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涟漪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徐智和张氏兄弟正在听曲、饮酒,毕竟是阉余之人就没叫美姬做陪。张府的管家来汇报,说他干儿子罗成有要事要见他,就让人将罗成叫进来。
这时,见罗成一副惶然的模样,心里便有些不喜,坐在八仙桌边,问道:“什么事?”
罗成吞口唾沫,稳住呼吸,跪地回道:“干爹,上午时小爷派人来,召见张昭。”
徐智顿时脸色微变。他刚刚寿宁侯面前说“过几日等着看好戏”,现在你给我说这个?
张鹤龄神情微沉,他当然意识到计划破产,插话道:“怎么回事?太子怎么会突然召见张昭?”
罗成看一眼徐智,见他微微点头,便道:“侯爷,听说是今日授课时王学士讲的兴起,劝谏小爷不要接受张昭那套…”
“哼。”张鹤龄鼻子里重重的冷哼一声。也不知道是对翰林侍讲学士王华不满,还是对徐公公不满。
徐智自觉有点灰头灰脸。但这没办法,谁想的到竟然会有文官帮张昭呢?都在江湖里混,他是脑子缺根弦才觉得王华是真在“骂”张昭。很明显在“提醒”太子。
徐智徐徐的开口道:“侯爷,这是意料之外的事。就算张昭被小爷召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被小爷看重。只要他在东宫当值,机会多得是。”
张鹤龄点点头。徐公公话里藏着话。太子说直白点,还是个孩子。他对张昭很感兴趣。但等见到张昭之后,交谈几次,未必就会继续看重。
罗成跪在地上,欲言又止。
徐智情绪不佳,呵斥道:“你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罗成低着头,道:“干爹,我刚出来时听到宫里的最新消息。小爷给了张昭随时可以见他的待遇。”
啪!
空气里仿佛有一声脆响。徐智一口气差点没上来,颈脖上一阵血往上涌,狠狠的盯着罗成。小兔崽子,你说话不会一次性说完吗?
张鹤龄则是心里堵的慌。他刚准备继续的,结果听到这么个消息。这种待遇,说明太子非常重视张昭。但是,他如何甘心?
徐智缓了缓,燥得慌,勉强的拱手道:“侯爷,咱家还有事,今日就到这里。”他哪里还有脸在张府吃酒?带着干儿子迅速的离开。
…
…
中午时分,内阁中的大学士、中书舍人、书吏都纷纷从文渊阁、内阁库房中出来,往东华门外去吃午饭。
谢迁刚出内阁重地,就有一名中书舍人告知宫中的情况。谢迁微微皱眉,略微放缓脚步,等到从里面出来的李东阳。
内阁大学士事务繁忙,且各有公房,需要有人跑腿、传话。久而久之,得阁老看重的中书舍人就是其文秘。谢迁吩咐留意张昭的消息,所以其文秘立即来告知。
“于乔…”李东阳笑呵呵的拱手致意,眯着眼睛看看冬日和熙的太阳,站在文华殿前的广场中,邀请道:“一起去十里香中小饮数杯?”以他的智商,当然猜的出谢迁专门在等他。
谢迁比李东阳小两岁,但看起来身体好太多。而且风度翩翩,颇有人臣威仪。和其貌不扬的李东阳站在一起对比太明显。点头道:“行啊。”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宾之兄,太子今日召见张昭,他说的那些话,你知道了吧?”
李东阳微笑道:“嗯。于乔对边事有新的想法?”他给张昭划的红线,张昭并没过线。
见李东阳在转移话题,谢迁摇摇头,感慨的道:“宾之兄,我总感觉将其调到太子身边是一个错误。唉…,去喝酒吧。”他亦不想和李东阳闹僵。
张昭很明显就是战争份子。有他在太子身边,就算有李宾之划的那两条红线:第一,不准因私欲鼓动大军出塞。第二,不可鼓动太子亲征。但他还是忧心忡忡!
李东阳笑着说起十里香中的美酒:五粮液。
他对张昭今天的表现比较满意的。没有当着他的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至于谢于乔担心的事,这根本不是张昭的问题,而是太子喜好边事!
…
…
乾清宫。
弘治皇帝的住所在西暖阁。而吃饭的地点一般都是在乾清宫的东暖阁。根据史料记载,他死前就在西暖阁召重臣,托付后事。
午饭时分,弘治皇帝刚刚在西暖阁中召见完重臣、吏部尚书马文升后,到东暖阁中吃饭。
他和张皇后虽然过的是民间夫妻般的日子,但是皇帝吃饭是无人能同席的。而且,还有各种细节上的规定。
弘治皇帝比较“老实”。等到后面的皇帝,像万历、天启,这两位就从来不用御膳房的御膳,而是要宫中的大珰们请客。吃的舒爽又尽兴。
饭后,弘治皇帝照例赐膳,然后在东暖阁中坐着喝茶消食,同司礼太监萧敬闲聊。
萧敬是一名老太监,时年六十二岁,因熟习各种典故,又善于鼓琴,为人正派,上下敬服。深得弘治皇帝的喜欢,称之为“顾问”。
弘治皇帝是个白胖的中年人,三十一岁的年纪,神情温和,说道:“萧敬,太子今日和张昭的对答,你怎么看?”
张昭今天和太子谈的有点“深”,立即被刘瑾报到弘治皇帝这里来。
萧敬站在御座旁边,恭敬的道:“皇爷,张昭这个人品行尚可,言论却充满暴戾之气。但非如此,不足以说明兵戈之凶险、残暴。”这话的意思是在给张昭说好话。
谁都没想到,王公公和萧敬有关系。
弘治皇帝笑着摇头,他哪里是要追究张昭的责任?而是张昭说的“轻重急缓”之法对他颇有些启发。
现在北边的局势很严峻。朝廷大军在大同和火筛部交战。而据闻小王子部又要回到河套地区。
当年,他反思对蒙古作战连年失败的原因,有两点纠正。第一,整顿边备。第二,启用名将王越。弘治十一年,据有河套。而如今王越已死,再无良将。他只能用保国公朱晖。
“你啊…。朕知道他。去把奏章拿来吧。”
随着弘治皇帝的表态,张昭进东宫后激起的小小涟漪就此平息下去。
徐智和张氏兄弟正在听曲、饮酒,毕竟是阉余之人就没叫美姬做陪。张府的管家来汇报,说他干儿子罗成有要事要见他,就让人将罗成叫进来。
这时,见罗成一副惶然的模样,心里便有些不喜,坐在八仙桌边,问道:“什么事?”
罗成吞口唾沫,稳住呼吸,跪地回道:“干爹,上午时小爷派人来,召见张昭。”
徐智顿时脸色微变。他刚刚寿宁侯面前说“过几日等着看好戏”,现在你给我说这个?
张鹤龄神情微沉,他当然意识到计划破产,插话道:“怎么回事?太子怎么会突然召见张昭?”
罗成看一眼徐智,见他微微点头,便道:“侯爷,听说是今日授课时王学士讲的兴起,劝谏小爷不要接受张昭那套…”
“哼。”张鹤龄鼻子里重重的冷哼一声。也不知道是对翰林侍讲学士王华不满,还是对徐公公不满。
徐智自觉有点灰头灰脸。但这没办法,谁想的到竟然会有文官帮张昭呢?都在江湖里混,他是脑子缺根弦才觉得王华是真在“骂”张昭。很明显在“提醒”太子。
徐智徐徐的开口道:“侯爷,这是意料之外的事。就算张昭被小爷召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被小爷看重。只要他在东宫当值,机会多得是。”
张鹤龄点点头。徐公公话里藏着话。太子说直白点,还是个孩子。他对张昭很感兴趣。但等见到张昭之后,交谈几次,未必就会继续看重。
罗成跪在地上,欲言又止。
徐智情绪不佳,呵斥道:“你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罗成低着头,道:“干爹,我刚出来时听到宫里的最新消息。小爷给了张昭随时可以见他的待遇。”
啪!
空气里仿佛有一声脆响。徐智一口气差点没上来,颈脖上一阵血往上涌,狠狠的盯着罗成。小兔崽子,你说话不会一次性说完吗?
张鹤龄则是心里堵的慌。他刚准备继续的,结果听到这么个消息。这种待遇,说明太子非常重视张昭。但是,他如何甘心?
徐智缓了缓,燥得慌,勉强的拱手道:“侯爷,咱家还有事,今日就到这里。”他哪里还有脸在张府吃酒?带着干儿子迅速的离开。
…
…
中午时分,内阁中的大学士、中书舍人、书吏都纷纷从文渊阁、内阁库房中出来,往东华门外去吃午饭。
谢迁刚出内阁重地,就有一名中书舍人告知宫中的情况。谢迁微微皱眉,略微放缓脚步,等到从里面出来的李东阳。
内阁大学士事务繁忙,且各有公房,需要有人跑腿、传话。久而久之,得阁老看重的中书舍人就是其文秘。谢迁吩咐留意张昭的消息,所以其文秘立即来告知。
“于乔…”李东阳笑呵呵的拱手致意,眯着眼睛看看冬日和熙的太阳,站在文华殿前的广场中,邀请道:“一起去十里香中小饮数杯?”以他的智商,当然猜的出谢迁专门在等他。
谢迁比李东阳小两岁,但看起来身体好太多。而且风度翩翩,颇有人臣威仪。和其貌不扬的李东阳站在一起对比太明显。点头道:“行啊。”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宾之兄,太子今日召见张昭,他说的那些话,你知道了吧?”
李东阳微笑道:“嗯。于乔对边事有新的想法?”他给张昭划的红线,张昭并没过线。
见李东阳在转移话题,谢迁摇摇头,感慨的道:“宾之兄,我总感觉将其调到太子身边是一个错误。唉…,去喝酒吧。”他亦不想和李东阳闹僵。
张昭很明显就是战争份子。有他在太子身边,就算有李宾之划的那两条红线:第一,不准因私欲鼓动大军出塞。第二,不可鼓动太子亲征。但他还是忧心忡忡!
李东阳笑着说起十里香中的美酒:五粮液。
他对张昭今天的表现比较满意的。没有当着他的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至于谢于乔担心的事,这根本不是张昭的问题,而是太子喜好边事!
…
…
乾清宫。
弘治皇帝的住所在西暖阁。而吃饭的地点一般都是在乾清宫的东暖阁。根据史料记载,他死前就在西暖阁召重臣,托付后事。
午饭时分,弘治皇帝刚刚在西暖阁中召见完重臣、吏部尚书马文升后,到东暖阁中吃饭。
他和张皇后虽然过的是民间夫妻般的日子,但是皇帝吃饭是无人能同席的。而且,还有各种细节上的规定。
弘治皇帝比较“老实”。等到后面的皇帝,像万历、天启,这两位就从来不用御膳房的御膳,而是要宫中的大珰们请客。吃的舒爽又尽兴。
饭后,弘治皇帝照例赐膳,然后在东暖阁中坐着喝茶消食,同司礼太监萧敬闲聊。
萧敬是一名老太监,时年六十二岁,因熟习各种典故,又善于鼓琴,为人正派,上下敬服。深得弘治皇帝的喜欢,称之为“顾问”。
弘治皇帝是个白胖的中年人,三十一岁的年纪,神情温和,说道:“萧敬,太子今日和张昭的对答,你怎么看?”
张昭今天和太子谈的有点“深”,立即被刘瑾报到弘治皇帝这里来。
萧敬站在御座旁边,恭敬的道:“皇爷,张昭这个人品行尚可,言论却充满暴戾之气。但非如此,不足以说明兵戈之凶险、残暴。”这话的意思是在给张昭说好话。
谁都没想到,王公公和萧敬有关系。
弘治皇帝笑着摇头,他哪里是要追究张昭的责任?而是张昭说的“轻重急缓”之法对他颇有些启发。
现在北边的局势很严峻。朝廷大军在大同和火筛部交战。而据闻小王子部又要回到河套地区。
当年,他反思对蒙古作战连年失败的原因,有两点纠正。第一,整顿边备。第二,启用名将王越。弘治十一年,据有河套。而如今王越已死,再无良将。他只能用保国公朱晖。
“你啊…。朕知道他。去把奏章拿来吧。”
随着弘治皇帝的表态,张昭进东宫后激起的小小涟漪就此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