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推广土豆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崛起从挽明开始最新章节!
尽管袁嘉升派陈新弟去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议和,最终,多尔衮还是联合代善、孝端皇后等人,很强势地支持了大玉儿的儿子福临即位。
收到这个消息,袁嘉升的内心不免有点失落,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太小看了大玉儿的这个女人,还有历史车轮的巨大惯性。
招降李自成和分裂满清都不容易,大明和他们的战争无法避免,这就是现实。
不过,好在袁嘉升的另一项实验,终于是成功了,那就是推广土豆的种植,解决了大明北方的饥荒问题。老百姓家里有了粮食,袁嘉升心里就不慌了,凭大明的国力,干掉李自成和满清,那是迟早的事。
土豆本来就是极好的救灾粮食,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156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不久,爱尔兰反英起义爆发,传统农作物受损严重,惟有马铃薯因深埋地底而安然度过了战火,并以救灾粮食的身份一跃登上爱尔兰人的餐桌。此后,马铃薯的食用价值渐渐为大众所认可,其作为主食逐步扩散到印度、爪哇等地,最终传入中国,养活了中国几亿人口。
早在附身崇祯皇帝的六月,袁嘉升在翻阅徐光启的遗著《农政全书》中,就发现了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袁嘉升当时正在考虑如何解决北方农民的粮食问题,如获至宝,这徐光启说的土豆,从根蔓形状、外观颜色到烹食方法,与现代马铃薯近乎无异,可知徐光启当日所见所食之“土芋”的确是如今的土豆。
袁嘉升派王承恩到御膳房问土芋的情况。王承恩了解后回来跟袁嘉升汇报,说:“回禀皇上,这土豆早在万历年间就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一般在正月十六之后,宫中灯市最为繁盛热闹,天下珍馐百味云集于此,诸如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
袁嘉升点点头,说:“看来土豆在明末时便漂洋过海,传入中土。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宫中的土豆是在哪里种植的?”
“在上林苑。”王承恩回答说。
“走,我们去上林苑看一看。”袁嘉升马上到了上林苑,结果真找到了土豆。
上林苑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他们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没有大面积栽种马铃薯。
袁嘉升叫来种植过土豆的老菜户,问道:“这土芋从入地到成熟,需要多长时间?”
老菜户回答说:“回皇上的话,幼苗期经过的时间较短,不论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个月。最终结薯,也就四五十天。”
“产量怎么样?”
“一亩地能收获几十石。”
“好!这下解决北方饥荒有望了。”袁嘉升大喜,只要解决了粮食问题,实际上李自成等流寇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袁嘉升当即让汤若望等人找洋人大批量收购土豆,并让上林苑的菜户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于是马铃薯借机走出大内,向京畿周围乃至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
当年,天津、河北一带因毗邻京师,是马铃薯扩散的重点区域,老百姓叫它地豆。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在袁嘉升的大力推动下,马铃薯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更发展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马铃薯的表现并未令袁嘉升失望,它不但很快适应了明末复杂的自然环境,还有恶劣的气候,产量颇高,远超一般高原作物。
各地的官员上报,单株马铃薯普遍可结实十数、数十颗,哪怕是一块贫瘠的沟地,也往往能产出十数石马铃薯。
马铃薯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根据地域特色,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马铃薯产量之高,竟已达年收数百石的地步。就连山西旱灾最严重的地方,也不再有人饿死了。
在袁嘉升的大力推广下,马铃薯的种植在全国蔚然成风,南至闽粤等地,北至蒙古、东北,几乎随处可见马铃薯的身影。不久,就连相对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及陕南高原也开始尝试栽种。
在一些旱地,袁嘉升下令推广玉米。以前没有玉米的时候,北方基本上一年只能种一次小麦,现在有了玉米可以轮番种植。另外,玉米棒子大,产量高,虽然并没有小麦好吃,但却可以糊口了。这两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北方人的口粮大大增加了。
北方人的粮食大增,还有一个原因是袁嘉升进行了一些土地改革,下令开发山脉中间的地带,那里完全可以开发出来种植土豆和玉米。
袁嘉升用内帑和募捐来的银两,给老百姓购买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量种子,加快引进农业工具和耕牛,免费发给开垦农民。
在袁嘉升的推动下,大明农业部门还制定出了完善的“开垦制度”,正式向所有人公布,在北方引起轰动,无论识字的或者目不识丁的,都大为兴奋。
“只要在官府指定区域开垦,土地就归农民所有,真是太好了!”
“官府还给所有愿意种地的农民提供低价农业工具、耕牛、种子,真是圣君啊!”
“开垦制度”一公布,真正在所有农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北方农民每天早起晚归,不少有钱人也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携家带口去开荒,毕竟土地是这个年代的硬通货。
袁嘉升定期派雇佣的洋人技术指导农民们种植大豆等高产农作物,加上从南方调运了不少粮食北上,当年秋天,北方的饥荒基本上解决了。
但大明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多尔衮摄政后,公报私仇,派济尔哈朗、豪格等人率六万八旗军攻打宁远城。大明和满清的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要发生了。
袁嘉升这边的新禁军也练得差不多了,是骡子是马,也要拉出去遛一遛了,就当去实战演习。
“来吧,多尔衮,让你们满清八旗见识一下汤和步枪和崇祯大炮的厉害!”
袁嘉升下旨,让祖承志、何勇智、满黑龙带三万新禁军到辽东,去协助吴三桂守住宁远!
(本章完)
尽管袁嘉升派陈新弟去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议和,最终,多尔衮还是联合代善、孝端皇后等人,很强势地支持了大玉儿的儿子福临即位。
收到这个消息,袁嘉升的内心不免有点失落,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太小看了大玉儿的这个女人,还有历史车轮的巨大惯性。
招降李自成和分裂满清都不容易,大明和他们的战争无法避免,这就是现实。
不过,好在袁嘉升的另一项实验,终于是成功了,那就是推广土豆的种植,解决了大明北方的饥荒问题。老百姓家里有了粮食,袁嘉升心里就不慌了,凭大明的国力,干掉李自成和满清,那是迟早的事。
土豆本来就是极好的救灾粮食,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156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不久,爱尔兰反英起义爆发,传统农作物受损严重,惟有马铃薯因深埋地底而安然度过了战火,并以救灾粮食的身份一跃登上爱尔兰人的餐桌。此后,马铃薯的食用价值渐渐为大众所认可,其作为主食逐步扩散到印度、爪哇等地,最终传入中国,养活了中国几亿人口。
早在附身崇祯皇帝的六月,袁嘉升在翻阅徐光启的遗著《农政全书》中,就发现了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袁嘉升当时正在考虑如何解决北方农民的粮食问题,如获至宝,这徐光启说的土豆,从根蔓形状、外观颜色到烹食方法,与现代马铃薯近乎无异,可知徐光启当日所见所食之“土芋”的确是如今的土豆。
袁嘉升派王承恩到御膳房问土芋的情况。王承恩了解后回来跟袁嘉升汇报,说:“回禀皇上,这土豆早在万历年间就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一般在正月十六之后,宫中灯市最为繁盛热闹,天下珍馐百味云集于此,诸如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
袁嘉升点点头,说:“看来土豆在明末时便漂洋过海,传入中土。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宫中的土豆是在哪里种植的?”
“在上林苑。”王承恩回答说。
“走,我们去上林苑看一看。”袁嘉升马上到了上林苑,结果真找到了土豆。
上林苑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他们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没有大面积栽种马铃薯。
袁嘉升叫来种植过土豆的老菜户,问道:“这土芋从入地到成熟,需要多长时间?”
老菜户回答说:“回皇上的话,幼苗期经过的时间较短,不论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个月。最终结薯,也就四五十天。”
“产量怎么样?”
“一亩地能收获几十石。”
“好!这下解决北方饥荒有望了。”袁嘉升大喜,只要解决了粮食问题,实际上李自成等流寇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袁嘉升当即让汤若望等人找洋人大批量收购土豆,并让上林苑的菜户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于是马铃薯借机走出大内,向京畿周围乃至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
当年,天津、河北一带因毗邻京师,是马铃薯扩散的重点区域,老百姓叫它地豆。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在袁嘉升的大力推动下,马铃薯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更发展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马铃薯的表现并未令袁嘉升失望,它不但很快适应了明末复杂的自然环境,还有恶劣的气候,产量颇高,远超一般高原作物。
各地的官员上报,单株马铃薯普遍可结实十数、数十颗,哪怕是一块贫瘠的沟地,也往往能产出十数石马铃薯。
马铃薯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根据地域特色,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马铃薯产量之高,竟已达年收数百石的地步。就连山西旱灾最严重的地方,也不再有人饿死了。
在袁嘉升的大力推广下,马铃薯的种植在全国蔚然成风,南至闽粤等地,北至蒙古、东北,几乎随处可见马铃薯的身影。不久,就连相对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及陕南高原也开始尝试栽种。
在一些旱地,袁嘉升下令推广玉米。以前没有玉米的时候,北方基本上一年只能种一次小麦,现在有了玉米可以轮番种植。另外,玉米棒子大,产量高,虽然并没有小麦好吃,但却可以糊口了。这两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北方人的口粮大大增加了。
北方人的粮食大增,还有一个原因是袁嘉升进行了一些土地改革,下令开发山脉中间的地带,那里完全可以开发出来种植土豆和玉米。
袁嘉升用内帑和募捐来的银两,给老百姓购买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量种子,加快引进农业工具和耕牛,免费发给开垦农民。
在袁嘉升的推动下,大明农业部门还制定出了完善的“开垦制度”,正式向所有人公布,在北方引起轰动,无论识字的或者目不识丁的,都大为兴奋。
“只要在官府指定区域开垦,土地就归农民所有,真是太好了!”
“官府还给所有愿意种地的农民提供低价农业工具、耕牛、种子,真是圣君啊!”
“开垦制度”一公布,真正在所有农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北方农民每天早起晚归,不少有钱人也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携家带口去开荒,毕竟土地是这个年代的硬通货。
袁嘉升定期派雇佣的洋人技术指导农民们种植大豆等高产农作物,加上从南方调运了不少粮食北上,当年秋天,北方的饥荒基本上解决了。
但大明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多尔衮摄政后,公报私仇,派济尔哈朗、豪格等人率六万八旗军攻打宁远城。大明和满清的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要发生了。
袁嘉升这边的新禁军也练得差不多了,是骡子是马,也要拉出去遛一遛了,就当去实战演习。
“来吧,多尔衮,让你们满清八旗见识一下汤和步枪和崇祯大炮的厉害!”
袁嘉升下旨,让祖承志、何勇智、满黑龙带三万新禁军到辽东,去协助吴三桂守住宁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