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神功圣德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一品江山最新章节!
(万分抱歉,趴在电脑前睡着了,一睁眼,七点了,抱歉抱歉……)
狄青筹建武学院,起先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在文官们骄傲的观念中,脱离政治教书育人,向来是斗争失败者们聊以自慰的寄托而已。在他们看来,狄青这厮是在东施效颦,想要附庸风雅……只是肚里没得墨水,教不了书生,只好拿武人过瘾。
但当他们得知,官家竟要出任这所武学的山长,还要将‘皇家’的名头贯诸其上时,文官们愤怒了,官家这是怎么了?竟然要跟那些粗鲁的武人搅到一起?话说您老当了几十年皇帝,怎么把大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给当忘了?还是病没好,又发疯了?
其实这种心理,就好比后宫争宠,这个妃子圣眷独享,看到皇帝要分一点雨露给另一个,她就各种羡慕嫉妒恨。要是皇帝够强势,只能憋到内伤,屁都不敢放;然而皇帝偏偏是个好脾气,把他的妃子惯到没样了,自然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坚决不许皇帝红杏出墙。
文臣武将,就是皇帝的两个妃子。之前讲过,因为历史原因,文臣是受宠的那个,武将却都沦落到奴婢了——但是现在皇帝觉着,文臣们已经被惯得没有样了,而且在多了个西夏的威胁之后,大宋朝极有可能面临两面强敌的夹攻,现实的威胁让他不得不考虑,原先的国策,是否矫枉过正了呢?
八年前,李元昊被弑,西夏内乱,外戚没藏讹宠趁机诛杀太子宁令哥,扶持还在襁褓中的李谅祚继位。彼时西夏内部动荡之极,正是大宋收复失地的黄金时机。然而消息传到汴京。道貌岸然的贤臣们。却苦劝官家要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端。
这很好理解,因为文官的权力和地位,需要秩序作保证,他们就好比纸币一样。而战争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甚至严重的贬值,这对文官们来说都是威胁。所以他们天生反对战争。
结果文官们是舒服了,但大宋也错过了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让满怀期望的官家赵祯。险些憋出病来……他之所以对西夏念念不忘。不是因为赵祯天性好斗,而是有一桩心病,在时时刻刻折磨着他,这心病的名字,叫‘神功圣德碑’。
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用来赞颂皇帝丰功伟绩的。但皇帝是看不到自己那块的,因为这是立在他陵墓前的碑。且这块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严格来说,在生前没有抢到别国土地的,或者丧失了自己国家土地的皇帝,都没资格立。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宋朝皇帝,开国之君赵匡胤当然可以有,整个江山都是他打下的,他没资格谁有资格?
第二任赵光义,虽然雍熙北伐败光了宋朝开国的精锐部队,但好歹还能守住老兄的基业,没有丢失土地,所以也勉强得了一块。
接着是宋真宗赵恒,也就是赵祯他爸,这哥们被寇准押着御驾亲征,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向辽国求和,签订了被宋人视为耻辱的澶渊之盟。又为息事宁人,割让定难五州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地位。之后,被李继迁攻下了西北重镇灵州、凉州,截断了宋朝与西域的商道,彻底断绝了宋朝的军马来源,使宋朝失去了以骑兵对抗骑兵的条件。
尽管后来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真宗大搞封建迷信,甚至还恬着脸去封禅泰山,意图让老天爷来帮自己说话,证明自己其实没那么失败。但是他的那块‘神功圣德碑’,终究还是没立起来。
每次去拜祭永定陵,看着那光秃秃的碑座,赵祯心里就一抽一抽的,因为西夏,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正式**的,李元昊的赫赫威名,也正是建立宋朝一次次惨败的基础上。如果此生不能消灭西夏,至少夺回失去的土地,那么将来……自己的陵前,也一样会光秃秃的。
平民百姓的坟上,还能立块碑呢。至尊大宋皇帝,豪华万倍的大陵墓,却连块碑都没有,赵祯只要想想,就觉着没脸见人。所以他对文官在军事上,彻底失望了。
重开武举、栽培狄青等将领,都是赵祯意欲平衡文武的体现……大宋已经开国百年,他的皇位乃是正大光明的继承而来,根本不用像防贼一样防着武将作乱。他已经明白,武将没有地位的国家,注定是要被人欺负的……
侬智高叛乱更是无情的揭示了,文官们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更让官家坚定,军事还是得依靠武将来的想法,所以才会提拔狄青和王德用两名将领,共同担纲枢密院。然而好容易翻身做主的文官们,岂能轻易让武将翻身?各种不配合、各种使绊子,让官家的努力见不到一点成效。
在这个背景下,狄青甘愿解除一切职务,俯身去开办武学教育,从基础上改变大宋军官的颓势,官家自然是赞成的。
况且,狄青提议设立武学,并非他的首倡,而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的一项,庆历二年十二月,置武学教授。翌年五月,正式在汴京武成王庙设立武学,以太常丞阮逸为教授。但因为新政旋即失败,八月即停办。在陈恪先前那段历史上,要等到熙宁五年,才会在原址重设武学,以兵部侍郎中韩缜判学,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官知兵者为教授……当时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这项小小的举措并不显眼,大家忙着反对青苗法、保甲法这样的**,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但现在,因为陈恪这只蝴蝶的出现,重设武学被提前了十几年。而且规格提高到由皇帝担任山长,狄青挂宰相衔判武学事……如此高的规格,叫文官们感到十分吃味,甚至有人上纲上线,说这是朝廷‘重武轻文’的开始。
在文官们的ji烈反对下“皇家武学院’的名头,被改为了‘汴京武学院’,官家也没有担任山长……哪怕只是挂名,都会让傲娇的文官们伤心。
狄青说,为了保证武将们的忠诚,不应该由别人担任山长。官家无奈道,话虽如此,但是官员们反对的紧。山长一职只能暂时空缺,先把武学开起来,其他事情慢慢再……
~~~~~~~~~~~~~~~~~~~~~~~~~~~~
陈恪原先以为,文官们会担心形成武将集团,与其分庭抗礼。谁想到,文官们反对武学的原因,竟是嫌皇帝涉足太深,太过抬举武学了。不过这也正常,一样新鲜事物的出现,总有个被认知的过程,傲慢的文官们,还意识不到这所军校会带来的改变,而等到十几年后,他们明白过来,一切都将已成定局。
文官们看不起正好,省得他们插手,狄青正可以放开了搞。
ff8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是头开坏了,日后想要有个好结果,就千难万难了。所以陈恪建议狄青,不要着急开办学校,先把地址选好了,资金筹到位,等到秋闱之后,自己帮他仔细参详,把章程一点点敲定,明年春天再开不成。
至于这一科的武举,时间仓储,肯定来不及系统教育了。陈恪建议他以培训班的形式,临时给他们进行辅导,能提高多少就提高多少。
狄青对陈恪,现在是言听计从,自然无不应允。
转眼进了八月,大水已经完全退去,但是汴京城中,十几万间民居被冲垮,地面的淤泥足有三尺高,就连内外城的城墙,都被泡塌了三分之一……几十万人依旧无家可归、汴京城的安全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眼看着寒冬将至,接任首相的富弼,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富相公不慌不忙,命朝廷出钱,雇佣受灾百姓,由官府出料,重建受毁房屋。到立冬之前,不到三个月时间,便修建了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百姓居有其所。
鉴于百姓损失惨重,许多人家濒于破产。他又请旨,免除京城三年的各种税赋,以助百姓尽快回复元气。除此之外,在灾后防疫、重建等方面,富弼都有着丰富经验,在他的指挥下,大宋的官僚体系有条不紊的运转着,为他们的百姓遮风挡雨,避免了灾后的二次伤害。
然而这时候,举国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灾后重建,更不是狄青的武学院,因为大宋朝最隆重的盛典——朝廷的抡才大典,马上就要开始了。
尽管今秋只是取解试,正式的考试还要等到来年,但宋朝人对科举的重视,绝对超乎寻常。大家关心贡院的重建,完全超过了对自家重建的关心,在各方面的优先保障下,顺天府只用了半个月,就把贡院修复完成,里面的桌椅用度也全都焕然一新。八月初一,富相公莅临检查过后,亲手贴上封条,只待八日后秋闱启用。
陈恪他们也开始考前报名,因为他们属于随迁子女异地考试,手续比较麻烦,审查也比本地生源严格多了。好在宋代的公务员,官僚习气还没那么重,也不会存心折腾人,三天下来,便将所有手续办理完毕,只待开考了。(未完待续)
第一七七章神功圣德碑
第一七七章神功圣德碑,到网址
(万分抱歉,趴在电脑前睡着了,一睁眼,七点了,抱歉抱歉……)
狄青筹建武学院,起先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在文官们骄傲的观念中,脱离政治教书育人,向来是斗争失败者们聊以自慰的寄托而已。在他们看来,狄青这厮是在东施效颦,想要附庸风雅……只是肚里没得墨水,教不了书生,只好拿武人过瘾。
但当他们得知,官家竟要出任这所武学的山长,还要将‘皇家’的名头贯诸其上时,文官们愤怒了,官家这是怎么了?竟然要跟那些粗鲁的武人搅到一起?话说您老当了几十年皇帝,怎么把大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给当忘了?还是病没好,又发疯了?
其实这种心理,就好比后宫争宠,这个妃子圣眷独享,看到皇帝要分一点雨露给另一个,她就各种羡慕嫉妒恨。要是皇帝够强势,只能憋到内伤,屁都不敢放;然而皇帝偏偏是个好脾气,把他的妃子惯到没样了,自然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坚决不许皇帝红杏出墙。
文臣武将,就是皇帝的两个妃子。之前讲过,因为历史原因,文臣是受宠的那个,武将却都沦落到奴婢了——但是现在皇帝觉着,文臣们已经被惯得没有样了,而且在多了个西夏的威胁之后,大宋朝极有可能面临两面强敌的夹攻,现实的威胁让他不得不考虑,原先的国策,是否矫枉过正了呢?
八年前,李元昊被弑,西夏内乱,外戚没藏讹宠趁机诛杀太子宁令哥,扶持还在襁褓中的李谅祚继位。彼时西夏内部动荡之极,正是大宋收复失地的黄金时机。然而消息传到汴京。道貌岸然的贤臣们。却苦劝官家要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端。
这很好理解,因为文官的权力和地位,需要秩序作保证,他们就好比纸币一样。而战争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甚至严重的贬值,这对文官们来说都是威胁。所以他们天生反对战争。
结果文官们是舒服了,但大宋也错过了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让满怀期望的官家赵祯。险些憋出病来……他之所以对西夏念念不忘。不是因为赵祯天性好斗,而是有一桩心病,在时时刻刻折磨着他,这心病的名字,叫‘神功圣德碑’。
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用来赞颂皇帝丰功伟绩的。但皇帝是看不到自己那块的,因为这是立在他陵墓前的碑。且这块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严格来说,在生前没有抢到别国土地的,或者丧失了自己国家土地的皇帝,都没资格立。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宋朝皇帝,开国之君赵匡胤当然可以有,整个江山都是他打下的,他没资格谁有资格?
第二任赵光义,虽然雍熙北伐败光了宋朝开国的精锐部队,但好歹还能守住老兄的基业,没有丢失土地,所以也勉强得了一块。
接着是宋真宗赵恒,也就是赵祯他爸,这哥们被寇准押着御驾亲征,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向辽国求和,签订了被宋人视为耻辱的澶渊之盟。又为息事宁人,割让定难五州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地位。之后,被李继迁攻下了西北重镇灵州、凉州,截断了宋朝与西域的商道,彻底断绝了宋朝的军马来源,使宋朝失去了以骑兵对抗骑兵的条件。
尽管后来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真宗大搞封建迷信,甚至还恬着脸去封禅泰山,意图让老天爷来帮自己说话,证明自己其实没那么失败。但是他的那块‘神功圣德碑’,终究还是没立起来。
每次去拜祭永定陵,看着那光秃秃的碑座,赵祯心里就一抽一抽的,因为西夏,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正式**的,李元昊的赫赫威名,也正是建立宋朝一次次惨败的基础上。如果此生不能消灭西夏,至少夺回失去的土地,那么将来……自己的陵前,也一样会光秃秃的。
平民百姓的坟上,还能立块碑呢。至尊大宋皇帝,豪华万倍的大陵墓,却连块碑都没有,赵祯只要想想,就觉着没脸见人。所以他对文官在军事上,彻底失望了。
重开武举、栽培狄青等将领,都是赵祯意欲平衡文武的体现……大宋已经开国百年,他的皇位乃是正大光明的继承而来,根本不用像防贼一样防着武将作乱。他已经明白,武将没有地位的国家,注定是要被人欺负的……
侬智高叛乱更是无情的揭示了,文官们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更让官家坚定,军事还是得依靠武将来的想法,所以才会提拔狄青和王德用两名将领,共同担纲枢密院。然而好容易翻身做主的文官们,岂能轻易让武将翻身?各种不配合、各种使绊子,让官家的努力见不到一点成效。
在这个背景下,狄青甘愿解除一切职务,俯身去开办武学教育,从基础上改变大宋军官的颓势,官家自然是赞成的。
况且,狄青提议设立武学,并非他的首倡,而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的一项,庆历二年十二月,置武学教授。翌年五月,正式在汴京武成王庙设立武学,以太常丞阮逸为教授。但因为新政旋即失败,八月即停办。在陈恪先前那段历史上,要等到熙宁五年,才会在原址重设武学,以兵部侍郎中韩缜判学,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官知兵者为教授……当时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这项小小的举措并不显眼,大家忙着反对青苗法、保甲法这样的**,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但现在,因为陈恪这只蝴蝶的出现,重设武学被提前了十几年。而且规格提高到由皇帝担任山长,狄青挂宰相衔判武学事……如此高的规格,叫文官们感到十分吃味,甚至有人上纲上线,说这是朝廷‘重武轻文’的开始。
在文官们的ji烈反对下“皇家武学院’的名头,被改为了‘汴京武学院’,官家也没有担任山长……哪怕只是挂名,都会让傲娇的文官们伤心。
狄青说,为了保证武将们的忠诚,不应该由别人担任山长。官家无奈道,话虽如此,但是官员们反对的紧。山长一职只能暂时空缺,先把武学开起来,其他事情慢慢再……
~~~~~~~~~~~~~~~~~~~~~~~~~~~~
陈恪原先以为,文官们会担心形成武将集团,与其分庭抗礼。谁想到,文官们反对武学的原因,竟是嫌皇帝涉足太深,太过抬举武学了。不过这也正常,一样新鲜事物的出现,总有个被认知的过程,傲慢的文官们,还意识不到这所军校会带来的改变,而等到十几年后,他们明白过来,一切都将已成定局。
文官们看不起正好,省得他们插手,狄青正可以放开了搞。
ff8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是头开坏了,日后想要有个好结果,就千难万难了。所以陈恪建议狄青,不要着急开办学校,先把地址选好了,资金筹到位,等到秋闱之后,自己帮他仔细参详,把章程一点点敲定,明年春天再开不成。
至于这一科的武举,时间仓储,肯定来不及系统教育了。陈恪建议他以培训班的形式,临时给他们进行辅导,能提高多少就提高多少。
狄青对陈恪,现在是言听计从,自然无不应允。
转眼进了八月,大水已经完全退去,但是汴京城中,十几万间民居被冲垮,地面的淤泥足有三尺高,就连内外城的城墙,都被泡塌了三分之一……几十万人依旧无家可归、汴京城的安全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眼看着寒冬将至,接任首相的富弼,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富相公不慌不忙,命朝廷出钱,雇佣受灾百姓,由官府出料,重建受毁房屋。到立冬之前,不到三个月时间,便修建了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百姓居有其所。
鉴于百姓损失惨重,许多人家濒于破产。他又请旨,免除京城三年的各种税赋,以助百姓尽快回复元气。除此之外,在灾后防疫、重建等方面,富弼都有着丰富经验,在他的指挥下,大宋的官僚体系有条不紊的运转着,为他们的百姓遮风挡雨,避免了灾后的二次伤害。
然而这时候,举国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灾后重建,更不是狄青的武学院,因为大宋朝最隆重的盛典——朝廷的抡才大典,马上就要开始了。
尽管今秋只是取解试,正式的考试还要等到来年,但宋朝人对科举的重视,绝对超乎寻常。大家关心贡院的重建,完全超过了对自家重建的关心,在各方面的优先保障下,顺天府只用了半个月,就把贡院修复完成,里面的桌椅用度也全都焕然一新。八月初一,富相公莅临检查过后,亲手贴上封条,只待八日后秋闱启用。
陈恪他们也开始考前报名,因为他们属于随迁子女异地考试,手续比较麻烦,审查也比本地生源严格多了。好在宋代的公务员,官僚习气还没那么重,也不会存心折腾人,三天下来,便将所有手续办理完毕,只待开考了。(未完待续)
第一七七章神功圣德碑
第一七七章神功圣德碑,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