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有公国名赵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黄巾张狂最新章节!
大汉的制度里,制定了总共二十等爵位,最高一级的爵位为“列侯”,并无“公”这个头衔。然而只需上溯到战国春秋年间,就有现成的例子可用了。那时候,“公”为诸侯之首,仅次于周天子的“王”爵。
张狂此时抛出一个“公”爵来,很快就得到了部下们的认可。总而言之,张狂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制度,至于具体叫什么爵位,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对爵位的名字不挑剔,哪怕自己现编一个,也未尝不可。
“公”这个爵位不高不低,既上承三代,比之寻常诸侯明显高出一头,又不违背“白马之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献上了他为“公”这个爵位特地制定的封国制度。张狂在浏览了一番以后,略作修改,便同意了董昭的建议。不过,在正式称“公”之前,还有一个争议不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国号为何?
按照董昭的意见,张狂是巨鹿人,巨鹿为故赵国地,因此张狂的国号,可以称为“赵”公。不过,张狂有不少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太平道道众,这些道众在商议后提出,张狂应该继承当年“大贤良师”的遗愿,将太平道的理念推向天下。因此,张狂这个太平道的现任首脑,理当被称为“太平”公。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张狂很快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
政教合一,并不是华夏的政治传统。这种肯定会受到无数士人抵制的政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保守倾向。根据张狂在后世的认知,但凡政教合一的国家。还真没有哪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教权越强大的国家,种种根据实际而必须的改革活动,往往受到的抵制就越大。
也许政教合一的政体,会比较有利于他张狂的子孙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张狂并不觉得选择这种政体,能够让华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的更加顺畅。再说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王朝一样会更迭,而且被推翻的家族下场会更加凄惨。
“太平”公,绝不可行!
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张狂自然只好选择了“赵公”的头衔。
张狂的这种做法。虽然引起了相当的反对,但所幸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太平道道众为数不少,不过身居高位的并不算多。
而且,一直以来,张狂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唯才是举”,一般并不看重人才信不信奉太平道。所以,在张狂的治下,太平道的发展虽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却也没有太过于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形,显然让一些太平道的中坚分子不太满意。只可惜张狂身为“天师”,足以死死的压制住太平道内部,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道众们提出的“太平公”建议,也是一种对张狂态度的试探。以张狂这些年里在太平道中树立起的威望,既然他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其他人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从表面上来看,关于国号之事就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
大汉的制度里,制定了总共二十等爵位,最高一级的爵位为“列侯”,并无“公”这个头衔。然而只需上溯到战国春秋年间,就有现成的例子可用了。那时候,“公”为诸侯之首,仅次于周天子的“王”爵。
张狂此时抛出一个“公”爵来,很快就得到了部下们的认可。总而言之,张狂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制度,至于具体叫什么爵位,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对爵位的名字不挑剔,哪怕自己现编一个,也未尝不可。
“公”这个爵位不高不低,既上承三代,比之寻常诸侯明显高出一头,又不违背“白马之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献上了他为“公”这个爵位特地制定的封国制度。张狂在浏览了一番以后,略作修改,便同意了董昭的建议。不过,在正式称“公”之前,还有一个争议不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国号为何?
按照董昭的意见,张狂是巨鹿人,巨鹿为故赵国地,因此张狂的国号,可以称为“赵”公。不过,张狂有不少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太平道道众,这些道众在商议后提出,张狂应该继承当年“大贤良师”的遗愿,将太平道的理念推向天下。因此,张狂这个太平道的现任首脑,理当被称为“太平”公。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张狂很快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
政教合一,并不是华夏的政治传统。这种肯定会受到无数士人抵制的政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保守倾向。根据张狂在后世的认知,但凡政教合一的国家。还真没有哪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教权越强大的国家,种种根据实际而必须的改革活动,往往受到的抵制就越大。
也许政教合一的政体,会比较有利于他张狂的子孙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张狂并不觉得选择这种政体,能够让华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的更加顺畅。再说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王朝一样会更迭,而且被推翻的家族下场会更加凄惨。
“太平”公,绝不可行!
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张狂自然只好选择了“赵公”的头衔。
张狂的这种做法。虽然引起了相当的反对,但所幸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太平道道众为数不少,不过身居高位的并不算多。
而且,一直以来,张狂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唯才是举”,一般并不看重人才信不信奉太平道。所以,在张狂的治下,太平道的发展虽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却也没有太过于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形,显然让一些太平道的中坚分子不太满意。只可惜张狂身为“天师”,足以死死的压制住太平道内部,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道众们提出的“太平公”建议,也是一种对张狂态度的试探。以张狂这些年里在太平道中树立起的威望,既然他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其他人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从表面上来看,关于国号之事就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