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周国平《妞妞》有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丁剑北文集最新章节!
一
偌大的教室,人很多,很静。猛的挺起僵硬的腰板,头顺势一仰,一声憋了很久的长叹,四座皆惊。埋头又读,突被邻座轻唤,才觉脸上湿润无比。再读,又想哭,且定要出声,可是人多,索性假声咳嗽以通心中之阻塞,不料咳到最后竟彻彻底底的变为哭腔,周围即刻传来阵阵骚动。“真丢人,这么多人看着呢。”懊恼同时,转念一想:“管他呢,反正妞妞都死了。”遂放声不止。
二
“别看了。”好友看我性情大变,心疼的想夺走书。我下意识的格开他的手,穷凶极恶的喊道:“不,谁也别想阻止我看它。”
一小时后。
父亲来短信:“还哭吗?”
不语。
又来短信:“说说感受。”
我回:“还没看完。”
“那就看完啊。”
“不,谁也别想让我再碰这本书。”我把手机的键盘按的劈啪作响。
三
父亲错了。他只是想让我从这本“单纯”的书中学到一些行文布局的技巧。
我也错了。被世俗压力逐渐困顿的我,只是想从这本“感人”的书中得到一瞬发泄的快感。
我和父亲都没能如愿。
面对基于人类的视角向上帝发出的绝望控诉,我怎能还充耳不闻并饶有兴趣的划分段落大意?十分清楚的了悟到这点后,一种巨大的幻灭感遂让所有的情绪悲伤或是沮车成了一种纯粹的多余,更别奢望什么发泄。
四
“妞妞出生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度过了短暂一生。在这本书中,我写下了妞妞的可爱与可怜,我们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我在摇篮兼墓旁的思考。”
——妞妞
作为一本记录死亡事件的书,它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作为对痛失爱女的悼亡,它没有很多悲伤淋漓的词调。它只是大量的重复的申述同一个事实:妞妞不久即将离去。行文走笔间,作者甚至以一种剥离了当事人身份的冷静来带领读者去思去辨。
恰恰是这种冷静,这种建立在以女儿的死亡为经验对象的人生解析中,着实挑战了不少国人的文化心理。有一种声音,觉得这是作者厚颜无耻的炒作,更难听一点,这是活人借着死人来照亮自己。
这话歪打正着的说对了一半。此书的意义在于不止是照亮作者本人,整个人类,整个人生的生存境遇,亦在“妞妞”的身上得以揭示。
正如他本人所说“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是最无奈的,她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剖析人生的种种是件庄严而艰辛的事,那些肤浅的励志书与所谓的吃个枣、放个屁就有了什么独特的人生见地的哲理散文,乃是对人生主题的亵渎。我相信如果周国平的一生中,能够有第二件事情构的起这样适宜的角度与分量来彰显人生的底蕴,他是绝不会以爱女的病逝作为解剖标本的。
这应当是每个稍微深刻点的人最强烈的共鸣。譬如:你去对富贾一方、终日奔波的商人说生命的虚无?你去对失恋中的小伙说你这点算什么呀真正值得我们悲伤的其实是人生的如此的荒谬?也真是荒谬!譬如无论挂风下雨都准时抵达街旁的那个忠厚的买报老人、不断高企的房假让你茶饭不思的唉声叹气、散步时的小路、房前那惹烦的好象永无竣工之日的聒噪施工建筑这些我们熟知的景象连同一切的欢乐与烦恼因为它们日复一日的重复,总骗的我们这样的一个共识:一切是忠于我们的永恒不变。甚至我们还对此单调的重复感到厌倦与疲惫。但哪一天要是买报的老人不在,要是那喧嚣的尚在雏形建筑仿佛一夜间变的有模有样,我们就不免要不适或者惊诧,但谁曾想,有一天,而且说不定就是明天,就是下一秒,就是在你刚刚做完这个念想后,所有的一切,这令你厌倦的、单调的尘世图景将无一缺漏的永不复存。作为你生活中的当事人,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惊诧的权利你就要被粗鲁的拖离开这个世界。可是,那一个,看的不愿再看的俗气花圃,那个服务质量特差的老旧饭馆,那个让你连连作呕、声讨不止的娱乐圈,它们都在,可是你却不在了
世俗中大多数人对此无甚明了,他们只知在上帝、在佛爷面前虔诚的作揖鞠躬求福求子,一脸谦卑。他们不知道神在人类身上刻下了怎样的诅咒,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基于这个意义,哲学家们就此诞生。
控诉上帝本身是一件得不到庇佑的事。而寻找上帝作案后的蛛丝马迹更绝非易事。所以,我甚至怀疑每个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其内心深处总有着对一场苦难加诸自身的复杂期盼,进而通过被害人与原告的双重身份完成对上帝的定罪。但人间的苦难总不见得都是上帝所致,经由上帝之手而降的必是极具毁灭性的,人类的尊严由此便全部仰仗于这些在灾难面前死而复生的人们。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肉体活着,灵魂与信仰却早已在绝望中坍塌,这也无济于事。
基于这个意义,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已然不辱使命。他自知“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他没有被那巨大的悲伤泯灭,反而于绝望中吹起不甘的号角,这一切的的确确该归功于他心中那份神圣的使命感所然。设想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如果换作是一个执著于骨肉之情、个体得失的凡人,同样如此深烈的父爱至少会让他的人生就此黯淡。
周国平此后的一切著述在妞妞面前都可看作是一种续接的注脚与诠释,携着妞妞,他是可以安心的登临天堂了。当然,如果上帝原谅他的话。
五
但起码我不会原谅他。
一旦身在光明的人指出黑暗之所在,那些长期寄居于黑暗并以之为天堂的人将陷入巨大的错乱。高尔基文中那颗把心掏出照亮林子的英雄,也同样把林子的曲折和逶迤清晰放大。这样的指责不免苛刻,但对于我辈来说,这样毫无缓冲的把整个人生的虚无荒谬全盘尽显,只会使那青春的懵懂与对人生的无比自信即刻间烟消云散,终日缠绕于身的是那声声苍老的叹息:“妞妞如此可爱的一个生命都要消失,而周国平如此厚重的父爱却也无法挽留,我们一天到晚忙啊忙,到底又能抓住些什么?”
谁来为我们过早的失去彩色的双眸负责?我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在光明中的人指出黑暗之所在是一种责任。”那么,在通报黑暗之前对那些习惯于黑暗中生活的人发出警告也是一种责任。
现在想想,又何必呢?即然到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结果,我们又何必要把真相强硬的塞给他们,要是他们爱幸福而蒙昧的生活胜过爱了悟真相后无奈的生活呢?周国平你自己不也是说过这样的话——即便是自己之所欲,也勿要施与他人。你还说,上帝的罪过是把我们从尘世带走却又不给我们一个天堂。你自己何尝不也是犯下这样的错误:给读者展现出了人生的困境,却又宣称自己的无能为力——“妞妞一书之所以引人心动,原因就在这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无奈。”
所有的哲学家啊,你们何尝不是这样:无休止的为上帝定罪却没有一次能够阻止他继续的犯罪。要看到,在一个角度上,你们是人类的英雄。你们对苦难的切实指述构成了对上帝的指控,但另一个角度上,所有的罪行本只是隐蓄在众人身上并不被特意的感知。又是你们那种种确凿明确的描述,告示人们:“看,我们身上长了疮,我们是要为次忧虑、流泪的!”——所有的罪行由是而完结了它们作为罪行的意义,名符其实的化作了苦难。你们又不折不扣的当了一回上帝的帮凶!
六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鲁迅先生在野草集的序言里这样写道。
他是诚实的。
需知,选择懦弱而知趣的止步不前,同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的表现。
一
偌大的教室,人很多,很静。猛的挺起僵硬的腰板,头顺势一仰,一声憋了很久的长叹,四座皆惊。埋头又读,突被邻座轻唤,才觉脸上湿润无比。再读,又想哭,且定要出声,可是人多,索性假声咳嗽以通心中之阻塞,不料咳到最后竟彻彻底底的变为哭腔,周围即刻传来阵阵骚动。“真丢人,这么多人看着呢。”懊恼同时,转念一想:“管他呢,反正妞妞都死了。”遂放声不止。
二
“别看了。”好友看我性情大变,心疼的想夺走书。我下意识的格开他的手,穷凶极恶的喊道:“不,谁也别想阻止我看它。”
一小时后。
父亲来短信:“还哭吗?”
不语。
又来短信:“说说感受。”
我回:“还没看完。”
“那就看完啊。”
“不,谁也别想让我再碰这本书。”我把手机的键盘按的劈啪作响。
三
父亲错了。他只是想让我从这本“单纯”的书中学到一些行文布局的技巧。
我也错了。被世俗压力逐渐困顿的我,只是想从这本“感人”的书中得到一瞬发泄的快感。
我和父亲都没能如愿。
面对基于人类的视角向上帝发出的绝望控诉,我怎能还充耳不闻并饶有兴趣的划分段落大意?十分清楚的了悟到这点后,一种巨大的幻灭感遂让所有的情绪悲伤或是沮车成了一种纯粹的多余,更别奢望什么发泄。
四
“妞妞出生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度过了短暂一生。在这本书中,我写下了妞妞的可爱与可怜,我们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我在摇篮兼墓旁的思考。”
——妞妞
作为一本记录死亡事件的书,它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作为对痛失爱女的悼亡,它没有很多悲伤淋漓的词调。它只是大量的重复的申述同一个事实:妞妞不久即将离去。行文走笔间,作者甚至以一种剥离了当事人身份的冷静来带领读者去思去辨。
恰恰是这种冷静,这种建立在以女儿的死亡为经验对象的人生解析中,着实挑战了不少国人的文化心理。有一种声音,觉得这是作者厚颜无耻的炒作,更难听一点,这是活人借着死人来照亮自己。
这话歪打正着的说对了一半。此书的意义在于不止是照亮作者本人,整个人类,整个人生的生存境遇,亦在“妞妞”的身上得以揭示。
正如他本人所说“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是最无奈的,她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剖析人生的种种是件庄严而艰辛的事,那些肤浅的励志书与所谓的吃个枣、放个屁就有了什么独特的人生见地的哲理散文,乃是对人生主题的亵渎。我相信如果周国平的一生中,能够有第二件事情构的起这样适宜的角度与分量来彰显人生的底蕴,他是绝不会以爱女的病逝作为解剖标本的。
这应当是每个稍微深刻点的人最强烈的共鸣。譬如:你去对富贾一方、终日奔波的商人说生命的虚无?你去对失恋中的小伙说你这点算什么呀真正值得我们悲伤的其实是人生的如此的荒谬?也真是荒谬!譬如无论挂风下雨都准时抵达街旁的那个忠厚的买报老人、不断高企的房假让你茶饭不思的唉声叹气、散步时的小路、房前那惹烦的好象永无竣工之日的聒噪施工建筑这些我们熟知的景象连同一切的欢乐与烦恼因为它们日复一日的重复,总骗的我们这样的一个共识:一切是忠于我们的永恒不变。甚至我们还对此单调的重复感到厌倦与疲惫。但哪一天要是买报的老人不在,要是那喧嚣的尚在雏形建筑仿佛一夜间变的有模有样,我们就不免要不适或者惊诧,但谁曾想,有一天,而且说不定就是明天,就是下一秒,就是在你刚刚做完这个念想后,所有的一切,这令你厌倦的、单调的尘世图景将无一缺漏的永不复存。作为你生活中的当事人,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惊诧的权利你就要被粗鲁的拖离开这个世界。可是,那一个,看的不愿再看的俗气花圃,那个服务质量特差的老旧饭馆,那个让你连连作呕、声讨不止的娱乐圈,它们都在,可是你却不在了
世俗中大多数人对此无甚明了,他们只知在上帝、在佛爷面前虔诚的作揖鞠躬求福求子,一脸谦卑。他们不知道神在人类身上刻下了怎样的诅咒,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基于这个意义,哲学家们就此诞生。
控诉上帝本身是一件得不到庇佑的事。而寻找上帝作案后的蛛丝马迹更绝非易事。所以,我甚至怀疑每个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其内心深处总有着对一场苦难加诸自身的复杂期盼,进而通过被害人与原告的双重身份完成对上帝的定罪。但人间的苦难总不见得都是上帝所致,经由上帝之手而降的必是极具毁灭性的,人类的尊严由此便全部仰仗于这些在灾难面前死而复生的人们。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肉体活着,灵魂与信仰却早已在绝望中坍塌,这也无济于事。
基于这个意义,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已然不辱使命。他自知“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他没有被那巨大的悲伤泯灭,反而于绝望中吹起不甘的号角,这一切的的确确该归功于他心中那份神圣的使命感所然。设想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如果换作是一个执著于骨肉之情、个体得失的凡人,同样如此深烈的父爱至少会让他的人生就此黯淡。
周国平此后的一切著述在妞妞面前都可看作是一种续接的注脚与诠释,携着妞妞,他是可以安心的登临天堂了。当然,如果上帝原谅他的话。
五
但起码我不会原谅他。
一旦身在光明的人指出黑暗之所在,那些长期寄居于黑暗并以之为天堂的人将陷入巨大的错乱。高尔基文中那颗把心掏出照亮林子的英雄,也同样把林子的曲折和逶迤清晰放大。这样的指责不免苛刻,但对于我辈来说,这样毫无缓冲的把整个人生的虚无荒谬全盘尽显,只会使那青春的懵懂与对人生的无比自信即刻间烟消云散,终日缠绕于身的是那声声苍老的叹息:“妞妞如此可爱的一个生命都要消失,而周国平如此厚重的父爱却也无法挽留,我们一天到晚忙啊忙,到底又能抓住些什么?”
谁来为我们过早的失去彩色的双眸负责?我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在光明中的人指出黑暗之所在是一种责任。”那么,在通报黑暗之前对那些习惯于黑暗中生活的人发出警告也是一种责任。
现在想想,又何必呢?即然到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结果,我们又何必要把真相强硬的塞给他们,要是他们爱幸福而蒙昧的生活胜过爱了悟真相后无奈的生活呢?周国平你自己不也是说过这样的话——即便是自己之所欲,也勿要施与他人。你还说,上帝的罪过是把我们从尘世带走却又不给我们一个天堂。你自己何尝不也是犯下这样的错误:给读者展现出了人生的困境,却又宣称自己的无能为力——“妞妞一书之所以引人心动,原因就在这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无奈。”
所有的哲学家啊,你们何尝不是这样:无休止的为上帝定罪却没有一次能够阻止他继续的犯罪。要看到,在一个角度上,你们是人类的英雄。你们对苦难的切实指述构成了对上帝的指控,但另一个角度上,所有的罪行本只是隐蓄在众人身上并不被特意的感知。又是你们那种种确凿明确的描述,告示人们:“看,我们身上长了疮,我们是要为次忧虑、流泪的!”——所有的罪行由是而完结了它们作为罪行的意义,名符其实的化作了苦难。你们又不折不扣的当了一回上帝的帮凶!
六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鲁迅先生在野草集的序言里这样写道。
他是诚实的。
需知,选择懦弱而知趣的止步不前,同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