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奏折之争
推荐阅读: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明末强梁最新章节!
洪承畴对黄道周的去向并不是很关心,待许梁找上门再细说一遍缘由之后,洪参政便痛快地答应了,不两日便将许梁拟好的奏折签了字送到固原三边总督府里。
三边总督武之望早已心灰意冷,无心政事,只是由于朝庭迟迟不批准他的乞休请求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留任三边总督。武总督随意地翻看那奏折,见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签字赫然在上面,想也不想,顺手就签了字,命人以正常的公文呈了上去。
奏折呈到通政司,通政使见是关于平凉府空缺官员的奏章便先呈到了内阁。当时的内阁恰好是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李标当值,李首辅拿着奏折看了半天,想起崇祯皇帝向来比较关注平凉府的事故,便拿了奏折进宫去面呈崇祯皇帝。
皇宫养心殿内,大明至尊崇祯皇帝看了看李标呈上来的奏折,拧着眉毛沉吟了半响,抬眼问李标道:“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标尚没弄清楚崇祯皇帝的真实态度,自然不敢乱说乱动,中规中矩地拱手答道:“陛下,平凉刚刚收复,当务之急为稳定局面为重。平凉府内空缺的官员,以稳妥计,以起用平凉当地官员为宜。”
崇祯听了,点着李标道:“李爱卿这是老成之言哪。”
虽是平常的一句话,然而李标听了却紧张得出了一阵冷汗。崇祯不赞同也不反对,熟悉他的大臣们便知道这多半是没让崇祯皇帝中意了。
“承恩,传吏部尚书王永光,左都御史曹于汴。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进宫议事。”崇祯皇帝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李首辅身上多久,随即扭头朝侍候在一旁的司礼监秉笔王承恩淡淡地吩咐道。
王承恩应一声,一收拂法,施施然地便出去找人传旨意去了。
崇祯皇帝将奏折放到一旁,与李首辅聊起了别的事情。
半个时辰之后。王永光,曹于汴和骆养性三人联袂进来,朝崇祯皇帝三叩九拜之后,起身,看着崇祯皇帝。
“皇上,召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吩咐?”曹于汴年纪长些。便由他来提问。
崇祯皇帝便示意小黄门将奏折分别送给三人查阅。待奏折重新回到案桌了,崇祯皇帝幽幽地道:“诸位爱卿都弄清楚了什么事情了,朕心中难以决定,便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哪位爱卿先说?”
王永光和骆养性都看眼光去瞟左都御史曹于汴。心想,曹大人你横竖都开了头了。便由你先说吧。
曹于汴见状,一挺胸膛,当仁不让地上前两步,拱手道:“皇上垂询,老臣不敢推托。”
“曹爱卿但说无妨。”
“皇上,老臣以为,平凉府的空缺依奏折上如此安排,殊为不妥。”曹于汴沉声说道。“旁的暂且不论,单以镇原知县黄道周区区正七品,一跃而升任正六品的平凉推官。连升两级,便极为不当。那镇原知县黄道周于收复平凉过程中一直留守镇原县城,可谓寸功未立,无功却升迁,此例一开,朝庭纲常法度何在?”
“咳咳。曹大人,奏折上平凉收复一战。一者是靠前方梁军将士浴血奋战,二者是靠后方粮草军需调配有方。镇原知县黄道周虽未能亲上阵前,但他居于后方调度粮草兵饷,抢治伤残军士,也算是有功劳的。”吏部尚书王永光听左都御史曹于汴将黄道周贬得一文不值,心中便不痛快,出言说道。
王永光连黄道周是谁都分不清楚,然而王尚书看重的是奏折上三边总督武之望的签字。年过古稀的武之望之所以升任三边总督,便是王尚书极力推荐的结果,对于自己推荐的人选报上来的方案,能争取的,王尚书自然要争取的。
然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并不打算给王尚书这个面子,闻言冷哼一声,道:“即便如此,给黄道周提些品级也就是了,连升两级,未免太过了。”
王永光听得心里又是一阵不舒服,闻言又道:“既然曹大人不赞同升迁黄道周为平凉推官,那关于郭天叙和贺诚的任命,曹大人该同意了吧?”
曹御史摇着头,抚着颔下一缕长须,“也不尽然,郭天叙原本便是镇原县丞,升任平凉知县倒也合情合理。只是那镇原典史贺诚,原本便是秀才出身,得陕西参政洪承畴的赏识才破格提拔为镇原典史,以一个不入流的杂职一举而升任为正七品的崇信知县,如此升迁速度与那连升两级的黄道周又有何分别?”
王永光拂袖不悦道:“哼,那以曹大人的意思,这奏折上所奏之事便是一无是处咯?”
曹御史冷笑着,脸上露出鄙夷之色,道:“从这封奏折上用词文风上看,这该是那举人出身……哦,此子已是同进士出身的平凉同知许梁亲笔所写。许同知原本就是举人出身,处事莽撞,政事不娴熟,他提出这么不着调的建议也不奇怪。”说罢,左都御史曹于汴面向凝神细听的崇祯皇帝,拱手道:“皇上,平凉之事事关西北大局,当慎之又慎,选人用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纰漏。为尽早稳定平凉府乱局大计,老臣斗胆举荐固原知州张凤奇任平凉知府。”
“固原知州?”崇祯皇帝在脑中回想一阵,隐约记起这么个人来。便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很突出吗?朕怎么没甚么印像?”
王永光上前一步,接口说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天启二年便调任固原知州了,那时皇上尚未登大宝,自然不甚清楚。下官记得,张知州是万历四十二年进士,当年还是曹大人亲自录取的呢。”
王永光虽然语调平平地陈述一件事实,实际上便是在点出曹于汴与张凤奇的师生关系。
“原来还是曹爱卿的学生!”崇祯皇帝恍然,似笑非笑地看着曹于汴。
曹于汴对王永光在皇帝面前暴出他与张凤奇的关系十分不满,愤愤地盯一眼恍如未见的王尚书,目光迎上崇祯皇帝,脸色十分坦然地道:“所谓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老臣只想着为朝庭,为皇上推举有用之才,至于他们与老夫有没有什么关系,那反倒没想过。”
王尚书冷笑一声,嗤笑道:“曹大人当真是高风亮节,却不知那固原知州张凤奇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够担当知府要职?”
曹御史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固原知州张凤奇,于天启二年便调任固原知州至今已愈六年之久,在职期间虽然未有十分突出的政绩,然则张知州任固原知州六年来,固原在西北民乱四起的时候,从未发生过任何一起乱象,由此可见,张知州能力如何。况且张知州久在固原,熟知平凉府境见人事政务,风土人情,由他来担任平凉知府一职,实乃不二之选。”
王尚书听得,顿时哑口无言,其实他对这张凤奇压根就不了解,便只能由着曹于汴自演自说,即便说岔了也没理由反驳,当下轻哼一声,眼皮子一合,似老僧入定一般,干脆不以理会。
旁边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听得曹于汴居然拿固原州内六年内无民乱来说事,不由在心底大骂曹老头无耻。谁不知道固原州乃是九边之一,三边总督衙门所在地,城内驻有重兵,城内当兵的比百姓还要多,这种情况,哪个脑子进水了的暴动份子会选固原起事?
然而,骆养性尽管了解其中的内幕,却不能当即说出来。因为他是锦衣卫的指挥使,朝庭的特务机构头子,没有皇帝的允许,锦衣卫是无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的。
想反驳的人苦于找不着理由,肚子里装着理由的人却因为身份特殊不便张口。在这种情况下,曹于汴摆足了架式,将那平淡无奇的固原知州张凤奇说得是天花乱缀,夸得是天上少有,地上难寻。
整个养心殿内,就只得曹老头在那哇啦哇啦一通卖力演说。(未完待续)
洪承畴对黄道周的去向并不是很关心,待许梁找上门再细说一遍缘由之后,洪参政便痛快地答应了,不两日便将许梁拟好的奏折签了字送到固原三边总督府里。
三边总督武之望早已心灰意冷,无心政事,只是由于朝庭迟迟不批准他的乞休请求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留任三边总督。武总督随意地翻看那奏折,见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签字赫然在上面,想也不想,顺手就签了字,命人以正常的公文呈了上去。
奏折呈到通政司,通政使见是关于平凉府空缺官员的奏章便先呈到了内阁。当时的内阁恰好是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李标当值,李首辅拿着奏折看了半天,想起崇祯皇帝向来比较关注平凉府的事故,便拿了奏折进宫去面呈崇祯皇帝。
皇宫养心殿内,大明至尊崇祯皇帝看了看李标呈上来的奏折,拧着眉毛沉吟了半响,抬眼问李标道:“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标尚没弄清楚崇祯皇帝的真实态度,自然不敢乱说乱动,中规中矩地拱手答道:“陛下,平凉刚刚收复,当务之急为稳定局面为重。平凉府内空缺的官员,以稳妥计,以起用平凉当地官员为宜。”
崇祯听了,点着李标道:“李爱卿这是老成之言哪。”
虽是平常的一句话,然而李标听了却紧张得出了一阵冷汗。崇祯不赞同也不反对,熟悉他的大臣们便知道这多半是没让崇祯皇帝中意了。
“承恩,传吏部尚书王永光,左都御史曹于汴。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进宫议事。”崇祯皇帝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李首辅身上多久,随即扭头朝侍候在一旁的司礼监秉笔王承恩淡淡地吩咐道。
王承恩应一声,一收拂法,施施然地便出去找人传旨意去了。
崇祯皇帝将奏折放到一旁,与李首辅聊起了别的事情。
半个时辰之后。王永光,曹于汴和骆养性三人联袂进来,朝崇祯皇帝三叩九拜之后,起身,看着崇祯皇帝。
“皇上,召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吩咐?”曹于汴年纪长些。便由他来提问。
崇祯皇帝便示意小黄门将奏折分别送给三人查阅。待奏折重新回到案桌了,崇祯皇帝幽幽地道:“诸位爱卿都弄清楚了什么事情了,朕心中难以决定,便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哪位爱卿先说?”
王永光和骆养性都看眼光去瞟左都御史曹于汴。心想,曹大人你横竖都开了头了。便由你先说吧。
曹于汴见状,一挺胸膛,当仁不让地上前两步,拱手道:“皇上垂询,老臣不敢推托。”
“曹爱卿但说无妨。”
“皇上,老臣以为,平凉府的空缺依奏折上如此安排,殊为不妥。”曹于汴沉声说道。“旁的暂且不论,单以镇原知县黄道周区区正七品,一跃而升任正六品的平凉推官。连升两级,便极为不当。那镇原知县黄道周于收复平凉过程中一直留守镇原县城,可谓寸功未立,无功却升迁,此例一开,朝庭纲常法度何在?”
“咳咳。曹大人,奏折上平凉收复一战。一者是靠前方梁军将士浴血奋战,二者是靠后方粮草军需调配有方。镇原知县黄道周虽未能亲上阵前,但他居于后方调度粮草兵饷,抢治伤残军士,也算是有功劳的。”吏部尚书王永光听左都御史曹于汴将黄道周贬得一文不值,心中便不痛快,出言说道。
王永光连黄道周是谁都分不清楚,然而王尚书看重的是奏折上三边总督武之望的签字。年过古稀的武之望之所以升任三边总督,便是王尚书极力推荐的结果,对于自己推荐的人选报上来的方案,能争取的,王尚书自然要争取的。
然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并不打算给王尚书这个面子,闻言冷哼一声,道:“即便如此,给黄道周提些品级也就是了,连升两级,未免太过了。”
王永光听得心里又是一阵不舒服,闻言又道:“既然曹大人不赞同升迁黄道周为平凉推官,那关于郭天叙和贺诚的任命,曹大人该同意了吧?”
曹御史摇着头,抚着颔下一缕长须,“也不尽然,郭天叙原本便是镇原县丞,升任平凉知县倒也合情合理。只是那镇原典史贺诚,原本便是秀才出身,得陕西参政洪承畴的赏识才破格提拔为镇原典史,以一个不入流的杂职一举而升任为正七品的崇信知县,如此升迁速度与那连升两级的黄道周又有何分别?”
王永光拂袖不悦道:“哼,那以曹大人的意思,这奏折上所奏之事便是一无是处咯?”
曹御史冷笑着,脸上露出鄙夷之色,道:“从这封奏折上用词文风上看,这该是那举人出身……哦,此子已是同进士出身的平凉同知许梁亲笔所写。许同知原本就是举人出身,处事莽撞,政事不娴熟,他提出这么不着调的建议也不奇怪。”说罢,左都御史曹于汴面向凝神细听的崇祯皇帝,拱手道:“皇上,平凉之事事关西北大局,当慎之又慎,选人用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纰漏。为尽早稳定平凉府乱局大计,老臣斗胆举荐固原知州张凤奇任平凉知府。”
“固原知州?”崇祯皇帝在脑中回想一阵,隐约记起这么个人来。便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很突出吗?朕怎么没甚么印像?”
王永光上前一步,接口说道:“这固原知州张凤奇天启二年便调任固原知州了,那时皇上尚未登大宝,自然不甚清楚。下官记得,张知州是万历四十二年进士,当年还是曹大人亲自录取的呢。”
王永光虽然语调平平地陈述一件事实,实际上便是在点出曹于汴与张凤奇的师生关系。
“原来还是曹爱卿的学生!”崇祯皇帝恍然,似笑非笑地看着曹于汴。
曹于汴对王永光在皇帝面前暴出他与张凤奇的关系十分不满,愤愤地盯一眼恍如未见的王尚书,目光迎上崇祯皇帝,脸色十分坦然地道:“所谓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老臣只想着为朝庭,为皇上推举有用之才,至于他们与老夫有没有什么关系,那反倒没想过。”
王尚书冷笑一声,嗤笑道:“曹大人当真是高风亮节,却不知那固原知州张凤奇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够担当知府要职?”
曹御史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固原知州张凤奇,于天启二年便调任固原知州至今已愈六年之久,在职期间虽然未有十分突出的政绩,然则张知州任固原知州六年来,固原在西北民乱四起的时候,从未发生过任何一起乱象,由此可见,张知州能力如何。况且张知州久在固原,熟知平凉府境见人事政务,风土人情,由他来担任平凉知府一职,实乃不二之选。”
王尚书听得,顿时哑口无言,其实他对这张凤奇压根就不了解,便只能由着曹于汴自演自说,即便说岔了也没理由反驳,当下轻哼一声,眼皮子一合,似老僧入定一般,干脆不以理会。
旁边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听得曹于汴居然拿固原州内六年内无民乱来说事,不由在心底大骂曹老头无耻。谁不知道固原州乃是九边之一,三边总督衙门所在地,城内驻有重兵,城内当兵的比百姓还要多,这种情况,哪个脑子进水了的暴动份子会选固原起事?
然而,骆养性尽管了解其中的内幕,却不能当即说出来。因为他是锦衣卫的指挥使,朝庭的特务机构头子,没有皇帝的允许,锦衣卫是无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的。
想反驳的人苦于找不着理由,肚子里装着理由的人却因为身份特殊不便张口。在这种情况下,曹于汴摆足了架式,将那平淡无奇的固原知州张凤奇说得是天花乱缀,夸得是天上少有,地上难寻。
整个养心殿内,就只得曹老头在那哇啦哇啦一通卖力演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