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秸秆发酵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明末榆林小衙内最新章节!
小衙内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明朝非常普及的石碱(碳酸钠),利用其受潮或者长期存放后,与大量二氧化碳接触,而生成小苏打。再用小苏打清洗毛绒,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两者的区别也非常简单,明朝石碱(碳酸钠)腐蚀性强,而小苏打即使放在嘴里,也不会感到烧口。
小苏打作用广泛,在食品饮料、医药卫生、农业畜牧、清洁洗涤等方面,都可以大显神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
一般骆驼、牦牛、绵羊、山羊的毛绒分成两种。长而粗的动物毛发,只适合做绳索、城墙防箭用的毛毡、士兵野战用的外披或者露营毛毡。
细、短、密的高档动物绒毛,才是编织毛线衣或者高档地毯的最佳材料。
尤贺氏手里用两根竹针,正在织的毛线帽子,就是小衙内教给她的方法。现在已经在整个榆林卫所的妇女圈,快速风靡起来。这也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妇女最流行的业余活动。
陕西榆林过去依托边境,有“驼城”的称谓,本来就有强大的毛绒加工基础。基本工序如清洗、晾干、弹花蓬松、柔顺、碾压、分类、分团、梳棉、旋转揉成粗纱、不断梳理和重新融合、捻线和捆扎等多道流程,早就掌握了。
直到二十世纪末,西北部分地区的牧民,还在使用传统纯手工方法,制作简单必需的毛绒产品。
毛纺织与棉布纺织原理相同,本质都是如何处理纤维。大明能工巧匠很多,在现有机器设备的基础上,稍加改良创新,就能提高生产效率。
最重要的是,做到产品分级定价,增加附加值。上等驼绒、山羊绒毛当然是精工细作,卖个好价钱。中下等原材料,制作普通毛毡或者毛线,价格相对低廉。
这样能兼顾有钱人和穷人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充做军需品配发榆林军队。
旧唐书记载过唐军披毛毯御寒:“及迟明战,吐蕃尽寒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
现在尤贺氏带领榆林卫的老弱妇孺,就可以利用小苏打,清洗出干净无味,油脂去除干净的毛绒,编织高档毛毯或者毛线,实现产品质的飞跃,达到产业升级的目标。还能为北方百姓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冬季御寒材料。
那些加工好的毛线团,经过妇女的双手,可以织毛线裤、毛线衣、毛线帽、毛线手套和围巾,是仅次于棉花的服装原材料,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最重要的是,小衙内希望通过毛绒皮革产业,加大与所有鞑子部落的贸易合作,尽量减少对抗摩擦,争取互惠双赢和铸剑为犁,避免鹬蚌相争,让建奴这个渔翁得利。
当时的大明,约有两亿人口,消费基数非常大,又恰逢小冰河天灾,急需御寒原材料。明末的棉花价格不算便宜,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而大明旁边,就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牧场、最庞大的游牧民族、产量最高的毛绒原材料,不用搞什么羊吃人运动,就能实现毛绒产业的突飞猛进。
这种互补、互利的平等合作关系,还有可能实现民族和解甚至团结,何乐而不为?能用贸易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要用刀剑。
当然,所有的商业贸易,都要学习美帝的先进经验,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驾护航。还要把所有兽性大于人性的家伙,消灭干净。因为和平依赖于威慑。
第六个致富经项目,是秸秆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大明冬季,北方的牲畜饲养效率。
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采用自然发酵法,即把干枯秸秆投入到地窖里,塞满密封后,经过密闭厌氧微生物发酵,调制成具有酸香味、适口性好、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提高适口性、便于长期保存、消化利用率高等优点的,优质牲畜饲料。
这种方法在干燥的陕西黄土地上,简单易行好操作。当地地下水位深,黄土又松软,挖掘地窖并不难。还可以利用废旧窑洞,充当秸秆发酵的巨大窖藏室。
其实在现代冰箱普及之前,北方很多农村地区,本来就有挖掘地窖,在冬季储藏蔬菜水果的习俗。
其二是秸秆微贮饲料,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发酵好的淘米水,放入密闭的水泥窖、土窖中贮藏,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的,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
第二种方法最快,利用益生菌快速发酵,以及地窖的保温密封,持续处理3天-10天后,就可以开窖喂食。
尤贺氏来之前,亲自测试了一下,发现牛马羊很爱吃,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这比北方冬季,单纯饲喂没营养,不好消化的干草、干秸秆强多了。
尤其是在饲喂战马时,能够节约很多原粮精饲料,避免中国北方传统畜牧业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袭扰、抢掠中原农耕民族的重要原因。
现代灵魂的小衙内,曾经在西北五省都工作过。他认为在现代水利工程设施出现以前,即使没有小冰河天灾,中国的西北地区也不适合,无底线的超大规模粮食种植。
因为第一年可能粮食大丰收,第二年及以后就会因为水土流失,引发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良田,急速退化成荒漠。
有了秸秆发酵处理技术,再辅助其他的现代畜牧手段,以及“种养结合”等方法,在明末西北干旱或者荒漠化地区,推广“畜牧为主、粮食为辅”的政策,才是正确的农业发展出路。
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执行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综合大农业政策。
这才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才逐步变成畸形单一的纯“重粮主义”。在各种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出现之前,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封建社会西北地区,强行推广单纯的粮食种植业,既没有得到长期稳定的粮食收益,还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小衙内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明朝非常普及的石碱(碳酸钠),利用其受潮或者长期存放后,与大量二氧化碳接触,而生成小苏打。再用小苏打清洗毛绒,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两者的区别也非常简单,明朝石碱(碳酸钠)腐蚀性强,而小苏打即使放在嘴里,也不会感到烧口。
小苏打作用广泛,在食品饮料、医药卫生、农业畜牧、清洁洗涤等方面,都可以大显神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
一般骆驼、牦牛、绵羊、山羊的毛绒分成两种。长而粗的动物毛发,只适合做绳索、城墙防箭用的毛毡、士兵野战用的外披或者露营毛毡。
细、短、密的高档动物绒毛,才是编织毛线衣或者高档地毯的最佳材料。
尤贺氏手里用两根竹针,正在织的毛线帽子,就是小衙内教给她的方法。现在已经在整个榆林卫所的妇女圈,快速风靡起来。这也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妇女最流行的业余活动。
陕西榆林过去依托边境,有“驼城”的称谓,本来就有强大的毛绒加工基础。基本工序如清洗、晾干、弹花蓬松、柔顺、碾压、分类、分团、梳棉、旋转揉成粗纱、不断梳理和重新融合、捻线和捆扎等多道流程,早就掌握了。
直到二十世纪末,西北部分地区的牧民,还在使用传统纯手工方法,制作简单必需的毛绒产品。
毛纺织与棉布纺织原理相同,本质都是如何处理纤维。大明能工巧匠很多,在现有机器设备的基础上,稍加改良创新,就能提高生产效率。
最重要的是,做到产品分级定价,增加附加值。上等驼绒、山羊绒毛当然是精工细作,卖个好价钱。中下等原材料,制作普通毛毡或者毛线,价格相对低廉。
这样能兼顾有钱人和穷人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充做军需品配发榆林军队。
旧唐书记载过唐军披毛毯御寒:“及迟明战,吐蕃尽寒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
现在尤贺氏带领榆林卫的老弱妇孺,就可以利用小苏打,清洗出干净无味,油脂去除干净的毛绒,编织高档毛毯或者毛线,实现产品质的飞跃,达到产业升级的目标。还能为北方百姓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冬季御寒材料。
那些加工好的毛线团,经过妇女的双手,可以织毛线裤、毛线衣、毛线帽、毛线手套和围巾,是仅次于棉花的服装原材料,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最重要的是,小衙内希望通过毛绒皮革产业,加大与所有鞑子部落的贸易合作,尽量减少对抗摩擦,争取互惠双赢和铸剑为犁,避免鹬蚌相争,让建奴这个渔翁得利。
当时的大明,约有两亿人口,消费基数非常大,又恰逢小冰河天灾,急需御寒原材料。明末的棉花价格不算便宜,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而大明旁边,就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牧场、最庞大的游牧民族、产量最高的毛绒原材料,不用搞什么羊吃人运动,就能实现毛绒产业的突飞猛进。
这种互补、互利的平等合作关系,还有可能实现民族和解甚至团结,何乐而不为?能用贸易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要用刀剑。
当然,所有的商业贸易,都要学习美帝的先进经验,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驾护航。还要把所有兽性大于人性的家伙,消灭干净。因为和平依赖于威慑。
第六个致富经项目,是秸秆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大明冬季,北方的牲畜饲养效率。
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采用自然发酵法,即把干枯秸秆投入到地窖里,塞满密封后,经过密闭厌氧微生物发酵,调制成具有酸香味、适口性好、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提高适口性、便于长期保存、消化利用率高等优点的,优质牲畜饲料。
这种方法在干燥的陕西黄土地上,简单易行好操作。当地地下水位深,黄土又松软,挖掘地窖并不难。还可以利用废旧窑洞,充当秸秆发酵的巨大窖藏室。
其实在现代冰箱普及之前,北方很多农村地区,本来就有挖掘地窖,在冬季储藏蔬菜水果的习俗。
其二是秸秆微贮饲料,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发酵好的淘米水,放入密闭的水泥窖、土窖中贮藏,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的,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
第二种方法最快,利用益生菌快速发酵,以及地窖的保温密封,持续处理3天-10天后,就可以开窖喂食。
尤贺氏来之前,亲自测试了一下,发现牛马羊很爱吃,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这比北方冬季,单纯饲喂没营养,不好消化的干草、干秸秆强多了。
尤其是在饲喂战马时,能够节约很多原粮精饲料,避免中国北方传统畜牧业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袭扰、抢掠中原农耕民族的重要原因。
现代灵魂的小衙内,曾经在西北五省都工作过。他认为在现代水利工程设施出现以前,即使没有小冰河天灾,中国的西北地区也不适合,无底线的超大规模粮食种植。
因为第一年可能粮食大丰收,第二年及以后就会因为水土流失,引发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良田,急速退化成荒漠。
有了秸秆发酵处理技术,再辅助其他的现代畜牧手段,以及“种养结合”等方法,在明末西北干旱或者荒漠化地区,推广“畜牧为主、粮食为辅”的政策,才是正确的农业发展出路。
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执行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综合大农业政策。
这才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才逐步变成畸形单一的纯“重粮主义”。在各种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出现之前,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封建社会西北地区,强行推广单纯的粮食种植业,既没有得到长期稳定的粮食收益,还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