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邓州李庄文集最新章节!
南方端午节的天气已经很热,这天晚饭后我到横沥镇政府旁的大桥廊上乘凉,我在桥廊上来回漫步,心无杂事倍觉悠闲。
来回走动中,一个背靠桥墩半躺着的乞讨老人进入我的视线。
在南方这些年每到一个城镇,我特别留意这些乞讨的老者,并非我比别人更有怜悯之心,而是这些乞讨的老人中,听他们的口音多半是自己的同乡。
开始,发现自己竟有如此多的同乡,在南方这块热土上靠乞讨为生时,并且多是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顿觉不尽的汗颜从心底绵绵涌起!
多少次在饭局上遇到这些乞讨的老同乡,朋友面前立显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羞耻之心久久很难挂得住!
每逢这钟场合,朋友们也许不知道我的感受,此时,我最怕朋友说:这又是你们河南的。
虽然是一句大实话,很刺我心!
很长一段时间,遇到这些乞讨的老同乡,我就赶紧掏出散钱打发其离开。
给他们散钱的时候,我从没有和他们对视过,更无多余的话。不敢直面,是怕遇到相识的同乡;无言无语,是怕听出乡音;开诚布公的讲,可以理解我是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
因为,我无法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更无法理解和谅解这些老人家的行为,给我们这些被称之为社会中坚力量一辈带来的羞耻。
在朋友面前种种临时措施,也仅能弥补一时的尴尬,何况这也只能治表不治本。况且,我个人的力量也不能根治这一社会现象,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但并不是很揪我心,揪心的是这些靠乞讨的老同乡,他们的子女真的不赡养他们了吗?
他们真是这样无依无靠,无法生存吗?
这个很痛苦也很丢脸的疑问在我心中滞留很久,不是不敢问,也不是不去问,怕的是问了,会给这些苦难的老人家带来更多的心酸。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墙倒了必须要直面啊!
在一个落雨的日子,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直截了当的问了两位在屋檐下避雨,一起靠乞讨为生的同乡。
结果,两位老人家毫不掩饰的回答,跟我没问之前的一切一切假设,相差十万八千!
两位乞讨的老人家说,他们在家并不缺吃少穿,相反,家里过的并不差。他们远离家乡到南方来,纯粹是想在手脚还能听使唤之前,自食起立的在这花花世界上走一遭,在暮年观观大千世界,看看这开放的南方,但又不想给子女们带来麻烦,就选择了这种也许是年轻人不能接受的方式来到南方。
我含蓄的问:你们想来南方看看,这无可非议,我们晚辈孝敬你们老人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辛苦的生活方式呢?
其中一个老人家又说:这你们年轻一辈的就不懂了,也不理解我们这些老家伙,我们这样自由自在心安理得,伸手问你们小子辈要几个你们手缝里溜掉的小钱,也是你们应该孝敬老人家的,这也是你们小一辈看了能知道,什么叫一粒米来之不易,什么叫半缕丝物之维艰。
听老者文绉绉的话,觉得他并非一个一般的农民,他粗糙的解释中竟然蕴含着精细的逻辑,不合理的过程背后隐藏着善良的动机。
我虽然不完全明白,但我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这股为数不少的老乞讨者,表象上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紊乱,但他们主观上确是在奔着善良向前移动。
离开这两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乡时,我不知说些什么,因为,我还不清楚:部分人善良的动机,不合理的行为,究竟能给发展的社会带来什么?
还有,它的破坏力有多大?
而这一个闷热的晚上,我又看到这一幕。
在这位老乞讨者身上即将发生的事情,让我更深入的理解了人性,更透彻的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
这位处于半休眠状态的老乞讨者,并不知道我正在不远处密切的注视着他,观察着施舍给他散钱的每一个人。
一位富婆穿着打扮的中年妇女,拉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孩路过老乞讨着“蹲点”处,她给了小孩一元纸弊,给小孩说:“拿去给爷爷买水喝。”
我看着那小孩欢快的跑过去,伸出攥着纸币雅嫩的小手,满脸欢笑的对老者说:“爷爷买水喝。”
似睡非睡的老乞讨者听到这声音,有一种受宠若惊的表情剎那间布满老脸,但他很快回到现实,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和闪着光亮的目光看着小孩。
一旁的我,看到也清楚的听到,他对着站在我身旁的小孩母亲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啊!”很快,施舍者,乞讨者,天真的小孩都回到了自己的去向,我却借顺风倾听到了施舍者母子的对话。
小孩问妈妈:“爷爷为什么会在那里?”
“爷爷老了,干不动活了,所以我们要关照他。”
妈妈的话五六岁的小孩并不一定懂,但他接着又问:“他家的小孩不给他买水喝吗?”
小孩的母亲听了孩子的提问,虽然若有所思,稍后还是缓缓的说:“有的人运气好,有的人一生都运气不好。”
这位母亲的话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太深奥了!
但善良的人们对不幸者、弱势者这样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无独有二还在这一晚,在同一个乞讨者身上,同一个地点,我又看到了相同的施舍者,但却是截然相反的心态。
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看衣着像是个小老板,他领着一个七八岁大女孩也在桥廊上乘凉,当他看到老乞讨者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动作,他立即从裤兜里掏出两枚硬币,给他正在观望河水的女儿说:“拿去给那个老要饭的。”
他的话是如此的粗鲁,甚至野蛮,但又能指责他说错什么了呢,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父女施舍完毕,好像完成一件心愿,看着已经完全遗忘了刚刚对弱势者施舍过的父女,若无其事悠闲的从我面前走过,瞬间,我的思想一片空白。
此时思想的空白,并不是没有填充物,而是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抉择善良与丑恶混杂时的分界线。
淡黄色的灯光照射着缓缓流动的河水,肮脏的水面上映照着世上人间万象,有说笑、有哭闹、有往来、有离去,他们所有的行为显现的都不外乎:善良或邪恶。
由此,我想起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他的一幅传世佳作>,画面上一对历尽沧桑、饱受生活辛酸的农民夫妇,辛劳一天直到夕阳西下仍在田间劳作,他们不辞辛苦的劳作是为了必需的面包、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然而在这暮色将止之时,远方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劳作一天疲惫不堪的夫妇,立即停下手中的农活,站在夕阳和暮色交着的苍穹下,合起双手虔诚的低头,面对苍茫大地默默祈祷。
暮霭下这对仅仅为了满足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夫妇,他们祈祷什么呢?
祈祷有丰硕的美味面包、祈祷一家人四季平安,还是有不为人知的祈求?
没有人知道,但这幅传世佳作却能让所有的欣赏者产生共鸣,就是这对艰辛的夫妇,心中不会存在一丝邪念。因为,他们心中善良的观念,反应在他们生活的具体行为上,就是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质朴得近似于执迷的农民,把无质无形的善良,已经看作为人生中和一块面包同等重要,他们为了追求善良,已经不苟刻于世俗的教条。
这种专注于本质,扒去虚伪的枝蔓,裸露出真实的面目而直达终极的执着,是不是崇善抑恶的快捷方式呢?
如果是,不正如刚刚过目的两次施舍者和乞讨者一样吗。生活虽然迫使他们在表白心灵时,采用了或美好或丑陋的形式,却无法掩盖心灵对善良的向往!
诚然,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无法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天下众生。然而,有良知的人会不畏余力的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和善。
再回头遥望漫长的历史,人类已经在几千年前点亮了追求人性中善良的火把:智者运动为探索人性的良知扬起风帆;文艺复兴开启追求人性良知的航行;启蒙运动彻底的摧毁了泯灭人性的旧势力;先哲们,为人类开通了通往良知的河流。
现在,我们已经漂泊在人类良知的历史海洋中,但每一个站在船头的行者,看到河面上漂浮过来的,不是海天一色的纯净海水,却是一浪又一浪,一堆又一堆无法避免的疑惑。
航行在良知海洋中的诺亚方舟,究竟行驶多快才是正确的速度?
行驶的终极方向是何方?航行的终点又在哪里!
南方端午节的天气已经很热,这天晚饭后我到横沥镇政府旁的大桥廊上乘凉,我在桥廊上来回漫步,心无杂事倍觉悠闲。
来回走动中,一个背靠桥墩半躺着的乞讨老人进入我的视线。
在南方这些年每到一个城镇,我特别留意这些乞讨的老者,并非我比别人更有怜悯之心,而是这些乞讨的老人中,听他们的口音多半是自己的同乡。
开始,发现自己竟有如此多的同乡,在南方这块热土上靠乞讨为生时,并且多是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顿觉不尽的汗颜从心底绵绵涌起!
多少次在饭局上遇到这些乞讨的老同乡,朋友面前立显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羞耻之心久久很难挂得住!
每逢这钟场合,朋友们也许不知道我的感受,此时,我最怕朋友说:这又是你们河南的。
虽然是一句大实话,很刺我心!
很长一段时间,遇到这些乞讨的老同乡,我就赶紧掏出散钱打发其离开。
给他们散钱的时候,我从没有和他们对视过,更无多余的话。不敢直面,是怕遇到相识的同乡;无言无语,是怕听出乡音;开诚布公的讲,可以理解我是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
因为,我无法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更无法理解和谅解这些老人家的行为,给我们这些被称之为社会中坚力量一辈带来的羞耻。
在朋友面前种种临时措施,也仅能弥补一时的尴尬,何况这也只能治表不治本。况且,我个人的力量也不能根治这一社会现象,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但并不是很揪我心,揪心的是这些靠乞讨的老同乡,他们的子女真的不赡养他们了吗?
他们真是这样无依无靠,无法生存吗?
这个很痛苦也很丢脸的疑问在我心中滞留很久,不是不敢问,也不是不去问,怕的是问了,会给这些苦难的老人家带来更多的心酸。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墙倒了必须要直面啊!
在一个落雨的日子,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直截了当的问了两位在屋檐下避雨,一起靠乞讨为生的同乡。
结果,两位老人家毫不掩饰的回答,跟我没问之前的一切一切假设,相差十万八千!
两位乞讨的老人家说,他们在家并不缺吃少穿,相反,家里过的并不差。他们远离家乡到南方来,纯粹是想在手脚还能听使唤之前,自食起立的在这花花世界上走一遭,在暮年观观大千世界,看看这开放的南方,但又不想给子女们带来麻烦,就选择了这种也许是年轻人不能接受的方式来到南方。
我含蓄的问:你们想来南方看看,这无可非议,我们晚辈孝敬你们老人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辛苦的生活方式呢?
其中一个老人家又说:这你们年轻一辈的就不懂了,也不理解我们这些老家伙,我们这样自由自在心安理得,伸手问你们小子辈要几个你们手缝里溜掉的小钱,也是你们应该孝敬老人家的,这也是你们小一辈看了能知道,什么叫一粒米来之不易,什么叫半缕丝物之维艰。
听老者文绉绉的话,觉得他并非一个一般的农民,他粗糙的解释中竟然蕴含着精细的逻辑,不合理的过程背后隐藏着善良的动机。
我虽然不完全明白,但我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这股为数不少的老乞讨者,表象上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紊乱,但他们主观上确是在奔着善良向前移动。
离开这两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乡时,我不知说些什么,因为,我还不清楚:部分人善良的动机,不合理的行为,究竟能给发展的社会带来什么?
还有,它的破坏力有多大?
而这一个闷热的晚上,我又看到这一幕。
在这位老乞讨者身上即将发生的事情,让我更深入的理解了人性,更透彻的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
这位处于半休眠状态的老乞讨者,并不知道我正在不远处密切的注视着他,观察着施舍给他散钱的每一个人。
一位富婆穿着打扮的中年妇女,拉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孩路过老乞讨着“蹲点”处,她给了小孩一元纸弊,给小孩说:“拿去给爷爷买水喝。”
我看着那小孩欢快的跑过去,伸出攥着纸币雅嫩的小手,满脸欢笑的对老者说:“爷爷买水喝。”
似睡非睡的老乞讨者听到这声音,有一种受宠若惊的表情剎那间布满老脸,但他很快回到现实,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和闪着光亮的目光看着小孩。
一旁的我,看到也清楚的听到,他对着站在我身旁的小孩母亲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啊!”很快,施舍者,乞讨者,天真的小孩都回到了自己的去向,我却借顺风倾听到了施舍者母子的对话。
小孩问妈妈:“爷爷为什么会在那里?”
“爷爷老了,干不动活了,所以我们要关照他。”
妈妈的话五六岁的小孩并不一定懂,但他接着又问:“他家的小孩不给他买水喝吗?”
小孩的母亲听了孩子的提问,虽然若有所思,稍后还是缓缓的说:“有的人运气好,有的人一生都运气不好。”
这位母亲的话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太深奥了!
但善良的人们对不幸者、弱势者这样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无独有二还在这一晚,在同一个乞讨者身上,同一个地点,我又看到了相同的施舍者,但却是截然相反的心态。
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看衣着像是个小老板,他领着一个七八岁大女孩也在桥廊上乘凉,当他看到老乞讨者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动作,他立即从裤兜里掏出两枚硬币,给他正在观望河水的女儿说:“拿去给那个老要饭的。”
他的话是如此的粗鲁,甚至野蛮,但又能指责他说错什么了呢,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父女施舍完毕,好像完成一件心愿,看着已经完全遗忘了刚刚对弱势者施舍过的父女,若无其事悠闲的从我面前走过,瞬间,我的思想一片空白。
此时思想的空白,并不是没有填充物,而是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抉择善良与丑恶混杂时的分界线。
淡黄色的灯光照射着缓缓流动的河水,肮脏的水面上映照着世上人间万象,有说笑、有哭闹、有往来、有离去,他们所有的行为显现的都不外乎:善良或邪恶。
由此,我想起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他的一幅传世佳作>,画面上一对历尽沧桑、饱受生活辛酸的农民夫妇,辛劳一天直到夕阳西下仍在田间劳作,他们不辞辛苦的劳作是为了必需的面包、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然而在这暮色将止之时,远方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劳作一天疲惫不堪的夫妇,立即停下手中的农活,站在夕阳和暮色交着的苍穹下,合起双手虔诚的低头,面对苍茫大地默默祈祷。
暮霭下这对仅仅为了满足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夫妇,他们祈祷什么呢?
祈祷有丰硕的美味面包、祈祷一家人四季平安,还是有不为人知的祈求?
没有人知道,但这幅传世佳作却能让所有的欣赏者产生共鸣,就是这对艰辛的夫妇,心中不会存在一丝邪念。因为,他们心中善良的观念,反应在他们生活的具体行为上,就是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质朴得近似于执迷的农民,把无质无形的善良,已经看作为人生中和一块面包同等重要,他们为了追求善良,已经不苟刻于世俗的教条。
这种专注于本质,扒去虚伪的枝蔓,裸露出真实的面目而直达终极的执着,是不是崇善抑恶的快捷方式呢?
如果是,不正如刚刚过目的两次施舍者和乞讨者一样吗。生活虽然迫使他们在表白心灵时,采用了或美好或丑陋的形式,却无法掩盖心灵对善良的向往!
诚然,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无法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天下众生。然而,有良知的人会不畏余力的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和善。
再回头遥望漫长的历史,人类已经在几千年前点亮了追求人性中善良的火把:智者运动为探索人性的良知扬起风帆;文艺复兴开启追求人性良知的航行;启蒙运动彻底的摧毁了泯灭人性的旧势力;先哲们,为人类开通了通往良知的河流。
现在,我们已经漂泊在人类良知的历史海洋中,但每一个站在船头的行者,看到河面上漂浮过来的,不是海天一色的纯净海水,却是一浪又一浪,一堆又一堆无法避免的疑惑。
航行在良知海洋中的诺亚方舟,究竟行驶多快才是正确的速度?
行驶的终极方向是何方?航行的终点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