49.第四十九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玩宋最新章节!
这章超好看!
许多年后, 王雱亲自为他爹写了篇传记《我的老爹王大佬》(后来在方洪的强烈反对下改了个不怎么通俗易懂的名儿),传记开头是这样的:我的老爹王大佬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比如会带儿子去看别家小孩抢牛粪。
是这样的, 王雱刚毅然踏出一脚, 就看到旁边蹿出个毛猴似的小孩, 咻地一下把前头那坨黑不隆冬的牛粪铲起来,塞到自己背着的粪筐里。小孩才五六岁,脸黑, 身板儿也小,但动作快得叫人吃惊。
王雱还不算震惊。他曾经去过草原跟进一个工程,当时他们去当地的蒙古包做客, 当地人在蒙古包外头堆了不少干牛粪, 都是用来生火取暖的。干牛粪耐烧,工程队还曾经围在烧得火红的烧牛粪上面烤干粮吃。生产力发展程度越是原始的地方, 牛粪的用处越多。
郑思和武兴却是真的震惊了, 他们虽然只是鄞县里长大的,却也算是半个“城里人”,从小就没往田里去过, 自然不晓得这牛粪大有用处。
等另一个小孩蹿出来, 和那捡到牛粪的小孩大打出手, 口里嚷嚷着“说了不许你过来这边捡”, 郑思两人才不可思议地回过神来。
王安石上前去调解了几句, 从两小孩口里得知他们小孩之间也是“划区捡粪”, 各自在各自的地方捡的。最近各个乡都在忙春耕,耕牛到处借来借去的,捡到粪的机会也多了,他们每天都有任务的哩!
黑瘦小孩是张寡妇家的,一脸倔强,挡在粪筐面前一脸警惕地瞪着所有人。那比较能说会道的小孩见状也没法子,只能说:“算了算了,捡了就捡了吧,他们家也怪可怜的。”说完他一脸晦气地背着粪筐去别的地方找牛粪去了。
黑瘦小孩看了那小孩的背影一眼,又看了看王安石一行人,也揣起粪筐跑了。
王安石扭头看王雱:“怎么样?看看人家的小孩,得到处找牛粪呢。”
王雱麻溜地拍马屁:“多亏了我爹厉害啊!”
王安石:“……”
接下来的小半天,他们碰上了好几次骂战,大多是你的水渠挖偏了,你的田埂堆歪了这种事儿。王雱发现鄞县这边虽然水网密布,大大小小的河都不少,但是水利工程搞得很糟糕,没有全面的规划,水都白白往海里留去了,该不够浇还是不够浇,该闹干旱还是闹干旱,但凡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一准是因为引水不均!
王雱瞅了眼王安石,总觉得王安石这段时间天天往外跑,好像就是想搞搞这一块。搞工程,他的老本行啊!王雱琢磨着要不要小小地给他爹露一手。
算啦~等他爹开始筹划时他再瞅瞅这年代的工程师是什么水平~
马上要见到同行了,想想有点小激动。
王安石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这回还带了别家的小孩,响午之后王安石特地找了处佛寺吃饭和借宿。宋朝什么都不多,就是佛寺多,光是鄞县一地儿就有六七个,怪不得小宋官人要说什么“冗僧”了!
吴氏信佛,王雱常被带着去佛寺上香,僧人之中有诚心向佛的,也有浑水摸鱼的,王雱看多了,觉得他们大多也都是普通人。
换成上辈子,王雱心里绝对一丁点神佛概念都没有。现在不同了,他和司马琰都经历了穿越这种邪乎事儿,王雱遇到佛寺会礼貌性拜一拜,遇到道观也会礼貌性拜一拜,谁晓得是哪方神佛把自己送过来的呢?
来都来了,老天可得保佑他们这辈子平平安安、顺顺遂遂!
郑思和武兴见王雱小手合十,嘴里还念念有词,顿时也被感染了,闭起眼睛对着正殿的大佛拜了拜。王安石看着三个小孩对着佛像瞎拜,没说什么,和出来与他说话的主持简单地说明借宿的意图。对方知道是知县亲来,当下便把最好的禅院腾出来给他们借宿。
晚饭吃的虽然是素菜,味道却还挺不错。王雱正一本正经地解决着自己那份晚餐,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迈步入内,看着也是来这边用饭的。那少年讨了份斋饭,坐在离王安石一行人不远的一桌吃饭,边吃手里还边拿着本书在看。
王雱吃饱了,随意扫了一眼,顿时来了兴致。这少年看的好像是本医书。王雱看了看还在解决斋饭的王安石,自己跳下椅子跑去少年那边,问道:“你的书可以借我看看吗?”
少年讶异地抬眼看向王雱。少年长相清秀,就是眼睛小,单眼皮,脸色也偏苍白,瞧着身体不大好。
他见王雱年纪虽小,说话却慢条斯理的,不像同龄小孩那样毫无章法,顿时点点头把书递给了他,口里提醒道:“小心些,可别弄坏了。”
“我晓得的。”王雱小脸严肃得很,翻回封面看了看,是医书没错。再翻翻内容,是自己没见过的医案,写得详实又有趣。王雱不由追问,“这书你哪儿买的啊?我也去买一本。”
少年这下真的惊讶了。他说:“你真看得懂?”
王雱给他一个“你怎么这么笨”的眼神,说道:“我看不懂干嘛借来看啊?”
少年也觉得自己问了个傻问题,老实回答:“这不是买的,是我自己抄的。”他给王雱说起这医书的来历,原来离这不远的月湖一带有位隐士姓楼,单名一字郁,人称西湖先生,家中藏书破万卷,虽隐居不理世事,对士子却极好,允许士子免费到家中抄录书卷,偶尔求教的人多了还会开堂讲学,在士子之中颇有名望。
少年名叫沈括,家住杭州。他读完家中所藏之书,得知西湖先生这边藏书无数,慕名前来借阅。这一借,便借了两个多月,他把自己感兴趣的书都抄了下来,日夜捧读,如痴如醉,临近晚饭时间便匆匆赶回这寺中吃些斋饭。
寺庙里都有给过往行客租住的空房,一般是从朝廷出租建造的澡堂子里隔出的单间,沈括住的就是那地方。没错,僧人人数众多,朝廷还会拨出专项资金给僧人们修建澡堂子——澡堂子占地之大、设施之好,足以租用给行客暂住。
比如每年到了赶考的季节,开封大相国寺的澡堂子就会住满了前来参加春闱的读书人。这样既可以让读书人低价住在内城,大相国寺也会多一份收入,双赢的事儿!
王雱听沈括介绍完这些事,看向沈括的眼神顿时不同了。沈括,字存中,一个在科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的北宋文人。他天文地理什么都捣腾捣腾,拥有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素养:时刻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沈括把他一生里头了解的技术、看到的八卦、学过的装逼技巧全部写在一起,写成了一本书——《梦溪笔谈》。
比如有个叫王子野的人是素食主义者,一辈子不沾荤腥,过得很快乐,他听说以后麻溜地写进书里。
比如学士院第三厅有一学士阁子,这阁子门前有棵大槐树,俗称“槐厅”,据说以前住进槐厅的人大多当上了宰相,因此有学士们争相抢住槐厅的现象——他亲眼看到有人搬开别人的行李强抢,也麻溜地写进书里。
这还是其次,王雱记得科学史上写过,《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用法、三节压埽法(河工堵黄河缺口用的),还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事实上,毕昇死后他的儿女并没有把活字印刷术推广开,活字印刷术的工具一直被沈家收藏着。
王雱正是因为三节压埽法注意到这本书的,毕竟是他老本行。他抽空去把这书读过一遍,里头的内容本来因为换了具身体忘得七七八八了,现在这位沈括先生一来到他眼前,他又想起了大半。王雱顿时来了精神,活字印刷术哎!
虽然他不太懂具体怎么操作,不过他记得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到国外,就变成了“铅字”。从推广角度上来看,做铅活字应该是最佳选择了。
问题在于中文和英文不一样,英文只要二十六个字母就可以了,中文常用字就几千个,所以一套活字至少得备上几千个活字,要是有人写文章爱用生僻字的还得现场雕几个,麻烦!
而且现在的字典贼难用,这些活字平时怎么摆才方便排版也是个大问题。王雱琢磨着,还是再过几年吧,回头找个由头让方洪去找找我们伟大的发明家雕版工毕昇,然后摸索着弄套活字出来。
王雱在开封时看过朝廷刚让人编出来的新字典,叫《集韵》,是按读音编排的,看着就叫人头大:一个字经常分正体、或体、俗体、古体,最多的居然有七八种写法!
这要是让雕版师傅对着排一套活字,难度得多高啊!都能认得这么多字了,干嘛还去当刻工?刻工可苦了,往往雕刻五千字才拿一两银子,眼都雕瞎了才赚那么点钱!所以这技术想推广,要么方洪赚得盆满钵满,高薪养一批技术人员;要么朝廷重视起来,派官方匠人来搞。
不管哪一种,王雱暂时都做不来。王雱暂且搁下脑海里的种种想法,积极地和还是个少年的沈括套近乎。他对沈括提到的大澡堂子很感兴趣:“沈哥,吃过饭你去洗澡不?”
沈括:“?????”
他错过了什么吗?!
话题为什么忽然从医书变成洗澡了?!
这国公爷的小孙儿手气还不错,抽了十几次奖,抽到了足足三只蝙蝠儿。小孙儿听了五福临门的说法,扯着国公爷衣角喊:“五福~五福~”
国公爷没法子,只能以国公府的名义给某某书院捐一批书,又大手一挥花了十贯钱,总算是让孙子集齐了五福。也就是说,这位国公爷的小孙子花了足足两万五千文钱,成为了第一个集齐五福的人!
方洪给国公爷爷孙俩分发奖品和书香卡、书香券时还算镇定,等第二日一早他才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去找王雱,和他分享这一喜讯。
方洪是假镇定,王雱可不同,王雱是真镇定。他笑眯眯地说:“这只是开始而已。”
这个时候国公爷的孙子已经在圈子里帮他们打起了免费活广告,这位国公爷小孙儿还有点风流衙内苗头,他在小朋友们聚会时大摇大摆地掏出几个可爱至极的胖胖鱼挂件,一个一个分给自己喜欢的、长得好看的女孩子~
没错啦,只给女孩子,男孩子是不给滴~哦还有,长得不好看的不给,不爱和他玩的也不给,哼,叫她们平时整天老觉得他笨不带他玩!
这风流小衙内的做法见效很快,拿到胖胖鱼的女孩子都围到他身边叽叽喳喳地和他说话,其他没拿到的不是生气地骂他,就是哇地一声哭出来,场面一度失控!
第二天,一群勋贵涌入买买买,每个人都是来花钱让小孩抽奖的。有什么办法哦~我孩子都被欺负哭啦,而且又不是什么败家事儿,买书哎,买书是不会错的,可以用来传家~
购买欲是会传染的,围观的百姓们见他们买得火热,免不了要进去看一看,瞧一瞧。偶尔有人捡漏得了张勋贵们不想要的“小小书香客”优惠券,原本不打算买书的人免不了为孩子挑些启蒙书回去,可比平时便宜了许多钱呢!
方洪根本没料到一个抽奖和一批小挂件能差点把他的库存卖光。好在有一批新书已经在印刷完毕,很快可以填补这份市场空白!方洪趁热打铁地把新书摆到货架上,迎接这个让他感觉美到不行的新年。
王雱一点都没掺和,每天依旧往国子学里头跑,和司马琰嘀嘀咕咕。司马光和王安石也在年前把《五年科举三年模拟》整理完了,方洪从王雱那得了消息,扔下一堆事亲自上门取稿子,老实回了司马光和王安石好些问题才离开。
司马光说:“京城今年可真热闹。”
想到这热闹有自己儿子出的一份力,王安石心里有些小骄傲,笑着说:“那天雱儿去大相国寺那边买了堆布头回来,我还觉得他在胡闹,没想到现在这些布头摇身一变成了小孩子们的最爱。”
司马光道:“有时小孩子的脑筋可比我们灵活多了,像他们捣鼓出来的纸牌都能赚十来贯钱了,比我们俸禄都高。”
两人相视一笑,都觉得自己儿子/女儿棒极了,儿吹/女儿吹知己相逢、惺惺相惜!
另一边,方洪趁热打铁把《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的印刷工作安排下去。这年头的印刷都是雕版印刷,一本教辅资料得弄许多块雕版。方洪让雕版师父先把其他工作停了,全力完成这书的雕版工作,赶在年前把书给印了出来,趁着“书香客活动”的尾声大卖了一波。
当然,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渠道是直接面向学校销售。方洪第一时间给胡瑗送了一批,让胡瑗看看这本由司马光和王安石联手编纂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胡瑗本就是“考出人才”的推崇者,见到这份教辅资料后非常满意,觉得内容详实、选题全面,最要紧的是要是学生人手一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不必每次都由先生念题、写题!
胡瑷对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年轻人也非常看好,捋着须说:“行,放着吧,我会让人推荐下去的。”
除夕这天,书坊终于歇业了。方洪亲自跑了趟王雱家,给王雱送钱。这一回虽然没写契书,方洪却还是卖出的每一本书分了一份钱给王雱。份利肯定不大,不过对吴氏而言却多得惊人,拿到手的时候她几乎下意识地想还回去。
这大概有五十两银子了吧?
王安石对吴氏说:“收好吧,你儿子可是想着要修县衙的。”
吴氏听了不由骂:“什么我儿子?难道他不是你儿子?”
王安石不吭声了。他和司马光联合编纂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卖出去也会得一笔版税,他们一家人手头会宽裕许多,往后就不用紧巴巴地过日子。他儿子还很会安排,煞有介事地设立了一笔洗澡经费、一笔买书经费以及一笔衣服首饰经费,一家三口都可以动用自己那份“特殊经费”。
这章超好看!
许多年后, 王雱亲自为他爹写了篇传记《我的老爹王大佬》(后来在方洪的强烈反对下改了个不怎么通俗易懂的名儿),传记开头是这样的:我的老爹王大佬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比如会带儿子去看别家小孩抢牛粪。
是这样的, 王雱刚毅然踏出一脚, 就看到旁边蹿出个毛猴似的小孩, 咻地一下把前头那坨黑不隆冬的牛粪铲起来,塞到自己背着的粪筐里。小孩才五六岁,脸黑, 身板儿也小,但动作快得叫人吃惊。
王雱还不算震惊。他曾经去过草原跟进一个工程,当时他们去当地的蒙古包做客, 当地人在蒙古包外头堆了不少干牛粪, 都是用来生火取暖的。干牛粪耐烧,工程队还曾经围在烧得火红的烧牛粪上面烤干粮吃。生产力发展程度越是原始的地方, 牛粪的用处越多。
郑思和武兴却是真的震惊了, 他们虽然只是鄞县里长大的,却也算是半个“城里人”,从小就没往田里去过, 自然不晓得这牛粪大有用处。
等另一个小孩蹿出来, 和那捡到牛粪的小孩大打出手, 口里嚷嚷着“说了不许你过来这边捡”, 郑思两人才不可思议地回过神来。
王安石上前去调解了几句, 从两小孩口里得知他们小孩之间也是“划区捡粪”, 各自在各自的地方捡的。最近各个乡都在忙春耕,耕牛到处借来借去的,捡到粪的机会也多了,他们每天都有任务的哩!
黑瘦小孩是张寡妇家的,一脸倔强,挡在粪筐面前一脸警惕地瞪着所有人。那比较能说会道的小孩见状也没法子,只能说:“算了算了,捡了就捡了吧,他们家也怪可怜的。”说完他一脸晦气地背着粪筐去别的地方找牛粪去了。
黑瘦小孩看了那小孩的背影一眼,又看了看王安石一行人,也揣起粪筐跑了。
王安石扭头看王雱:“怎么样?看看人家的小孩,得到处找牛粪呢。”
王雱麻溜地拍马屁:“多亏了我爹厉害啊!”
王安石:“……”
接下来的小半天,他们碰上了好几次骂战,大多是你的水渠挖偏了,你的田埂堆歪了这种事儿。王雱发现鄞县这边虽然水网密布,大大小小的河都不少,但是水利工程搞得很糟糕,没有全面的规划,水都白白往海里留去了,该不够浇还是不够浇,该闹干旱还是闹干旱,但凡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一准是因为引水不均!
王雱瞅了眼王安石,总觉得王安石这段时间天天往外跑,好像就是想搞搞这一块。搞工程,他的老本行啊!王雱琢磨着要不要小小地给他爹露一手。
算啦~等他爹开始筹划时他再瞅瞅这年代的工程师是什么水平~
马上要见到同行了,想想有点小激动。
王安石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这回还带了别家的小孩,响午之后王安石特地找了处佛寺吃饭和借宿。宋朝什么都不多,就是佛寺多,光是鄞县一地儿就有六七个,怪不得小宋官人要说什么“冗僧”了!
吴氏信佛,王雱常被带着去佛寺上香,僧人之中有诚心向佛的,也有浑水摸鱼的,王雱看多了,觉得他们大多也都是普通人。
换成上辈子,王雱心里绝对一丁点神佛概念都没有。现在不同了,他和司马琰都经历了穿越这种邪乎事儿,王雱遇到佛寺会礼貌性拜一拜,遇到道观也会礼貌性拜一拜,谁晓得是哪方神佛把自己送过来的呢?
来都来了,老天可得保佑他们这辈子平平安安、顺顺遂遂!
郑思和武兴见王雱小手合十,嘴里还念念有词,顿时也被感染了,闭起眼睛对着正殿的大佛拜了拜。王安石看着三个小孩对着佛像瞎拜,没说什么,和出来与他说话的主持简单地说明借宿的意图。对方知道是知县亲来,当下便把最好的禅院腾出来给他们借宿。
晚饭吃的虽然是素菜,味道却还挺不错。王雱正一本正经地解决着自己那份晚餐,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迈步入内,看着也是来这边用饭的。那少年讨了份斋饭,坐在离王安石一行人不远的一桌吃饭,边吃手里还边拿着本书在看。
王雱吃饱了,随意扫了一眼,顿时来了兴致。这少年看的好像是本医书。王雱看了看还在解决斋饭的王安石,自己跳下椅子跑去少年那边,问道:“你的书可以借我看看吗?”
少年讶异地抬眼看向王雱。少年长相清秀,就是眼睛小,单眼皮,脸色也偏苍白,瞧着身体不大好。
他见王雱年纪虽小,说话却慢条斯理的,不像同龄小孩那样毫无章法,顿时点点头把书递给了他,口里提醒道:“小心些,可别弄坏了。”
“我晓得的。”王雱小脸严肃得很,翻回封面看了看,是医书没错。再翻翻内容,是自己没见过的医案,写得详实又有趣。王雱不由追问,“这书你哪儿买的啊?我也去买一本。”
少年这下真的惊讶了。他说:“你真看得懂?”
王雱给他一个“你怎么这么笨”的眼神,说道:“我看不懂干嘛借来看啊?”
少年也觉得自己问了个傻问题,老实回答:“这不是买的,是我自己抄的。”他给王雱说起这医书的来历,原来离这不远的月湖一带有位隐士姓楼,单名一字郁,人称西湖先生,家中藏书破万卷,虽隐居不理世事,对士子却极好,允许士子免费到家中抄录书卷,偶尔求教的人多了还会开堂讲学,在士子之中颇有名望。
少年名叫沈括,家住杭州。他读完家中所藏之书,得知西湖先生这边藏书无数,慕名前来借阅。这一借,便借了两个多月,他把自己感兴趣的书都抄了下来,日夜捧读,如痴如醉,临近晚饭时间便匆匆赶回这寺中吃些斋饭。
寺庙里都有给过往行客租住的空房,一般是从朝廷出租建造的澡堂子里隔出的单间,沈括住的就是那地方。没错,僧人人数众多,朝廷还会拨出专项资金给僧人们修建澡堂子——澡堂子占地之大、设施之好,足以租用给行客暂住。
比如每年到了赶考的季节,开封大相国寺的澡堂子就会住满了前来参加春闱的读书人。这样既可以让读书人低价住在内城,大相国寺也会多一份收入,双赢的事儿!
王雱听沈括介绍完这些事,看向沈括的眼神顿时不同了。沈括,字存中,一个在科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的北宋文人。他天文地理什么都捣腾捣腾,拥有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素养:时刻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沈括把他一生里头了解的技术、看到的八卦、学过的装逼技巧全部写在一起,写成了一本书——《梦溪笔谈》。
比如有个叫王子野的人是素食主义者,一辈子不沾荤腥,过得很快乐,他听说以后麻溜地写进书里。
比如学士院第三厅有一学士阁子,这阁子门前有棵大槐树,俗称“槐厅”,据说以前住进槐厅的人大多当上了宰相,因此有学士们争相抢住槐厅的现象——他亲眼看到有人搬开别人的行李强抢,也麻溜地写进书里。
这还是其次,王雱记得科学史上写过,《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用法、三节压埽法(河工堵黄河缺口用的),还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事实上,毕昇死后他的儿女并没有把活字印刷术推广开,活字印刷术的工具一直被沈家收藏着。
王雱正是因为三节压埽法注意到这本书的,毕竟是他老本行。他抽空去把这书读过一遍,里头的内容本来因为换了具身体忘得七七八八了,现在这位沈括先生一来到他眼前,他又想起了大半。王雱顿时来了精神,活字印刷术哎!
虽然他不太懂具体怎么操作,不过他记得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到国外,就变成了“铅字”。从推广角度上来看,做铅活字应该是最佳选择了。
问题在于中文和英文不一样,英文只要二十六个字母就可以了,中文常用字就几千个,所以一套活字至少得备上几千个活字,要是有人写文章爱用生僻字的还得现场雕几个,麻烦!
而且现在的字典贼难用,这些活字平时怎么摆才方便排版也是个大问题。王雱琢磨着,还是再过几年吧,回头找个由头让方洪去找找我们伟大的发明家雕版工毕昇,然后摸索着弄套活字出来。
王雱在开封时看过朝廷刚让人编出来的新字典,叫《集韵》,是按读音编排的,看着就叫人头大:一个字经常分正体、或体、俗体、古体,最多的居然有七八种写法!
这要是让雕版师傅对着排一套活字,难度得多高啊!都能认得这么多字了,干嘛还去当刻工?刻工可苦了,往往雕刻五千字才拿一两银子,眼都雕瞎了才赚那么点钱!所以这技术想推广,要么方洪赚得盆满钵满,高薪养一批技术人员;要么朝廷重视起来,派官方匠人来搞。
不管哪一种,王雱暂时都做不来。王雱暂且搁下脑海里的种种想法,积极地和还是个少年的沈括套近乎。他对沈括提到的大澡堂子很感兴趣:“沈哥,吃过饭你去洗澡不?”
沈括:“?????”
他错过了什么吗?!
话题为什么忽然从医书变成洗澡了?!
这国公爷的小孙儿手气还不错,抽了十几次奖,抽到了足足三只蝙蝠儿。小孙儿听了五福临门的说法,扯着国公爷衣角喊:“五福~五福~”
国公爷没法子,只能以国公府的名义给某某书院捐一批书,又大手一挥花了十贯钱,总算是让孙子集齐了五福。也就是说,这位国公爷的小孙子花了足足两万五千文钱,成为了第一个集齐五福的人!
方洪给国公爷爷孙俩分发奖品和书香卡、书香券时还算镇定,等第二日一早他才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去找王雱,和他分享这一喜讯。
方洪是假镇定,王雱可不同,王雱是真镇定。他笑眯眯地说:“这只是开始而已。”
这个时候国公爷的孙子已经在圈子里帮他们打起了免费活广告,这位国公爷小孙儿还有点风流衙内苗头,他在小朋友们聚会时大摇大摆地掏出几个可爱至极的胖胖鱼挂件,一个一个分给自己喜欢的、长得好看的女孩子~
没错啦,只给女孩子,男孩子是不给滴~哦还有,长得不好看的不给,不爱和他玩的也不给,哼,叫她们平时整天老觉得他笨不带他玩!
这风流小衙内的做法见效很快,拿到胖胖鱼的女孩子都围到他身边叽叽喳喳地和他说话,其他没拿到的不是生气地骂他,就是哇地一声哭出来,场面一度失控!
第二天,一群勋贵涌入买买买,每个人都是来花钱让小孩抽奖的。有什么办法哦~我孩子都被欺负哭啦,而且又不是什么败家事儿,买书哎,买书是不会错的,可以用来传家~
购买欲是会传染的,围观的百姓们见他们买得火热,免不了要进去看一看,瞧一瞧。偶尔有人捡漏得了张勋贵们不想要的“小小书香客”优惠券,原本不打算买书的人免不了为孩子挑些启蒙书回去,可比平时便宜了许多钱呢!
方洪根本没料到一个抽奖和一批小挂件能差点把他的库存卖光。好在有一批新书已经在印刷完毕,很快可以填补这份市场空白!方洪趁热打铁地把新书摆到货架上,迎接这个让他感觉美到不行的新年。
王雱一点都没掺和,每天依旧往国子学里头跑,和司马琰嘀嘀咕咕。司马光和王安石也在年前把《五年科举三年模拟》整理完了,方洪从王雱那得了消息,扔下一堆事亲自上门取稿子,老实回了司马光和王安石好些问题才离开。
司马光说:“京城今年可真热闹。”
想到这热闹有自己儿子出的一份力,王安石心里有些小骄傲,笑着说:“那天雱儿去大相国寺那边买了堆布头回来,我还觉得他在胡闹,没想到现在这些布头摇身一变成了小孩子们的最爱。”
司马光道:“有时小孩子的脑筋可比我们灵活多了,像他们捣鼓出来的纸牌都能赚十来贯钱了,比我们俸禄都高。”
两人相视一笑,都觉得自己儿子/女儿棒极了,儿吹/女儿吹知己相逢、惺惺相惜!
另一边,方洪趁热打铁把《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的印刷工作安排下去。这年头的印刷都是雕版印刷,一本教辅资料得弄许多块雕版。方洪让雕版师父先把其他工作停了,全力完成这书的雕版工作,赶在年前把书给印了出来,趁着“书香客活动”的尾声大卖了一波。
当然,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渠道是直接面向学校销售。方洪第一时间给胡瑗送了一批,让胡瑗看看这本由司马光和王安石联手编纂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胡瑗本就是“考出人才”的推崇者,见到这份教辅资料后非常满意,觉得内容详实、选题全面,最要紧的是要是学生人手一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不必每次都由先生念题、写题!
胡瑷对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年轻人也非常看好,捋着须说:“行,放着吧,我会让人推荐下去的。”
除夕这天,书坊终于歇业了。方洪亲自跑了趟王雱家,给王雱送钱。这一回虽然没写契书,方洪却还是卖出的每一本书分了一份钱给王雱。份利肯定不大,不过对吴氏而言却多得惊人,拿到手的时候她几乎下意识地想还回去。
这大概有五十两银子了吧?
王安石对吴氏说:“收好吧,你儿子可是想着要修县衙的。”
吴氏听了不由骂:“什么我儿子?难道他不是你儿子?”
王安石不吭声了。他和司马光联合编纂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卖出去也会得一笔版税,他们一家人手头会宽裕许多,往后就不用紧巴巴地过日子。他儿子还很会安排,煞有介事地设立了一笔洗澡经费、一笔买书经费以及一笔衣服首饰经费,一家三口都可以动用自己那份“特殊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