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娜小说网 > 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 > 第160章 唐伯虎与文征明
第160章 唐伯虎与文征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苏州府。
自从宁王朱宸濠叛军被剿之后,苏州知府衙门三天两头派遣衙役在西郊外虎丘附近的桃花坞一带转悠。
桃花坞是一片田庄宅院,里头可隐居着一位大明国的名人,姓唐名寅,字伯虎,1498年考中应天府第一名的解元,可惜被官场黑幕所害,革黜功名,于是在桃花坞中隐居起来。
直到宁王朱宸濠征募他为幕僚,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唐寅和其好友文征明都认为宁王有造反的企图,此人志大略疏,不但不可能取得政变的成功,反而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有意无意地躲避了起来。
此时叛乱虽平,但南京方面已经任命了新的权贵,所以曾经和宁王有一腿的人,现在都想尽了办法把自己洗刷干净,唐寅虽然出名,但他却是真正有过宁王府工作经历的,这种时刻不避嫌什么时候避嫌?因此,他更是深居简出,行动小心翼翼。
唐伯虎早年放荡,心里认为东晋的竹林七贤才是人杰,像他们那样“拟把疏狂图一醉”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因此,他还曾经刻了方印,上镌“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可是到了现在,看惯了云起云落、尝尽了世态炎凉,他的心里早已是古井无波。这个时候,他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佛学的禅理境界之中。
桃花坞中,沿碧春潭周边桃林的花朵已经纷纷盛开,绿杨细柳,垂落浓郁,和着流水里点点粉色花辫,尤为艳美,诗人、画家们聚集一堂,在“六如亭”中赏景饮酒、作赋唱歌,悠然自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位长须老者吟完此诗,自己仰脖喝下一杯酒,朝自己身边一位方才十**岁的美女大笑,“斟满、再斟满!”
“子畏,不可再饮!”有人轻轻叹了口气,把所有人的目光都拉了过来,此人年纪看上去比吟诗者要大,但须眉间精神奕奕,倒显得要比前者年轻,“何以消沉至此?为兄倒是以为,宁王之后,未必没有真君。”
这句话声音压得非常低,显然他们都很忌惮厂、卫的特务。
那位吟诗者是这里的主人唐寅,他生得眉目清正刚直,可以看出早年神俊的风采,两只眼睛略微眯起来的时候,亦会流露出一股令女人着迷的放肆气质。
他抬起头来,轻轻把那位美女放开,“哦?文公以为……”
文征明隐晦地摆了摆手,“近闻武定王欲废海禁,又陈兵朝鲜,以选妃事逼迫夷王交出一州之地,为大明开拓海上赴日商路奠定基础。”
唐寅哈哈大笑起来,“文公,你怎么也说起这样的话来?别人不晓得,我还不晓得你?你可是朱子门生,轻权蔑商之人哪!我唐寅一介商贩后人,岂能与鸿儒并列于庙堂?”
文征明不禁心头升起一股怒气,“子畏,你真的醉了!”
“我怎会醉?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哉!”他哼哼唧唧地唱起了歌,“文公,不是唐寅拿话克兑你,武定王不过是个海商罢了,他武不如廉颇,文不如相如,只不过仗着高船强铳逞快一时,将来必灭!”
文征明冷哼起来,“子畏,你说得可是大错特错了!若无南京之变,恐怕为兄会以为此人必登大宝呢!”
“何以见得?”唐寅披着件轻薄的皮衣,斜躺在那位美女的腿上,不过周围的人似乎对他的这副状态视而不见了。
“治国之道,文武,张驰,方圆,内外也。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道亦治国之道也。儒阴商阳,不可一味重儒抑商,亦不可一味重商抑儒。”
唐寅睁开眼睛,面色颇为讶异,“文公,这可不像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
文征明没有理他,继续说下去,“武定王散栗赈饥、罢停漕运、简吏制而加薪俸、增商税而减农赋,此乃张驰阴阳之策,此人有雄才大略,只是不闻于世罢了。子畏居于深宅无人问津,岂不是如此人一般?”
唐寅从美人腿间弹起*,扳着脸叫道:“文征明,你莫非也要诬我谋反乎?”
旁边一人执扇笑眯眯地走上来,先团团作揖,“两位兄台都不要再争执了,你们一个上午都吵吵嚷嚷的,这‘桃花醉’岂不是暴殄了天物?还是拿来给小弟品尝品尝好了!”说罢,伸手就从石桌上夺了一壶美酒远远逃开。
唐寅刚要发怒,忽然又笑起来,“才辨,你若能说说文公哪里说得不对,这壶酒就算我送与你了!”
那个叫才辨的男子施施然地走回来,原来也是个人到中年的大叔了,他一屁股坐下,朝那个美女抛了个媚眼,“六如居士,衡山居士,其实为了个朝廷的事情争执来去,又有何益?视之为空、听之为空、触之为空,原本空空如也的一副破皮囊,又能装出什么样的上等茅草?”
唐寅大为感慨,连连拍着自己的腿,“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却少得你,你却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原来只是一副破皮囊罢了……”
才辨对着壶口饮了口酒,美滋滋地闭着眼睛回味了半天,“其实也不要打甚么禅机,如果万事皆空,哪来的桃花坞碧春潭?哪来的落英缤纷中且进桃花醉呢?人间美好之事,莫过于此也。”
众人都连连点头,唐寅佯怒,“你还不曾评论,怎么却先喝起酒来了?”
才辨微微一笑,“衡山居士是脱不了他的破皮囊,六如居士何尝不是如此?我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争执来去,毫无意义,大明国祚150多年,其兴乎,其衰乎?虽有世人评说,但在下以为,绝商、禁海之后,屡屡自欺以强大貌,宣百邦朝贡之景象,已经存乎史册久矣。若再无变革,100年后,我等子孙恐怕也免不了被那些厉害的番鬼掳杀。武定王白番舰队之强,以一抵百方且不落下风,并生俘太师大将军硃寿,哇呀呀……”
他说到这里,再也忍俊不住,哈哈大笑。
唐寅、文征明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文征明摸了摸胡须,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原以为这朱九郎不过是一番匪,没想到竟是建文皇帝的嫡裔。”
“只见他有忤圣的行为,也不见议者**,反而加封亲王、宗人令、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即可知晓了。”才辨说道,微微皱了皱眉,“皇家内乱迭起,先是安化王、宁王,现在又是武定王,听说南京城门昼闭,上直卫数万人马已经杀进城中平乱。”
他的消息倒是很灵通。
“难道武定王要弑君不成?”唐寅高声叫道。
“故事。”才辨瞥了他一眼,径自喝起酒来。
“故事。”文征明跟了一句,拖长了语调,语气也更重了一点,弄得唐寅不敢怠慢,马上进入了思考。
“照说那九郎为人还不错,劝说皇上颁旨各府,令商人子弟也可参加乡试会试,这是对商人多大的恩惠啊!”唐寅喃喃自语起来,“这样说来,我也该力挺他才是了?可是,我怎么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好下场呢?”
众人噗哧一声,都笑了起来。
“噤声,有小厮来了!”文征明在旁边紧张地提醒道。
几个人端正了坐姿,只见一个内院的仆役快步走来,先朝唐寅,以及他身旁的美女微微一躬,“老爷,秀夫人,门外已是旌旗招展,兵甲万重了,指名要叫老爷出去!小的奉老爷之命守住大门,早已给衙门递过银子,可是今天看那阵势绝对不是小小苏州府能请得起的,至少也是布政使司一级,不知来意为何,还请老爷和夫人定夺!”
唐寅连连摇头,“祸事来矣!”与文征明等人面面相觑一番,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赶快去换了正式的着装,立刻吩咐家仆开了正门,几个人迎了出去。
桃花坞外的街巷早已被全副武装的士兵们占得满满当当。
门口正好有一广场,平日里有许多商肆和文人把这里当做发财和走运的捷径,由于唐寅、文征明等人都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他们基本不向千金求画的大商人、大贵族们低头,但是他们对于平常老百姓却会做出下意识的馈赠动作,有些小人物就这样拿到了文征明的山水或者唐伯虎的春宫图卷……这可是价值万钱的东西啊!
唐寅因为觉得这个广场过于宽大,原本想在这里盖个戏楼,旁边置些假山,种些竹子,听戏喝酒,岂不快哉!不过他常年呼朋引类,为人又不拘小节,常常栈连青楼,有风流名声,所以口袋里通常没有大笔的现银,这盖戏楼的事情,也就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等这几个人出门一看,这才觉得这个广场还是太小了。
到处都是整齐沉肃的人马,旌甲连绵,连远处某家宗祠的高大围墙都被遮蔽得看不见了。十数面牌匾被前导官高傲地举在手里,左右各八面“回避”、“肃静”牌匾,中间是“应天巡抚衙门”、“直隶承宣布政使司”、“直隶提刑按察使司”、“上直卫都指挥使司”四支镶金竖匾,簇拥着一支巨大的金色腾龙大旗“大明武定王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朱”。
唐寅、文征明等人虽然无不是一时人杰,但何时见识过这等耀眼隆重的场面?看着这四周的仪仗,心里的惊讶、羡慕和追求一时再也禁止不住。
随后,几台大轿陆续被稳稳放平在他们的面前,轿帘掀起,只见几位绯衣乌纱的大员端坐轿中,满脸微笑。
唐寅、文征明两人率众叩首,口称:“末流后进,学生唐寅(文征明)等参见诸位大人!”其实按照他们现在的想法,自称居士也没什么关系,或者为了完全洗脱官场的利害,干脆自称草民也好了,但是,这几位都是倨傲得鼻子朝天长的人物,哪里会服那口鸟气?所以仍是用门生执礼,以示大家都是孔孟弟子,只不过你们先出头当了官而已。
这其中复杂的心理活动,真是不足以言表了。
“王爷从松江府视察地方回京,一定要从苏州府经过,亲自拜望声名赫赫的‘吴中才子’唐寅和文征明先生。不过,王爷感染风寒,卧床不起,不便登门,只得请二位暂时在车中相见。”
唐寅、文征明两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他们没想到自己为之争论了整天的亲王大人竟然亲自赶到了苏州来,还说出“拜望”的话来。两位已年逾天命的老者只得抑制住*微微的颤抖,跟随着一位身穿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千户前往一辆精致而宽敞的大车前。
文征明稍通药理,此时中药的气味已经很浓,他用鼻一嗅,顿时猜出是治疗伤寒的材料。
两人撩起衣襟,就想在车前拜倒,那位锦衣卫千户伸手阻住,“亲王有谕,两位免跪,揖礼即可。”
一位异国的女子从车上走下,轻轻掀起车帘,示意他们进入。唐寅看着车内绣着龙纹的装饰和被榻,微微散发出来的龙涎香味以及禁中诸多御用品,竟然有点恍惚起来。虽然在宁王府上也曾见识过如此排场,但眼下这个人与宁王的作派却是大相径庭。
文征明微微推了推他,两人低身,慢慢步进车中,只见内侧高榻上卧着一位俊秀的年青人,他脸色惨白,颧骨突出,看得出病得不轻,他只是微微侧过头看了他们一眼,便轻轻伸手拍了拍身侧的榻被,似乎示意他们走过去。
“学生唐寅(文征明)奉谕晋见!”
虽然早有人吩咐过,不过这两个才子还是毫不犹豫地跪倒下来。那位锦衣卫千户在病人嘴边拊耳点头,隔了半晌,他让两人分别上前,与塞拉弗公爵阁下握了握手,唐、文两人都感觉到对方手掌的火烫,而塞拉弗深沉而饱含鼓励的眼光,也使得他们精神大振。
“两位可以告退了,王爷有重疾,需要休息。”
“是,是。”唐、文两人都被这种有点压抑的气氛所打动,离*驾时竟然不约而同地抹了抹眼角。
随后,锦衣卫千户恭敬地向那位异国的女子请示了片刻,这才微微向轿中的各位大人欠了欠身,宣布命令:“弘治十一年应天解元唐寅,为程敏政科场舞弊案牵连革黜,此乃朝廷用人不明、吏制有亏故也,今为开解,赐‘吴中隽秀’牌匾一枚,银200两,美酒10坛,胡椒150石,檀香苏木各300石,谷1500石,男仆女婢各20名;长洲文征明,补拙惟勤,品行端正,雅量高致,书画双绝,称著府州,特赐‘吴门第一生员’牌匾一枚,赐银、物略同。两府均遣州府衙役一人常驻,各赐‘王府上行走’腰牌一枚,特此昭示。正德十六年三月癸申!”
留下赏赐的物品和奴婢之后,几位官员也不下轿,只是在轿中纷纷微笑拱手贺喜一番,随即由前导开道,起轿而去,诸戍卫仪仗也跟着离开,一场看起来根本像天方夜谭似的布赏活动就这样嗄然而止。
当天傍晚,桃花坞外已经围满了前来探奇和观瞻的人群,不过,坞主却是吩咐紧闭大门,除了至亲好友以外恕不会客;院内灯火阑珊,众人集聚在西厅一侧,有的皱眉沉吟,有的端杯忡怔,有的叹息不止,有的负手乱踱,进进出出的女婢们小心翼翼地为每个客人添茶,随后再疾步退出,这个厅里大半天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门帘一挑,一个年轻俊俏的后生,束着头发戴一块方巾,手执一把折扇,随便向为他引导的女婢微微一笑,笑得她脸红心跳,方才跳脱地走进厅中。
“喂喂喂,诸位怎么都不出去玩玩?门口可赛似赶集,热闹得紧哪!”他径自在一张靠椅上坐了,自己拿着个空杯子赶快倒起酒来,“文公,闻说王爷来过?他长得甚么模样?这等厉害,能把皇上都揍了?”
文征明皱了皱眉,“实父,这种逆言你也敢说?”
“现在外面都传开了,说朝廷要征召二位入阁,否则又是赠银又是送物,还派苏州府衙役在此常驻,这种待遇咱长洲可从没人享受过呢!”
文征明一挥袖子,闷了老半天才吐出一句,“就因为如此,我等才会不安!今日之事诡异得紧,事前不但我与子畏,连孔知州的公子都没有听到风声,忽如一夜春风,王爷便携巡抚、三司等同来,赏馈有加,而我等根本不知何谓,难道仅仅为了替子畏平反?又何来‘王府上行走’的职差?”
“依我看,传闻无误啊,朝廷果然要重用二位。”
文征明一听,眉头皱得更紧,连唐寅都不动声色地将目光瞥了过来。“仇英,你倒说说看为什么,说得好,还有一壶桃花醉等着你。”
年轻人撇了撇嘴,“说好明日饮酒踏青,你们今天便偷偷地进行了,就为了懵我一人,一壶酒怎么也说不得,说不得!”
唐寅瞧瞧他,伸出两根指头。
仇英白了他一眼,自顾自地低头玩弄着指甲。
文征明无可奈何地给了唐寅一个眼色,他马上又多加了一根指头。
仇英哈哈大笑,“唐大人您可真是小家子气的,这一壶一壶的,什么时候才能加到一坛啊?”
这下子,唐文二人还没说话,那个叫做才辨的家伙倒是跳了起来,“你当桃花醉是寻常之物吗?这东西一年才有个大半坛的收成,你到哪里去弄整坛的?”
仇英笑眯眯地看着他,慢条斯理地跷起腿来,“孔兄,莫非你忘记王爷赏赐给子畏兄的几坛好酒了吗?”
唐寅连连摇头,“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没想到还有如此过目不忘的人才,在惦记我还没品尝过的几坛酒呢!”
众人都不禁大笑起来。
“好吧,一坛赏赐的美酒,我答应就是!你说吧。”唐寅收敛笑容之后,缓缓说道。
仇英立刻坐正了*,脸上戏谑的神色都不见了,“实父有言相询二位老师,还请实话实说。第一,子畏兄筑坞归隐多年,文公亦不见幸于朝廷,若有州府官员一纸来请,二位肯屈身乎?”
唐寅、文征明都摇头否定。
仇英接着问,“那么,知府大人亲来,可乎?”
这次唐寅继续否定,文征明却沉默半晌,才轻微而缓慢地摇了摇脑袋。
“那么,如巡抚大人亲来诚意相请,二位肯出山乎?”
如果是一天以前,这番询问肯定会让狂生唐伯虎笑到躺地,不过现在他却是不停地扪心自问,眉锋紧锁,直至把指甲也不自觉地放到嘴边啃起来。文征明却是踌躇半晌,无奈地点点头,他从十几岁风华正貌时便开始作为州府的生员参加乡试,现在已经五十二岁了,还没考中,也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生员了!也难怪亲王会赐匾安慰,说什么“吴门第一生员”,知道的说是安慰,不知道的恐怕就会觉得是讽刺了……
仇英见两位形同默认,便换了张轻松的笑脸,他斜斜地在凳上搁起了一只脚,给自己斟了杯酒,“二位的风骨,恐怕吴中乃至我大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子畏兄、文公仿效稽康等先贤,飘然事外,唯寄杯中,多少达官贵人在吴中跷首,却不得二位的点墨片纸!但即便如此,二位还是有所寄托的,侍君报国,此乃儒家千古不易之王道也!诸位又岂能身免?”
仇英震聋发聩的一番话,毫无疑问撕碎了唐寅等人身上穿着的一套表面上看去十分华丽的隐士装,揭露出问题的根源,附带的还让这些才子们纷纷出了身大汗。
有人说唐伯虎是真正的隐士,看透了官场的腐败,看透了世态的炎凉,但是他还在隐居多年之后,担任了宁王朱宸濠的幕僚。
文征明更不用说了,每年都参加乡试,顶着老生员的帽子考到了五十多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执著?
一时间,所谓的“魏晋风骨”的幡幌,都被这番话打得支离破碎。
仇英年纪比唐、文二人要小得多,所以说话也比较直率。他继续说道:“武定王率直隶诸位大员到此,仪仗卫队无不浩繁,队伍贯城排街,此为形;巡抚、三司会同,锦衣卫千户引导、王爷带病召见,规格无不最高,此为势;罪己在前,欲更弦朝政,重赏在后,意安抚有德,此为心。诸多车马驾临桃花坞,从武定王、巡抚李大人,到布政使路大人、按察使唐大人、都督指挥使瓦大人和苏州知府李大人,人人照面,却无一人有耳提面命之举,车仗匆匆,除仪奉之外别无他物,此何意也?”
“何意?”文征明脱口问道。
唐寅横瞥了他一眼,站起来背着手走到了窗口,轻轻长叹了一声,声音虽然不高,但众人都从他的叹息中听出了饱含复杂心曲和激烈感情波动的东西。
“文公,你莫再问了。”他悠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中的繁星,对于文征明,他喜欢这位兄长的刻苦,却不喜欢他的愚鲁,虽然那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憨厚的表征,但对于聪明过人,一点就透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来说,却是粗笨的代名词,“武定王身染重疾带病来见,必会震动江南,而你我无功无劳,却愧领重赏,此意属何?”
文征明顿时陷入呆怔之中,其实唐寅在仇英说话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他只是在奇怪,自己这般聪明伶俐的人物,怎么会没有在当时就推辞了这番奇怪的赏赐?居然还觉得自己所得理所应当一样?
他的脑海里,顿时掠过亲王阁下那张因为病魔折磨而显得异常苍白而憔悴的脸,还有他勉强挤出的笑容,以及那饱含希冀的眼神……他完全没有说一句话,就已经征服了骄傲者的身心。
苏州府。
自从宁王朱宸濠叛军被剿之后,苏州知府衙门三天两头派遣衙役在西郊外虎丘附近的桃花坞一带转悠。
桃花坞是一片田庄宅院,里头可隐居着一位大明国的名人,姓唐名寅,字伯虎,1498年考中应天府第一名的解元,可惜被官场黑幕所害,革黜功名,于是在桃花坞中隐居起来。
直到宁王朱宸濠征募他为幕僚,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唐寅和其好友文征明都认为宁王有造反的企图,此人志大略疏,不但不可能取得政变的成功,反而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有意无意地躲避了起来。
此时叛乱虽平,但南京方面已经任命了新的权贵,所以曾经和宁王有一腿的人,现在都想尽了办法把自己洗刷干净,唐寅虽然出名,但他却是真正有过宁王府工作经历的,这种时刻不避嫌什么时候避嫌?因此,他更是深居简出,行动小心翼翼。
唐伯虎早年放荡,心里认为东晋的竹林七贤才是人杰,像他们那样“拟把疏狂图一醉”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因此,他还曾经刻了方印,上镌“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可是到了现在,看惯了云起云落、尝尽了世态炎凉,他的心里早已是古井无波。这个时候,他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佛学的禅理境界之中。
桃花坞中,沿碧春潭周边桃林的花朵已经纷纷盛开,绿杨细柳,垂落浓郁,和着流水里点点粉色花辫,尤为艳美,诗人、画家们聚集一堂,在“六如亭”中赏景饮酒、作赋唱歌,悠然自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位长须老者吟完此诗,自己仰脖喝下一杯酒,朝自己身边一位方才十**岁的美女大笑,“斟满、再斟满!”
“子畏,不可再饮!”有人轻轻叹了口气,把所有人的目光都拉了过来,此人年纪看上去比吟诗者要大,但须眉间精神奕奕,倒显得要比前者年轻,“何以消沉至此?为兄倒是以为,宁王之后,未必没有真君。”
这句话声音压得非常低,显然他们都很忌惮厂、卫的特务。
那位吟诗者是这里的主人唐寅,他生得眉目清正刚直,可以看出早年神俊的风采,两只眼睛略微眯起来的时候,亦会流露出一股令女人着迷的放肆气质。
他抬起头来,轻轻把那位美女放开,“哦?文公以为……”
文征明隐晦地摆了摆手,“近闻武定王欲废海禁,又陈兵朝鲜,以选妃事逼迫夷王交出一州之地,为大明开拓海上赴日商路奠定基础。”
唐寅哈哈大笑起来,“文公,你怎么也说起这样的话来?别人不晓得,我还不晓得你?你可是朱子门生,轻权蔑商之人哪!我唐寅一介商贩后人,岂能与鸿儒并列于庙堂?”
文征明不禁心头升起一股怒气,“子畏,你真的醉了!”
“我怎会醉?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哉!”他哼哼唧唧地唱起了歌,“文公,不是唐寅拿话克兑你,武定王不过是个海商罢了,他武不如廉颇,文不如相如,只不过仗着高船强铳逞快一时,将来必灭!”
文征明冷哼起来,“子畏,你说得可是大错特错了!若无南京之变,恐怕为兄会以为此人必登大宝呢!”
“何以见得?”唐寅披着件轻薄的皮衣,斜躺在那位美女的腿上,不过周围的人似乎对他的这副状态视而不见了。
“治国之道,文武,张驰,方圆,内外也。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道亦治国之道也。儒阴商阳,不可一味重儒抑商,亦不可一味重商抑儒。”
唐寅睁开眼睛,面色颇为讶异,“文公,这可不像是从你嘴里说出来的!”
文征明没有理他,继续说下去,“武定王散栗赈饥、罢停漕运、简吏制而加薪俸、增商税而减农赋,此乃张驰阴阳之策,此人有雄才大略,只是不闻于世罢了。子畏居于深宅无人问津,岂不是如此人一般?”
唐寅从美人腿间弹起*,扳着脸叫道:“文征明,你莫非也要诬我谋反乎?”
旁边一人执扇笑眯眯地走上来,先团团作揖,“两位兄台都不要再争执了,你们一个上午都吵吵嚷嚷的,这‘桃花醉’岂不是暴殄了天物?还是拿来给小弟品尝品尝好了!”说罢,伸手就从石桌上夺了一壶美酒远远逃开。
唐寅刚要发怒,忽然又笑起来,“才辨,你若能说说文公哪里说得不对,这壶酒就算我送与你了!”
那个叫才辨的男子施施然地走回来,原来也是个人到中年的大叔了,他一屁股坐下,朝那个美女抛了个媚眼,“六如居士,衡山居士,其实为了个朝廷的事情争执来去,又有何益?视之为空、听之为空、触之为空,原本空空如也的一副破皮囊,又能装出什么样的上等茅草?”
唐寅大为感慨,连连拍着自己的腿,“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却少得你,你却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原来只是一副破皮囊罢了……”
才辨对着壶口饮了口酒,美滋滋地闭着眼睛回味了半天,“其实也不要打甚么禅机,如果万事皆空,哪来的桃花坞碧春潭?哪来的落英缤纷中且进桃花醉呢?人间美好之事,莫过于此也。”
众人都连连点头,唐寅佯怒,“你还不曾评论,怎么却先喝起酒来了?”
才辨微微一笑,“衡山居士是脱不了他的破皮囊,六如居士何尝不是如此?我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争执来去,毫无意义,大明国祚150多年,其兴乎,其衰乎?虽有世人评说,但在下以为,绝商、禁海之后,屡屡自欺以强大貌,宣百邦朝贡之景象,已经存乎史册久矣。若再无变革,100年后,我等子孙恐怕也免不了被那些厉害的番鬼掳杀。武定王白番舰队之强,以一抵百方且不落下风,并生俘太师大将军硃寿,哇呀呀……”
他说到这里,再也忍俊不住,哈哈大笑。
唐寅、文征明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文征明摸了摸胡须,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原以为这朱九郎不过是一番匪,没想到竟是建文皇帝的嫡裔。”
“只见他有忤圣的行为,也不见议者**,反而加封亲王、宗人令、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即可知晓了。”才辨说道,微微皱了皱眉,“皇家内乱迭起,先是安化王、宁王,现在又是武定王,听说南京城门昼闭,上直卫数万人马已经杀进城中平乱。”
他的消息倒是很灵通。
“难道武定王要弑君不成?”唐寅高声叫道。
“故事。”才辨瞥了他一眼,径自喝起酒来。
“故事。”文征明跟了一句,拖长了语调,语气也更重了一点,弄得唐寅不敢怠慢,马上进入了思考。
“照说那九郎为人还不错,劝说皇上颁旨各府,令商人子弟也可参加乡试会试,这是对商人多大的恩惠啊!”唐寅喃喃自语起来,“这样说来,我也该力挺他才是了?可是,我怎么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好下场呢?”
众人噗哧一声,都笑了起来。
“噤声,有小厮来了!”文征明在旁边紧张地提醒道。
几个人端正了坐姿,只见一个内院的仆役快步走来,先朝唐寅,以及他身旁的美女微微一躬,“老爷,秀夫人,门外已是旌旗招展,兵甲万重了,指名要叫老爷出去!小的奉老爷之命守住大门,早已给衙门递过银子,可是今天看那阵势绝对不是小小苏州府能请得起的,至少也是布政使司一级,不知来意为何,还请老爷和夫人定夺!”
唐寅连连摇头,“祸事来矣!”与文征明等人面面相觑一番,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赶快去换了正式的着装,立刻吩咐家仆开了正门,几个人迎了出去。
桃花坞外的街巷早已被全副武装的士兵们占得满满当当。
门口正好有一广场,平日里有许多商肆和文人把这里当做发财和走运的捷径,由于唐寅、文征明等人都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他们基本不向千金求画的大商人、大贵族们低头,但是他们对于平常老百姓却会做出下意识的馈赠动作,有些小人物就这样拿到了文征明的山水或者唐伯虎的春宫图卷……这可是价值万钱的东西啊!
唐寅因为觉得这个广场过于宽大,原本想在这里盖个戏楼,旁边置些假山,种些竹子,听戏喝酒,岂不快哉!不过他常年呼朋引类,为人又不拘小节,常常栈连青楼,有风流名声,所以口袋里通常没有大笔的现银,这盖戏楼的事情,也就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等这几个人出门一看,这才觉得这个广场还是太小了。
到处都是整齐沉肃的人马,旌甲连绵,连远处某家宗祠的高大围墙都被遮蔽得看不见了。十数面牌匾被前导官高傲地举在手里,左右各八面“回避”、“肃静”牌匾,中间是“应天巡抚衙门”、“直隶承宣布政使司”、“直隶提刑按察使司”、“上直卫都指挥使司”四支镶金竖匾,簇拥着一支巨大的金色腾龙大旗“大明武定王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朱”。
唐寅、文征明等人虽然无不是一时人杰,但何时见识过这等耀眼隆重的场面?看着这四周的仪仗,心里的惊讶、羡慕和追求一时再也禁止不住。
随后,几台大轿陆续被稳稳放平在他们的面前,轿帘掀起,只见几位绯衣乌纱的大员端坐轿中,满脸微笑。
唐寅、文征明两人率众叩首,口称:“末流后进,学生唐寅(文征明)等参见诸位大人!”其实按照他们现在的想法,自称居士也没什么关系,或者为了完全洗脱官场的利害,干脆自称草民也好了,但是,这几位都是倨傲得鼻子朝天长的人物,哪里会服那口鸟气?所以仍是用门生执礼,以示大家都是孔孟弟子,只不过你们先出头当了官而已。
这其中复杂的心理活动,真是不足以言表了。
“王爷从松江府视察地方回京,一定要从苏州府经过,亲自拜望声名赫赫的‘吴中才子’唐寅和文征明先生。不过,王爷感染风寒,卧床不起,不便登门,只得请二位暂时在车中相见。”
唐寅、文征明两人已经说不出话来,他们没想到自己为之争论了整天的亲王大人竟然亲自赶到了苏州来,还说出“拜望”的话来。两位已年逾天命的老者只得抑制住*微微的颤抖,跟随着一位身穿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千户前往一辆精致而宽敞的大车前。
文征明稍通药理,此时中药的气味已经很浓,他用鼻一嗅,顿时猜出是治疗伤寒的材料。
两人撩起衣襟,就想在车前拜倒,那位锦衣卫千户伸手阻住,“亲王有谕,两位免跪,揖礼即可。”
一位异国的女子从车上走下,轻轻掀起车帘,示意他们进入。唐寅看着车内绣着龙纹的装饰和被榻,微微散发出来的龙涎香味以及禁中诸多御用品,竟然有点恍惚起来。虽然在宁王府上也曾见识过如此排场,但眼下这个人与宁王的作派却是大相径庭。
文征明微微推了推他,两人低身,慢慢步进车中,只见内侧高榻上卧着一位俊秀的年青人,他脸色惨白,颧骨突出,看得出病得不轻,他只是微微侧过头看了他们一眼,便轻轻伸手拍了拍身侧的榻被,似乎示意他们走过去。
“学生唐寅(文征明)奉谕晋见!”
虽然早有人吩咐过,不过这两个才子还是毫不犹豫地跪倒下来。那位锦衣卫千户在病人嘴边拊耳点头,隔了半晌,他让两人分别上前,与塞拉弗公爵阁下握了握手,唐、文两人都感觉到对方手掌的火烫,而塞拉弗深沉而饱含鼓励的眼光,也使得他们精神大振。
“两位可以告退了,王爷有重疾,需要休息。”
“是,是。”唐、文两人都被这种有点压抑的气氛所打动,离*驾时竟然不约而同地抹了抹眼角。
随后,锦衣卫千户恭敬地向那位异国的女子请示了片刻,这才微微向轿中的各位大人欠了欠身,宣布命令:“弘治十一年应天解元唐寅,为程敏政科场舞弊案牵连革黜,此乃朝廷用人不明、吏制有亏故也,今为开解,赐‘吴中隽秀’牌匾一枚,银200两,美酒10坛,胡椒150石,檀香苏木各300石,谷1500石,男仆女婢各20名;长洲文征明,补拙惟勤,品行端正,雅量高致,书画双绝,称著府州,特赐‘吴门第一生员’牌匾一枚,赐银、物略同。两府均遣州府衙役一人常驻,各赐‘王府上行走’腰牌一枚,特此昭示。正德十六年三月癸申!”
留下赏赐的物品和奴婢之后,几位官员也不下轿,只是在轿中纷纷微笑拱手贺喜一番,随即由前导开道,起轿而去,诸戍卫仪仗也跟着离开,一场看起来根本像天方夜谭似的布赏活动就这样嗄然而止。
当天傍晚,桃花坞外已经围满了前来探奇和观瞻的人群,不过,坞主却是吩咐紧闭大门,除了至亲好友以外恕不会客;院内灯火阑珊,众人集聚在西厅一侧,有的皱眉沉吟,有的端杯忡怔,有的叹息不止,有的负手乱踱,进进出出的女婢们小心翼翼地为每个客人添茶,随后再疾步退出,这个厅里大半天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门帘一挑,一个年轻俊俏的后生,束着头发戴一块方巾,手执一把折扇,随便向为他引导的女婢微微一笑,笑得她脸红心跳,方才跳脱地走进厅中。
“喂喂喂,诸位怎么都不出去玩玩?门口可赛似赶集,热闹得紧哪!”他径自在一张靠椅上坐了,自己拿着个空杯子赶快倒起酒来,“文公,闻说王爷来过?他长得甚么模样?这等厉害,能把皇上都揍了?”
文征明皱了皱眉,“实父,这种逆言你也敢说?”
“现在外面都传开了,说朝廷要征召二位入阁,否则又是赠银又是送物,还派苏州府衙役在此常驻,这种待遇咱长洲可从没人享受过呢!”
文征明一挥袖子,闷了老半天才吐出一句,“就因为如此,我等才会不安!今日之事诡异得紧,事前不但我与子畏,连孔知州的公子都没有听到风声,忽如一夜春风,王爷便携巡抚、三司等同来,赏馈有加,而我等根本不知何谓,难道仅仅为了替子畏平反?又何来‘王府上行走’的职差?”
“依我看,传闻无误啊,朝廷果然要重用二位。”
文征明一听,眉头皱得更紧,连唐寅都不动声色地将目光瞥了过来。“仇英,你倒说说看为什么,说得好,还有一壶桃花醉等着你。”
年轻人撇了撇嘴,“说好明日饮酒踏青,你们今天便偷偷地进行了,就为了懵我一人,一壶酒怎么也说不得,说不得!”
唐寅瞧瞧他,伸出两根指头。
仇英白了他一眼,自顾自地低头玩弄着指甲。
文征明无可奈何地给了唐寅一个眼色,他马上又多加了一根指头。
仇英哈哈大笑,“唐大人您可真是小家子气的,这一壶一壶的,什么时候才能加到一坛啊?”
这下子,唐文二人还没说话,那个叫做才辨的家伙倒是跳了起来,“你当桃花醉是寻常之物吗?这东西一年才有个大半坛的收成,你到哪里去弄整坛的?”
仇英笑眯眯地看着他,慢条斯理地跷起腿来,“孔兄,莫非你忘记王爷赏赐给子畏兄的几坛好酒了吗?”
唐寅连连摇头,“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没想到还有如此过目不忘的人才,在惦记我还没品尝过的几坛酒呢!”
众人都不禁大笑起来。
“好吧,一坛赏赐的美酒,我答应就是!你说吧。”唐寅收敛笑容之后,缓缓说道。
仇英立刻坐正了*,脸上戏谑的神色都不见了,“实父有言相询二位老师,还请实话实说。第一,子畏兄筑坞归隐多年,文公亦不见幸于朝廷,若有州府官员一纸来请,二位肯屈身乎?”
唐寅、文征明都摇头否定。
仇英接着问,“那么,知府大人亲来,可乎?”
这次唐寅继续否定,文征明却沉默半晌,才轻微而缓慢地摇了摇脑袋。
“那么,如巡抚大人亲来诚意相请,二位肯出山乎?”
如果是一天以前,这番询问肯定会让狂生唐伯虎笑到躺地,不过现在他却是不停地扪心自问,眉锋紧锁,直至把指甲也不自觉地放到嘴边啃起来。文征明却是踌躇半晌,无奈地点点头,他从十几岁风华正貌时便开始作为州府的生员参加乡试,现在已经五十二岁了,还没考中,也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生员了!也难怪亲王会赐匾安慰,说什么“吴门第一生员”,知道的说是安慰,不知道的恐怕就会觉得是讽刺了……
仇英见两位形同默认,便换了张轻松的笑脸,他斜斜地在凳上搁起了一只脚,给自己斟了杯酒,“二位的风骨,恐怕吴中乃至我大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子畏兄、文公仿效稽康等先贤,飘然事外,唯寄杯中,多少达官贵人在吴中跷首,却不得二位的点墨片纸!但即便如此,二位还是有所寄托的,侍君报国,此乃儒家千古不易之王道也!诸位又岂能身免?”
仇英震聋发聩的一番话,毫无疑问撕碎了唐寅等人身上穿着的一套表面上看去十分华丽的隐士装,揭露出问题的根源,附带的还让这些才子们纷纷出了身大汗。
有人说唐伯虎是真正的隐士,看透了官场的腐败,看透了世态的炎凉,但是他还在隐居多年之后,担任了宁王朱宸濠的幕僚。
文征明更不用说了,每年都参加乡试,顶着老生员的帽子考到了五十多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执著?
一时间,所谓的“魏晋风骨”的幡幌,都被这番话打得支离破碎。
仇英年纪比唐、文二人要小得多,所以说话也比较直率。他继续说道:“武定王率直隶诸位大员到此,仪仗卫队无不浩繁,队伍贯城排街,此为形;巡抚、三司会同,锦衣卫千户引导、王爷带病召见,规格无不最高,此为势;罪己在前,欲更弦朝政,重赏在后,意安抚有德,此为心。诸多车马驾临桃花坞,从武定王、巡抚李大人,到布政使路大人、按察使唐大人、都督指挥使瓦大人和苏州知府李大人,人人照面,却无一人有耳提面命之举,车仗匆匆,除仪奉之外别无他物,此何意也?”
“何意?”文征明脱口问道。
唐寅横瞥了他一眼,站起来背着手走到了窗口,轻轻长叹了一声,声音虽然不高,但众人都从他的叹息中听出了饱含复杂心曲和激烈感情波动的东西。
“文公,你莫再问了。”他悠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中的繁星,对于文征明,他喜欢这位兄长的刻苦,却不喜欢他的愚鲁,虽然那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憨厚的表征,但对于聪明过人,一点就透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来说,却是粗笨的代名词,“武定王身染重疾带病来见,必会震动江南,而你我无功无劳,却愧领重赏,此意属何?”
文征明顿时陷入呆怔之中,其实唐寅在仇英说话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他只是在奇怪,自己这般聪明伶俐的人物,怎么会没有在当时就推辞了这番奇怪的赏赐?居然还觉得自己所得理所应当一样?
他的脑海里,顿时掠过亲王阁下那张因为病魔折磨而显得异常苍白而憔悴的脸,还有他勉强挤出的笑容,以及那饱含希冀的眼神……他完全没有说一句话,就已经征服了骄傲者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