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坑古韵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异,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韵。 这就是金坑的山。它似巨手将金坑的村舍、田野捧在掌间, 呵护金坑沐浴阳光雨露,历经沧海桑田,从古走到今,悠悠古韵依旧在。
金坑村,在闽北重镇邵武市金坑乡。村落坐落在东西长,南北窄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北依青山,一片古藤攀巨木、 巨木虬须枝的古树林与村舍紧紧相连。林间鸟群此落彼翔,你歌我唳, 热闹非凡。东南西三面连着阡陌纵横的田野。 狭长的山坡就因有了人家而充满灵气,村庄因有了青山秀水而充满诗情画意, 因有了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建筑文化而变得越老越有意味。
金坑处处散发着悠悠古韵。鹅卵石铺就的小街,由西向东贯穿整个村庄,房屋鳞次栉比立于两旁。小街三米多宽,那排得密密匝匝的鹅卵石,在风吹雨打下, 更在人们脚掌的磨砺下,朝上的一面已失去了原有的椭圆状, 就连街心的青石板面也在岁月的研磨下变成流线形,细腻如脂,棱角全无。 小街两旁的房屋的地基也是用鹅卵石砌成,在背阳的地方, 在鹅卵石与鹅卵石的缝隙间长满绿绿的、厚厚的青苔,一阵轻风徐来, 将青苔散发出的清香,连同悠悠历史吹入肺腑,令人陶醉。
街道两旁古屋随处可见,有的是清代建筑,有的是明代建筑, 有的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绝大多数古屋是砖木结构, 做工精良,随处可见精美的镂空砖雕。代表建筑有“危宅”、“儒林郎第”、 “风雨桥”、“文昌阁”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危宅”和“儒林郎第” 竣工于明崇祯五年的“儒林郎第”距今三百多年,是座集建筑、雕刻、 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建筑,是一座房间数达一百二十三间的大宅子。“儒林郎第”屋檐下长条形白底彩绘历经几百年风雨仍鲜艳夺目。壁画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也有官场宴饮礼仪,浩浩长幅, 层次分明,密而不乱。技法娴熟,或工笔写意, 或浓墨重彩, 所画之物栩栩如生。
儒林郎内的木雕极为精彩:六扇镂空的屏门,左右厢房窗格,窗花下的模板,到处雕刻出人物、花草、动物的吉祥图案,例如春兰夏荷、苏武牧羊、喜鹊登梅等。刀法明快,构图简洁,意趣动人。
“危宅” 五个一样大小, 风格接近的大厅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大门朝街, 正对面是照墙,从街上就可斜望到建造精美的大门。大门墙体顶端的飞檐, 是用雕刻过的青砖砌成,图案精美连贯,线条流畅。 大门上方的门楣制作得更加考究:砖雕的变形兽头精致异常,砖雕的动物、花草、 藤蔓栩栩如生,它们被工匠们巧妙地组合,疏密有致,美不胜收。 尤其是那两条 跃出水面的鲤鱼,不但雕刻得活灵活现, 而且隐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种形意具佳的雕刻,古人喜欢,现在人依旧喜欢。 从这一点来看,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些东西永远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危宅”大厅与大厅间有门相通,厅前是厢房,厅后是耳房,大厅与厢房、耳房之间各有一方用条石、 大青砖建成的天井,做工考究。天井中央的大青石砖上斑斑驳驳长着绿茵茵的青苔, 给人以久远的感觉。
宅内木雕丰富,房梁雕祥云,门框雕花草, 房门雕人物花鸟,就连柱墩上都雕上了精美的图案。 所雕人物神形兼备;鸟儿形态各异,或昂首鸣叫,或交颈嬉戏,或展翅飞翔, 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花儿或含苞待放,或轻舒花瓣,或怒放蕊出, 姿态各异。
穿过耳房便是小花园,现在的房主人早已将它辟为菜园, 但花园西头的古梅仍然生机勃勃,几株现在主人种的桃树, 精神地立在花园中央。置身其间,令人油然而生怀古情愫。记得我师范毕业那年的腊月,好友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祝贺我走上工作岗位。好友的家就是危家第一个大厅后的六间耳房。我从他卧室的窗户往外看,寒风中, 满树怒放的梅花扑入 眼帘。我静静地品味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意境。 突然,两只喜鹊不知从哪儿飞落在梅枝上,它们时儿高声鸣叫, 时儿嘴戏梅花,时儿在枝间欢快跳跃,弄得梅树枝颤花落,或飘落于树底,或随寒风行,点缀在青青的菜畦上,别有一番情致。 如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看到此景,他的画笔定不会放过这幅“喜鹊戏梅图”的。 我画不好,面对这如画的美景,只能空留遗憾了。
我对古梅情有独衷,曾几次在它傲然绽放之际前来看望它。品味它的幽香,遐想它曾伴盈盈秋波的淑女抚琴绣花,伴孩童撷花逐蝶,看人间来往人,观世间变化事。 我看它和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是美景古韵,它们看我只是往来人中间的普通一员,我会为它们心潮澎湃,它们却不会为我漾起任何微澜。面对这样的不公平,我却愿意接受。
“危家”的后门有一口井,井壁用青砖垒成, 青苔填满了砖缝。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面成的,上面雕刻的图案粗犷有力,与砖雕和木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井圈上方的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 的锯齿状,不知磨断了多少代人多少条绳索。然而磨断的是绳索, 磨不断的是悠悠历史。
金坑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李、枣、桃等果树, 培育各种花卉。 每到姹紫嫣红的春季,五颜六色的蝴蝶便寻花而来, 在庭院与田野间 翩翩飞舞,为田野增添了活力,为每一座古屋增添了秀致, 将古屋映 衬得更加古朴。
沿小街西行,出村百米,就是风雨桥了。 风雨桥全长三十余米,六个用条石建成的桥墩,桥梁也是条石的,每根重不下二吨。 桥面、护栏和桥篷均用上好的老杉木锯料建成。护栏雕花走线, 桥篷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观大方。远望风雨桥轩峻壮丽, 像一艘巨船横在绕村的小溪上,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挡风遮雨, 平安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今日已不见古人, 风雨桥却依然傲然屹立,虽有些老态,为村民挡风遮雨的心却没变。 这大概就是这里的人至今仍然喜欢风雨桥的原因吧。近观行人用脚掌磨损的石头路面,摩挲已严重凹凸不平的桥面, 我从掌间和指缝间感受到了这里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过风雨桥的情景, 感受到娉婷淑女立于桥上赏春花的美景。古有美景醉人,今朝依旧。手抚桥栏望远,山色如黛, 树木葱茏,连绵稻田,春绿、夏青、秋黄。岸边野花青草葳蕤。溪底已是干枯荒地,岩石突兀,不少石块已严重变形,丑、俊、美、奇之石皆呈。然而如此怪石、古桥,从古至今却找不到一首写它们的诗词、一篇写它们的美文。 这样也好,它们的美与奇没有被一首诗或一首词定形, 无论是曾经站在桥上的古人,还是如今站在桥上的当代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打开想象 的翅膀,去比喻它们,去形容它们。
金坑古韵悠悠,在物也在人。王家奶奶,已九十五岁, 爱说古(当地人把讲过去的事、讲历史叫做说古),爱看电视,爱读书看报,剪纸剪得好。村里人盖新房、办喜事都乐意请这位寿星到家帮忙剪(捡) 喜剪(捡)福,图个喜盈门,福满堂。
王家奶奶说古,说在她爷爷辈、父亲辈身上发生的事,也说发生在自己辈上发生的事情。 小到女孩几岁开始学绣花、缠小脚,大到姑娘上花轿做新娘,朝代更替给村子带来的变化。听爷爷辈的老人讲,王家奶奶出嫁前品性和容貌冰清玉润,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她嫁到村子的时候,乡亲们从风雨桥开始夹道欢迎,锣鼓鞭炮震天响。 然而王家奶奶说古却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出嫁时受到隆重礼遇的事。王家奶奶说古其实就在讲悠悠历史。只要村庄永恒,王家奶奶一样的人就会层出不穷,他们在讲述悠悠历史的同时,也给后辈传递着悠悠古韵, 直到永远。
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异,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韵。 这就是金坑的山。它似巨手将金坑的村舍、田野捧在掌间, 呵护金坑沐浴阳光雨露,历经沧海桑田,从古走到今,悠悠古韵依旧在。
金坑村,在闽北重镇邵武市金坑乡。村落坐落在东西长,南北窄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北依青山,一片古藤攀巨木、 巨木虬须枝的古树林与村舍紧紧相连。林间鸟群此落彼翔,你歌我唳, 热闹非凡。东南西三面连着阡陌纵横的田野。 狭长的山坡就因有了人家而充满灵气,村庄因有了青山秀水而充满诗情画意, 因有了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建筑文化而变得越老越有意味。
金坑处处散发着悠悠古韵。鹅卵石铺就的小街,由西向东贯穿整个村庄,房屋鳞次栉比立于两旁。小街三米多宽,那排得密密匝匝的鹅卵石,在风吹雨打下, 更在人们脚掌的磨砺下,朝上的一面已失去了原有的椭圆状, 就连街心的青石板面也在岁月的研磨下变成流线形,细腻如脂,棱角全无。 小街两旁的房屋的地基也是用鹅卵石砌成,在背阳的地方, 在鹅卵石与鹅卵石的缝隙间长满绿绿的、厚厚的青苔,一阵轻风徐来, 将青苔散发出的清香,连同悠悠历史吹入肺腑,令人陶醉。
街道两旁古屋随处可见,有的是清代建筑,有的是明代建筑, 有的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绝大多数古屋是砖木结构, 做工精良,随处可见精美的镂空砖雕。代表建筑有“危宅”、“儒林郎第”、 “风雨桥”、“文昌阁”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危宅”和“儒林郎第” 竣工于明崇祯五年的“儒林郎第”距今三百多年,是座集建筑、雕刻、 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建筑,是一座房间数达一百二十三间的大宅子。“儒林郎第”屋檐下长条形白底彩绘历经几百年风雨仍鲜艳夺目。壁画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也有官场宴饮礼仪,浩浩长幅, 层次分明,密而不乱。技法娴熟,或工笔写意, 或浓墨重彩, 所画之物栩栩如生。
儒林郎内的木雕极为精彩:六扇镂空的屏门,左右厢房窗格,窗花下的模板,到处雕刻出人物、花草、动物的吉祥图案,例如春兰夏荷、苏武牧羊、喜鹊登梅等。刀法明快,构图简洁,意趣动人。
“危宅” 五个一样大小, 风格接近的大厅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大门朝街, 正对面是照墙,从街上就可斜望到建造精美的大门。大门墙体顶端的飞檐, 是用雕刻过的青砖砌成,图案精美连贯,线条流畅。 大门上方的门楣制作得更加考究:砖雕的变形兽头精致异常,砖雕的动物、花草、 藤蔓栩栩如生,它们被工匠们巧妙地组合,疏密有致,美不胜收。 尤其是那两条 跃出水面的鲤鱼,不但雕刻得活灵活现, 而且隐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种形意具佳的雕刻,古人喜欢,现在人依旧喜欢。 从这一点来看,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些东西永远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危宅”大厅与大厅间有门相通,厅前是厢房,厅后是耳房,大厅与厢房、耳房之间各有一方用条石、 大青砖建成的天井,做工考究。天井中央的大青石砖上斑斑驳驳长着绿茵茵的青苔, 给人以久远的感觉。
宅内木雕丰富,房梁雕祥云,门框雕花草, 房门雕人物花鸟,就连柱墩上都雕上了精美的图案。 所雕人物神形兼备;鸟儿形态各异,或昂首鸣叫,或交颈嬉戏,或展翅飞翔, 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花儿或含苞待放,或轻舒花瓣,或怒放蕊出, 姿态各异。
穿过耳房便是小花园,现在的房主人早已将它辟为菜园, 但花园西头的古梅仍然生机勃勃,几株现在主人种的桃树, 精神地立在花园中央。置身其间,令人油然而生怀古情愫。记得我师范毕业那年的腊月,好友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祝贺我走上工作岗位。好友的家就是危家第一个大厅后的六间耳房。我从他卧室的窗户往外看,寒风中, 满树怒放的梅花扑入 眼帘。我静静地品味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意境。 突然,两只喜鹊不知从哪儿飞落在梅枝上,它们时儿高声鸣叫, 时儿嘴戏梅花,时儿在枝间欢快跳跃,弄得梅树枝颤花落,或飘落于树底,或随寒风行,点缀在青青的菜畦上,别有一番情致。 如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看到此景,他的画笔定不会放过这幅“喜鹊戏梅图”的。 我画不好,面对这如画的美景,只能空留遗憾了。
我对古梅情有独衷,曾几次在它傲然绽放之际前来看望它。品味它的幽香,遐想它曾伴盈盈秋波的淑女抚琴绣花,伴孩童撷花逐蝶,看人间来往人,观世间变化事。 我看它和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是美景古韵,它们看我只是往来人中间的普通一员,我会为它们心潮澎湃,它们却不会为我漾起任何微澜。面对这样的不公平,我却愿意接受。
“危家”的后门有一口井,井壁用青砖垒成, 青苔填满了砖缝。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面成的,上面雕刻的图案粗犷有力,与砖雕和木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井圈上方的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 的锯齿状,不知磨断了多少代人多少条绳索。然而磨断的是绳索, 磨不断的是悠悠历史。
金坑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李、枣、桃等果树, 培育各种花卉。 每到姹紫嫣红的春季,五颜六色的蝴蝶便寻花而来, 在庭院与田野间 翩翩飞舞,为田野增添了活力,为每一座古屋增添了秀致, 将古屋映 衬得更加古朴。
沿小街西行,出村百米,就是风雨桥了。 风雨桥全长三十余米,六个用条石建成的桥墩,桥梁也是条石的,每根重不下二吨。 桥面、护栏和桥篷均用上好的老杉木锯料建成。护栏雕花走线, 桥篷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观大方。远望风雨桥轩峻壮丽, 像一艘巨船横在绕村的小溪上,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挡风遮雨, 平安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今日已不见古人, 风雨桥却依然傲然屹立,虽有些老态,为村民挡风遮雨的心却没变。 这大概就是这里的人至今仍然喜欢风雨桥的原因吧。近观行人用脚掌磨损的石头路面,摩挲已严重凹凸不平的桥面, 我从掌间和指缝间感受到了这里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过风雨桥的情景, 感受到娉婷淑女立于桥上赏春花的美景。古有美景醉人,今朝依旧。手抚桥栏望远,山色如黛, 树木葱茏,连绵稻田,春绿、夏青、秋黄。岸边野花青草葳蕤。溪底已是干枯荒地,岩石突兀,不少石块已严重变形,丑、俊、美、奇之石皆呈。然而如此怪石、古桥,从古至今却找不到一首写它们的诗词、一篇写它们的美文。 这样也好,它们的美与奇没有被一首诗或一首词定形, 无论是曾经站在桥上的古人,还是如今站在桥上的当代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打开想象 的翅膀,去比喻它们,去形容它们。
金坑古韵悠悠,在物也在人。王家奶奶,已九十五岁, 爱说古(当地人把讲过去的事、讲历史叫做说古),爱看电视,爱读书看报,剪纸剪得好。村里人盖新房、办喜事都乐意请这位寿星到家帮忙剪(捡) 喜剪(捡)福,图个喜盈门,福满堂。
王家奶奶说古,说在她爷爷辈、父亲辈身上发生的事,也说发生在自己辈上发生的事情。 小到女孩几岁开始学绣花、缠小脚,大到姑娘上花轿做新娘,朝代更替给村子带来的变化。听爷爷辈的老人讲,王家奶奶出嫁前品性和容貌冰清玉润,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她嫁到村子的时候,乡亲们从风雨桥开始夹道欢迎,锣鼓鞭炮震天响。 然而王家奶奶说古却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出嫁时受到隆重礼遇的事。王家奶奶说古其实就在讲悠悠历史。只要村庄永恒,王家奶奶一样的人就会层出不穷,他们在讲述悠悠历史的同时,也给后辈传递着悠悠古韵, 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