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有警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再启风华最新章节!
当然了太皇太后已然是天下间最尊贵的女人了,自然会有的是人想出各种方法的,可要说方便,哪有顺手二字最为方便?
当然了一个侵浸政坛多年的老人家很快就想明白了这个炉子真正的作用,太皇太后也是深知民间疾苦的,想到其优点自然也就明白其缺点。于是说道“此物不错,于天家而言却是不缺这样的物件的,如果你想要用此物说服我那可还差了点。”
朱祁镇陪笑道“那是当然了,孙儿看重的有两点,一可以省事,二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随即解释起来,一个炉子可以温暖多大的房子,一天可以烧几块蜂窝煤,可以常备温水,做饭更是省了时间,比起柴火更是省了不少,至于说少砍伐树木,这点在江南可以放放,在北京一旦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那就立马是肘腋之患。要知道,沙尘暴可不仅仅是现代京师的专属,古时候也不少。
朱祁镇接着道“宫中的工匠,务必求一个精益求精,很多老毛病去不掉,孙儿也没办法,不过,这炉子也可以用泥巴糊成,如此一来,是一文钱也不用的。”
别说古代,就是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农家子弟其实都是多面手,不但是泥瓦匠,更是一个木匠,很多家庭常用的活计完全是主打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女主人更是小商品经济的主体,什么样的衣服和鞋子不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很多百姓手中的钱很少,除了购买少量的食盐,农具还有交税以外,很少用到钱,今天家里缺布了,抓一只大母鸡,带一筐鸡蛋,去集市上找专门织布的还几尺,明天想吃鱼了找到卖鱼的打个商量,用家里刚出的几颗水灵灵白菜换,明天该交税了,赶着一头大肥猪去隔壁王财主家换成大子儿,然后把钱交给税差,齐活儿。
这就是小农经济,也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存在,让中国的社会抗风险能力极为强悍,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去做一些事情的,这也是中国人看到土地都要刨两下的原因所在,不是劣根性,而是真的有生存之本啊。
所以,一旦火炉传开了,以咱们国家上到卫星飞碟,下到圆珠笔尖无所不能的能力,不用过多久,泥做的炉子必然会大行其道,再说了还有朱祁镇这个推手在呢。
太皇太后点头“不错,你准备如何推广?”
朱祁镇道“此事不能硬来,所以我想让宫中带个头,想来宫中多用煤,百官勋戚必然跟风,这样必然能够惠及百姓的。”
太皇太后欣慰道“不错,做事宁可慢一些,缓一点,不可硬来。”太皇太后其实很担心朱祁镇会硬来,有时候,有些事对于皇帝而言不过是一道旨意而已,可是传到下面,哪怕惠及百姓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闹出些乱子。看如今朱祁镇的办法却也深知有些事不是硬来就行的。
朱祁镇则是有些谦虚的道“都是祖母教的好。”
太皇太后失笑,轻声道“今日,你可以提一个要求。”
“真的?”
“这哪里有假?这天下迟早是你的,我不过是担心你撑不住,这才帮你分担些,如果你真有本事,现在我就敢把担子交给你,怎么样?敢接吗?”
朱祁镇听了却有一瞬间的激动,不过想了想,自己现如今可能连个官场菜鸟都不一定搞的过,真要接手了,一段时间内也是自找麻烦,所以还是认真道“孙儿能力还不够,仍需要祖母多照看着。”如今的情况看起来一切向好,可仔细想想,如今的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去完整的掌握帝国皇权,虽说登基以来日日学习,揣摩,还接手了宫中事务,但是了解越多,越明白做一个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难,天下无事不是说天下无事发生了,而是天下之事都被太皇太后举重若轻一般,一件件平息了。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怎么可能无事发生?
有些事上奏上来,该官员为什么这样写?是否如实报导?存了什么心思?以太皇太后之经验几乎是一眼便知,该装傻的就当个傻的,该立刻办的,从不拖沓,可是该拖着的,那就拖着,该用雷霆手段的,必然是天降雷霆。对于事务的轻重缓急,拿捏的极为准确,没有足够的经验,那是根本玩不转的。
太皇太后再次道“过期不候啊,这个要求你可以提一个关于外朝的。”
朱祁镇思虑一番,道“祖母,如今朕想要推行火炉和蜂窝煤,顺天府尹就至关重要了,所以孙儿想让于谦担任顺天府尹。”
太皇太后闻言点头,这个孙儿用人的眼光却也不错,然后说道“倒也合适,不过此事急不得,河南旱情刚过,所受损失极大,于谦在河南很得民心,总要缓缓再调进京师。”
于谦,在外,是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各地,还挂着御史职衔,品级上与顺天府尹相同,可是呢,顺天府尹是首都市长,自然要比别的外官高半级,于谦就任顺天府尹的话,也算是升迁了。要知道哪怕是带着兵部右侍郎的官衔,一个巡抚各地,就把你变成了“外官”,而一旦就任顺天府尹,说的难听点,头上一堆婆婆管着,说好听点,那就是皇帝的父母官。所以只要干得好,升迁也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对于于谦这个人,太皇太后自然是了解的,可是她毕竟不了解这位于少保后来都干了啥。在她看来于谦就是个后起之秀,因为这次河南赈灾,入了皇帝的眼,若是能一直这样衷心任事,未尝不能传一段君臣佳话。再说了一个顺天府尹而已,又能如何?皇帝既然想要培植自己的羽翼,多与这样的能臣接触也不是坏事,所以也没必要扫皇帝的面子。
朱祁镇看到太皇太后同意,自然大喜,立马躬身行礼:“多谢祖母。”
太皇太后了然一笑道“行了,忙去吧,既然想做一件事儿,那就做好它,也别松了学业,否则有些事儿可以放出去也可以收回来的。”
“祖母放心,孙儿绝不耽误学业。”
“那就好,好好做事吧,做好了有奖,做坏了可就没啥可说了。”
“祖母放心,孙儿一定办的妥妥当当。”
于是乎,朱祁镇就开始认真研究关于石炭的事情来了。
说实话,通过调查,朱祁镇才发现,其实门头沟的煤是叫不上价的,真正有附加值的就是运费,想要让煤价下来,其实也简单,打通门头沟与京城的交通线即可,后世门头沟是京都的一个区,正经的京字牌下。可如今,还没到那一步,虽说也算京畿地区,但也只是辐射区而不是京字牌下,再因为现在的京城囊括了元大都旧城,郭守敬修永定河的时候也没想过北京会再后来扩建不是,所以门头沟的煤走永定河后,还要用驮马运送到京城之中,这一段就是最麻烦也最费钱的一段了,解决了这段,那么煤价直接干爆仓都没问题。
所以朱祁镇的预想中,先遥控曹吉祥,整顿门头沟煤矿,然后整修码头,重修码头到京城的道路,再规划一条专用通道,如此一来就要跟顺天府尹打交道了,而顺天府,说起来是父母官,可是真的除了大朝会和上奏请求陛见之外,还真没资格见皇帝。
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于谦,朱祁镇也是日夜期盼起来,毕竟历史上的“救时宰相”,长于谋国短于谋身的,其清廉能感动锦衣卫的大神,期待着这位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而就在朱祁镇无限期盼之时,就在宫中开始普及火炉和蜂窝煤时,就在其无限欣喜终于迈出一步时,一件大事发生了。
秋天悄然来临,朱祁镇仍在期盼着的时候,这一日正在上课,王振过来了,要知道自从李时勉给他上了好几次眼药之后,王振吸取教训,轻易是不来打扰朱祁镇上课的,哪怕换了讲官也是如此,可今日却是急急而来,说道“太皇太后召主子您去文渊阁。”
朱祁镇听罢立刻意识到这是要去内阁,太皇太后也不是不常去,不过一般都是看一看奏疏,很少有让朱祁镇一起去的时候,毕竟治政手段不可能当着内阁重臣的面教授,可如今却召他前去,恐怕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朱祁镇问道“可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王振赶紧回答道“西虏寇边。”
朱祁镇听了立刻向王直行礼“先生……”王直自然听到了王振的回话,赶紧道“陛下去吧,国家大事为重。”
朱祁镇带着王振边走边问“到底哪里出的事?”
王振道“大同,而今还没有结果,不过已经交上手了。”
朱祁镇心中有些焦急,步子不自觉的就快了许多,正这时却见一位女官站在前面,见了朱祁镇立刻行礼道“陛下,太皇太后有令,陛下需缓行。”
朱祁镇顿时有些恍然,不论如何,不能乱,大同虽说距离北京不远,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情况而言,此时那边说不定胜负已分,如今不管是败也好,胜也好,不管他着急不着急,事情的结果必然已经有了,不如庄重些。朱祁镇深呼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缓步前行。
片刻之后,来到内阁外面立刻就有内侍高喊“陛下驾到~”
内阁诸臣工也都跪迎,朱祁镇进门,先是向着太皇太后行礼,接着就在太皇太后东边的椅子坐下。
待到朱祁镇稳稳安坐,诸臣这才纷纷起身,朱祁镇道“诸位都是柱石之臣,三朝元老,都坐着议事吧。”
杨士奇代表内阁谢恩之后方才坐定。
朱祁镇这才开口询问“忽闻警讯急报,却不知情况如何?”
杨荣出列答道“大同急报,鞑靼入寇,具体还尚未可知,不过臣等已经拟定于军中挑选四千精锐骑兵,令黄顺带领支援。大同乃是重镇,富有甲兵,再加上京营精锐。想来无妨,但是臣等担心大同之事仅仅只是开始,鞑靼想是要趁着我朝易主之时,趁火打劫。今年秋防怕是有些艰难了。”
朱祁镇听后心中一动,“这是要掂量掂量我这个新任大皇帝的成色了?”
太皇太后在侧开口道“既如此,从京营之中派遣精锐,增援各镇,待敌自去即可。”
朱祁镇听后有些不甘,却也无奈,太皇太后的做法,在如今看来却是最稳妥的,宣德皇帝在位和他在位,那是不同的,更是两种不同的震慑力。如今幼主在朝,几十万京营精锐不仅仅是最强武力,也是祸乱之源。加上太皇太后下了很大的功夫才稳定住了京营,此时更是宜静不宜动。毕竟陈桥驿的事也不算远不是。
杨士奇等人听到太皇太后的吩咐,也都表示认同,随即拟旨,他们写的自然就是圣旨,毕竟皇帝和太皇太后都在,也都认同了的,怎么就不能算圣旨了是吧。
太皇太后随即问道“英国公,方政可值得信任?”
张辅回道“方政乃是老臣,靖难时是济宁卫千户,太宗时随太宗南下,后为都督佥事。曾随老臣攻安南,数有功劳,用兵也极为稳妥,还请太皇太后和陛下放心。”太皇太后笑道“有英国公作保,我就放心了。”
这就是张辅的作用,可谓是定海神针一般的人物,更有军事上一锤定音的威信。
历史上此时应该是个平缓期,大仗几乎没有,小仗就多多磨练也是好的。就这样商议了一个多时辰,朱祁镇自然也知道,政务上自己确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杨士奇所报上来的政务也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无愧于三杨之名啊。
这时太皇太后再次发话“先帝不幸,留下了我们这孤苦的祖孙俩,全靠大明将士,也全靠诸位在撑着,传令,赏赐各位宫中铜煤炉一对儿。”众人自是一番谢恩,太皇太后也知道最近朱祁镇在推广煤炉,自然不介意顺手帮一把。
如此到了此时议事算是结束了,太皇太后带着朱祁镇在一片恭送中,缓步离开了文渊阁,路上太皇太后问道“皇帝,你怕吗?”
朱祁镇道“不怕”
“那就好,本来想着不让你看这样的事情的,毕竟天子富有四海,就是要征伐,遣一大将即可,可是转念一想,大明皇帝怎能不董军务?太祖太宗,仁宣二帝都打过仗,这样的传统如何能丢?便就叫你过来了,看一看军国大事也好知道,皇帝一言一令皆关乎生死,不可妄下命令,需仔细斟酌才好。”
也是因为朱祁镇这段时间的优秀表现,让太皇太后有了为大明留下英明之君的想法,否则只需培养成守成之君就好何必如此费劲?能经历战争,将天下兵马掌于己手,这样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大明皇帝。
当然了太皇太后已然是天下间最尊贵的女人了,自然会有的是人想出各种方法的,可要说方便,哪有顺手二字最为方便?
当然了一个侵浸政坛多年的老人家很快就想明白了这个炉子真正的作用,太皇太后也是深知民间疾苦的,想到其优点自然也就明白其缺点。于是说道“此物不错,于天家而言却是不缺这样的物件的,如果你想要用此物说服我那可还差了点。”
朱祁镇陪笑道“那是当然了,孙儿看重的有两点,一可以省事,二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随即解释起来,一个炉子可以温暖多大的房子,一天可以烧几块蜂窝煤,可以常备温水,做饭更是省了时间,比起柴火更是省了不少,至于说少砍伐树木,这点在江南可以放放,在北京一旦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那就立马是肘腋之患。要知道,沙尘暴可不仅仅是现代京师的专属,古时候也不少。
朱祁镇接着道“宫中的工匠,务必求一个精益求精,很多老毛病去不掉,孙儿也没办法,不过,这炉子也可以用泥巴糊成,如此一来,是一文钱也不用的。”
别说古代,就是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农家子弟其实都是多面手,不但是泥瓦匠,更是一个木匠,很多家庭常用的活计完全是主打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女主人更是小商品经济的主体,什么样的衣服和鞋子不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很多百姓手中的钱很少,除了购买少量的食盐,农具还有交税以外,很少用到钱,今天家里缺布了,抓一只大母鸡,带一筐鸡蛋,去集市上找专门织布的还几尺,明天想吃鱼了找到卖鱼的打个商量,用家里刚出的几颗水灵灵白菜换,明天该交税了,赶着一头大肥猪去隔壁王财主家换成大子儿,然后把钱交给税差,齐活儿。
这就是小农经济,也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存在,让中国的社会抗风险能力极为强悍,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去做一些事情的,这也是中国人看到土地都要刨两下的原因所在,不是劣根性,而是真的有生存之本啊。
所以,一旦火炉传开了,以咱们国家上到卫星飞碟,下到圆珠笔尖无所不能的能力,不用过多久,泥做的炉子必然会大行其道,再说了还有朱祁镇这个推手在呢。
太皇太后点头“不错,你准备如何推广?”
朱祁镇道“此事不能硬来,所以我想让宫中带个头,想来宫中多用煤,百官勋戚必然跟风,这样必然能够惠及百姓的。”
太皇太后欣慰道“不错,做事宁可慢一些,缓一点,不可硬来。”太皇太后其实很担心朱祁镇会硬来,有时候,有些事对于皇帝而言不过是一道旨意而已,可是传到下面,哪怕惠及百姓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闹出些乱子。看如今朱祁镇的办法却也深知有些事不是硬来就行的。
朱祁镇则是有些谦虚的道“都是祖母教的好。”
太皇太后失笑,轻声道“今日,你可以提一个要求。”
“真的?”
“这哪里有假?这天下迟早是你的,我不过是担心你撑不住,这才帮你分担些,如果你真有本事,现在我就敢把担子交给你,怎么样?敢接吗?”
朱祁镇听了却有一瞬间的激动,不过想了想,自己现如今可能连个官场菜鸟都不一定搞的过,真要接手了,一段时间内也是自找麻烦,所以还是认真道“孙儿能力还不够,仍需要祖母多照看着。”如今的情况看起来一切向好,可仔细想想,如今的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去完整的掌握帝国皇权,虽说登基以来日日学习,揣摩,还接手了宫中事务,但是了解越多,越明白做一个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难,天下无事不是说天下无事发生了,而是天下之事都被太皇太后举重若轻一般,一件件平息了。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怎么可能无事发生?
有些事上奏上来,该官员为什么这样写?是否如实报导?存了什么心思?以太皇太后之经验几乎是一眼便知,该装傻的就当个傻的,该立刻办的,从不拖沓,可是该拖着的,那就拖着,该用雷霆手段的,必然是天降雷霆。对于事务的轻重缓急,拿捏的极为准确,没有足够的经验,那是根本玩不转的。
太皇太后再次道“过期不候啊,这个要求你可以提一个关于外朝的。”
朱祁镇思虑一番,道“祖母,如今朕想要推行火炉和蜂窝煤,顺天府尹就至关重要了,所以孙儿想让于谦担任顺天府尹。”
太皇太后闻言点头,这个孙儿用人的眼光却也不错,然后说道“倒也合适,不过此事急不得,河南旱情刚过,所受损失极大,于谦在河南很得民心,总要缓缓再调进京师。”
于谦,在外,是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各地,还挂着御史职衔,品级上与顺天府尹相同,可是呢,顺天府尹是首都市长,自然要比别的外官高半级,于谦就任顺天府尹的话,也算是升迁了。要知道哪怕是带着兵部右侍郎的官衔,一个巡抚各地,就把你变成了“外官”,而一旦就任顺天府尹,说的难听点,头上一堆婆婆管着,说好听点,那就是皇帝的父母官。所以只要干得好,升迁也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对于于谦这个人,太皇太后自然是了解的,可是她毕竟不了解这位于少保后来都干了啥。在她看来于谦就是个后起之秀,因为这次河南赈灾,入了皇帝的眼,若是能一直这样衷心任事,未尝不能传一段君臣佳话。再说了一个顺天府尹而已,又能如何?皇帝既然想要培植自己的羽翼,多与这样的能臣接触也不是坏事,所以也没必要扫皇帝的面子。
朱祁镇看到太皇太后同意,自然大喜,立马躬身行礼:“多谢祖母。”
太皇太后了然一笑道“行了,忙去吧,既然想做一件事儿,那就做好它,也别松了学业,否则有些事儿可以放出去也可以收回来的。”
“祖母放心,孙儿绝不耽误学业。”
“那就好,好好做事吧,做好了有奖,做坏了可就没啥可说了。”
“祖母放心,孙儿一定办的妥妥当当。”
于是乎,朱祁镇就开始认真研究关于石炭的事情来了。
说实话,通过调查,朱祁镇才发现,其实门头沟的煤是叫不上价的,真正有附加值的就是运费,想要让煤价下来,其实也简单,打通门头沟与京城的交通线即可,后世门头沟是京都的一个区,正经的京字牌下。可如今,还没到那一步,虽说也算京畿地区,但也只是辐射区而不是京字牌下,再因为现在的京城囊括了元大都旧城,郭守敬修永定河的时候也没想过北京会再后来扩建不是,所以门头沟的煤走永定河后,还要用驮马运送到京城之中,这一段就是最麻烦也最费钱的一段了,解决了这段,那么煤价直接干爆仓都没问题。
所以朱祁镇的预想中,先遥控曹吉祥,整顿门头沟煤矿,然后整修码头,重修码头到京城的道路,再规划一条专用通道,如此一来就要跟顺天府尹打交道了,而顺天府,说起来是父母官,可是真的除了大朝会和上奏请求陛见之外,还真没资格见皇帝。
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于谦,朱祁镇也是日夜期盼起来,毕竟历史上的“救时宰相”,长于谋国短于谋身的,其清廉能感动锦衣卫的大神,期待着这位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而就在朱祁镇无限期盼之时,就在宫中开始普及火炉和蜂窝煤时,就在其无限欣喜终于迈出一步时,一件大事发生了。
秋天悄然来临,朱祁镇仍在期盼着的时候,这一日正在上课,王振过来了,要知道自从李时勉给他上了好几次眼药之后,王振吸取教训,轻易是不来打扰朱祁镇上课的,哪怕换了讲官也是如此,可今日却是急急而来,说道“太皇太后召主子您去文渊阁。”
朱祁镇听罢立刻意识到这是要去内阁,太皇太后也不是不常去,不过一般都是看一看奏疏,很少有让朱祁镇一起去的时候,毕竟治政手段不可能当着内阁重臣的面教授,可如今却召他前去,恐怕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朱祁镇问道“可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王振赶紧回答道“西虏寇边。”
朱祁镇听了立刻向王直行礼“先生……”王直自然听到了王振的回话,赶紧道“陛下去吧,国家大事为重。”
朱祁镇带着王振边走边问“到底哪里出的事?”
王振道“大同,而今还没有结果,不过已经交上手了。”
朱祁镇心中有些焦急,步子不自觉的就快了许多,正这时却见一位女官站在前面,见了朱祁镇立刻行礼道“陛下,太皇太后有令,陛下需缓行。”
朱祁镇顿时有些恍然,不论如何,不能乱,大同虽说距离北京不远,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情况而言,此时那边说不定胜负已分,如今不管是败也好,胜也好,不管他着急不着急,事情的结果必然已经有了,不如庄重些。朱祁镇深呼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缓步前行。
片刻之后,来到内阁外面立刻就有内侍高喊“陛下驾到~”
内阁诸臣工也都跪迎,朱祁镇进门,先是向着太皇太后行礼,接着就在太皇太后东边的椅子坐下。
待到朱祁镇稳稳安坐,诸臣这才纷纷起身,朱祁镇道“诸位都是柱石之臣,三朝元老,都坐着议事吧。”
杨士奇代表内阁谢恩之后方才坐定。
朱祁镇这才开口询问“忽闻警讯急报,却不知情况如何?”
杨荣出列答道“大同急报,鞑靼入寇,具体还尚未可知,不过臣等已经拟定于军中挑选四千精锐骑兵,令黄顺带领支援。大同乃是重镇,富有甲兵,再加上京营精锐。想来无妨,但是臣等担心大同之事仅仅只是开始,鞑靼想是要趁着我朝易主之时,趁火打劫。今年秋防怕是有些艰难了。”
朱祁镇听后心中一动,“这是要掂量掂量我这个新任大皇帝的成色了?”
太皇太后在侧开口道“既如此,从京营之中派遣精锐,增援各镇,待敌自去即可。”
朱祁镇听后有些不甘,却也无奈,太皇太后的做法,在如今看来却是最稳妥的,宣德皇帝在位和他在位,那是不同的,更是两种不同的震慑力。如今幼主在朝,几十万京营精锐不仅仅是最强武力,也是祸乱之源。加上太皇太后下了很大的功夫才稳定住了京营,此时更是宜静不宜动。毕竟陈桥驿的事也不算远不是。
杨士奇等人听到太皇太后的吩咐,也都表示认同,随即拟旨,他们写的自然就是圣旨,毕竟皇帝和太皇太后都在,也都认同了的,怎么就不能算圣旨了是吧。
太皇太后随即问道“英国公,方政可值得信任?”
张辅回道“方政乃是老臣,靖难时是济宁卫千户,太宗时随太宗南下,后为都督佥事。曾随老臣攻安南,数有功劳,用兵也极为稳妥,还请太皇太后和陛下放心。”太皇太后笑道“有英国公作保,我就放心了。”
这就是张辅的作用,可谓是定海神针一般的人物,更有军事上一锤定音的威信。
历史上此时应该是个平缓期,大仗几乎没有,小仗就多多磨练也是好的。就这样商议了一个多时辰,朱祁镇自然也知道,政务上自己确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杨士奇所报上来的政务也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无愧于三杨之名啊。
这时太皇太后再次发话“先帝不幸,留下了我们这孤苦的祖孙俩,全靠大明将士,也全靠诸位在撑着,传令,赏赐各位宫中铜煤炉一对儿。”众人自是一番谢恩,太皇太后也知道最近朱祁镇在推广煤炉,自然不介意顺手帮一把。
如此到了此时议事算是结束了,太皇太后带着朱祁镇在一片恭送中,缓步离开了文渊阁,路上太皇太后问道“皇帝,你怕吗?”
朱祁镇道“不怕”
“那就好,本来想着不让你看这样的事情的,毕竟天子富有四海,就是要征伐,遣一大将即可,可是转念一想,大明皇帝怎能不董军务?太祖太宗,仁宣二帝都打过仗,这样的传统如何能丢?便就叫你过来了,看一看军国大事也好知道,皇帝一言一令皆关乎生死,不可妄下命令,需仔细斟酌才好。”
也是因为朱祁镇这段时间的优秀表现,让太皇太后有了为大明留下英明之君的想法,否则只需培养成守成之君就好何必如此费劲?能经历战争,将天下兵马掌于己手,这样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