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娜小说网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第357章
第357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每个伟大的开国皇帝建立王朝的时候,都会非常耐心的整顿朝政和社会风气,并立下一大堆的规矩,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王朝延绵万世,为万事立下祖宗家法。大明王朝的一大出名形象,就是奇葩多。奇葩的皇帝外加奇葩的官员,三个世纪里层出不穷,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放在明朝年间,公认最奇葩的,却是下面这几条规矩。
这几条奇葩规矩的效果,那就不是给野史添个乐的事儿,甚至叫明朝官员们叫苦连天,堪称是“官不聊生”。但是,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辉煌岁月,多少国富民强的历史记忆,这些“官不聊生”的奇葩规矩,却也是实实在在立大功。
奇葩规矩1:拦截百姓要杀头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几乎三十年如一日严打贪污腐败,悲惨获罪的官员,动辄一个大案数目上万。不过,就算这些获罪官员们落了死罪,却也同样有活命机会——劳动改造。当时仅在南京周围服苦役的贪官,总数就有数万之多。虽然受尽苦累,却总算能以此赎罪。但倘若明初官员们犯一个错,那铁定连劳动改造的机会都没有,百分百就是死:拦截进京百姓!
这事为何如此严重?得瞧瞧朱元璋开国时的法令:不管地方上出现了廉洁奉公的好官,还是冒出蝇营狗苟的贪官败类,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与学子们,就可以联名来到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情况。好官会受到奖励,贪官则立刻法办。倘若哪个心怀鬼胎的贪官,敢沿途拦截这些百姓进京?那就要“治罪,予以斩首!”——敢不叫朕倾听民声?分分钟杀你头。
而在朱元璋编订的《大诰》里,因为拦截进京百姓而掉脑袋的官员,几乎是一翻一大群。好些顶风作案的官员,连坐牢的程序都省了,直接就当场法办。虽说手段太狠,但明初畅通的民间声音,乃至那“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反贪成果,却是这凶狠一刀,结结实实杀出来的。
奇葩规矩2:御史一不留神就陪绑
明朝反贪的一大神器,就是御史制度。这些肩负巡按大权的都察院御史们,别看品级只有七品,却拥有考核地方官员揭发贪污腐败的大权,一亮相就叫贪官们直哆嗦,不过如此威风的御史们,其实也一肚子苦水:这工作提心吊胆呢,简直一不留神就陪绑!
以明宣宗年间的谕令说:御史的任命,需要由都察院的都御史们来保举,必须经过严格考核。然后“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只要是御史出了问题,推荐人也一道办罪。所谓有监察大权的都察院,从此一个御史出事,基本是一群人陪绑。
发展到十六世纪,御史们考核官员,更是万万错不得。典型明穆宗年间的右佥都御史吴时来,平日素来以清廉敢言着称,可就因举荐的官员犯了事,还是在隆庆四年(1570)悲催降了职。为避免陪绑,官小权大的御史们,自然变得万分紧张,工作时恨不得瞪圆眼睛,拿出民间野史里“铁面御史”的劲头,紧盯一切蝇营狗苟。
奇葩的陪绑制度,换来零容忍的监察考核,佑护着明朝行政,几个世纪良性运转。
奇葩规矩3:强盗人数,挂钩官员饭碗
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嘉靖皇帝在位晚期时,大明朝各地治安严重恶化,许多省份地区,竟到了盗贼泛滥的地步。虽说嘉靖帝晚年时严打倭寇,打的沿海总算太平,但内地省份的盗贼,依然此起彼伏。杀人越货的恶性案子年年一堆,江西等省还多次发生官库官粮被焚烧打劫的丢人事。那各级地方官呢?却是常见茫茫然,饶是朝廷屡下严令,却还是糊弄依旧。只要强盗没杀到自己头上,相关执法部门,常见装聋作哑。
隆庆年间,为这糟心的强盗问题,好些有识之士也痛心疾首,有些言官还建议,要加大对强盗的惩治力度,甚至要对强盗实行凌迟酷刑。但忍够了内阁首辅高拱却明白:这事情的关键,不在治强盗,而是要治地方上这群懒官——必须给他们来个“数字化管理”。
于是,高拱定的奇葩规矩出炉了:从此以后,只要地方州县出现十名强盗,当地的掌印巡捕官就要降级,出现三十名强盗,就要把掌印巡捕官罢官。出现七十名强盗,当地的兵备也要罢官。倘若敢瞒报?当地的府州县官员全要论罪,一抓抓一串。江西安义知县曾知经就撞到枪口上,他的治下有四十多强盗闹事,虽说江西当地的抚按官说情,还是被高拱大手一挥革了职,给全国懒官来了个现身说法。
自此以后,各地地方官全似打了激灵,火爆的捕盗除恶行动,在江西等“强盗重灾区”一气铺开,大批作恶多年的惯匪恶盗落网,一片太平的大明朝,从此进入经济繁荣的“隆万中兴”——抓强盗?那就要先动一动官员的饭碗。
奇葩规矩4:每年九月,司法官员提心吊胆
自从明朝天顺年间起,每年的九月,就是司法官员打哆嗦的日子,只因一个特殊活动:朝审。
朝审,即从明朝天顺年间起,每年九月霜降时,朝廷会集三法司和各级官员,对已经判死刑的京师死囚们,进行两天极其严格的会审。一旦发现冤案,就立刻启动重审。是为中国古代司法史上,一项里程碑般的错案追责制度。
当然,因为朝审的工作量太大,每次错案追责,牵涉的动静更大。所以折腾到明朝成化年间时,朝审也一度停摆。但到了明朝隆庆年间时,这项叫司法官员们高度紧张的程序,也终于再度重启,且流程比天顺年间更正规:不再是两天流水账般的审判,而是提前一个月,内阁大臣就要调阅所有卷宗,三法司要进行仔细审核,审查时每一个死囚都有权陈述,有冤者诉说自己冤情,每个步骤,都是动真格。
于是,仅仅是明朝隆庆四年(1570)九月的朝审,审查470名死囚犯,查出139桩冤案。且制造冤案的相关官员,也全数受到惩罚,仅因是年“朝审”落马的官员,数目就有百人之多。艰辛的审判过程,蒙冤者们凄苦的情景,以亲历朝审的内阁首辅高拱话说,简直是“至今每一念及,尤甚哀亲衿焉”。
明王朝这一场隆万中兴,并非只因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革新,更因这个奇葩规矩带来的,对司法公正的极力维护。
奇葩规矩5:新任地方官不许写奏折
明朝中期以后,大明官员一个比贪污更严重的毛病,就是“做表面文章”。
对这毛病,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尤其痛心疾首: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平日里就知道高谈阔论,别说是没能力做实际政务,就是好些有实干能力的人物,平日也热衷于刷声望博眼球。就算做地方官,也是为官一任,诗词文章写一堆,正经事一点不干。甚至明朝中期,还为此闹出过“种树”的笑话:某个边防要地,历任官员都提议要栽种树木改善国防,每一任官员,都写了大堆精彩的奏折,可一晃三十年过去,该种的树木,却是一棵也没见着。
以张居正的怒斥说:“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就靠高谈阔论,什么事能办成?
于是,也就有了张居正改革时代,着名的《考成法》,可单靠考核哪里管用?张居正也不动声色,立了一个新规矩:如果各地新任地方官,到任后就给朝廷上奏折,那么这一年的考核,就先来个不合格!
这事有这么重要?这恰是当时地方官的通病,所谓做官,就要博好名声。地方上埋头干三年,都不如写几篇妙笔奏折,在清流里出名来得实惠。所以就要从源头上,把这个口子给堵上:少写奏章,少装样子,多干实在事。
于是,在这轰轰烈烈的“张居正改革”里,有这奇葩规矩管着,各级官员再没了二心,只能老老实实做事。昔日懒散成风的明朝官场,变成了“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景象。高速运转的效率,将“隆万中兴”时代的明王朝推向了强国巅峰。
所谓强大,大至治国,小至家庭生活,重要一条,当从“治懒”开始。治懒的奇葩规矩,任凭岁月流转,却足以警醒今人。
朱元璋是这样的,朱棣自然也不例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算的上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英明的帝王了,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不高,因此谈起这个帝王的时候,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是朱元璋的出身。不过,虽然朱元璋出身不高,文化水平也比不上其他的帝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朱元璋的英明。
不过底层出身的经历还是对朱元璋的执政有一定的影响的,他制定了一个规矩,对于他制定的这个规矩,大臣和妃子都有苦难言,但是百姓却拍手称赞。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由于刚刚结束了动乱,百姓的生活非常的艰难。
朱元璋曾经在底层生活过,因此自然对百姓的疾苦能够感同身受,为了尽快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英明的政策。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发现,在皇宫中以及世家大族之中,生活非常的奢靡。
其后有一次在马皇后过生辰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后宫嫔妃以及当朝大臣全部叫来参加皇后的宴席,众人本以为皇帝的生辰宴肯定是非常豪华的,但是后来菜上来之后,众人却全部惊讶了,皇后的生辰宴居然只有四菜一汤,而这四菜一汤也是非常普通的家常菜。
在菜上齐之后,朱元璋就问众位大臣和妃子是否明白自己只让御膳房上了四菜一汤的用意,众人一时之间都猜不透皇帝的想法,因此就不吭声。而此时朱元璋则说:“民间的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朕的臣子却大吃大喝,朕非常的不爽。”
一听皇帝这么说,众人都不敢吭气,其后朱元璋还颁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今后不论是众卿请客,还是后宫妃子过生日,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若有人胆敢违反,定当严惩不怠。”
这道命令一出,让素来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妃子和大臣可谓是相当的痛苦,不过和妃子大臣不同的是,民间的百姓对于朱元璋的这一命令却拍手称赞。
明朝是封建皇权达到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凭着布衣之身,历经十数年,先后驱除蒙元,挫败张士诚和陈友谅,最终成为与汉高祖刘邦齐名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做皇帝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苦农民,年轻时为了生存下去,替人家放过牛羊,出家做过和尚,对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极深的切身体会。他做上皇帝后,一方面想要保住老朱家万世富贵,一方面想让儿孙后代能够勤政,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明朝皇帝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明朝规定所有京城地区的官吏必须参加早朝,要赶在天亮之前候在宫门,等到“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百官排好队伍依次进入宫殿。仅仅排队入殿一事,便能体现出明太祖朱元璋的规矩有多苛刻。
朱元璋要求百官按照文武不同站成两队,文官站在东侧,武官站在西侧,再按照级别大小,从北向南排列。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但朱元璋不以为然,他还要求监察御史负责点名,朝会过程中若是有人咳嗽吐痰,或者衣冠不整,或者走路时步调不一致,都属于失礼失态的行为。一旦被御史台发现,则会呈报皇帝听候处罚。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帝会从后殿进入前殿,群臣行跪拜之礼后,四品以上的官吏开始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听完要作出相应的批复。早中晚三次朝会以早朝最重要,一年四季天天如此,黎明前开始到辰时左右结束。
群臣早朝结束后,匆匆忙忙地赶回去吃口早饭,再为下一场午朝做准备,住在皇宫附近的官吏还好,那些住在城郊地段的大臣光来回奔波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明朝的朝会议事的工作量非常大,硬性规定:每天各部要整理出185件国事拿到朝堂奏议。按照三省六部制的原则,朱元璋一天要和大臣讨论1110件事项,试问古往今来的帝王,还有比明朝更勤奋的吗?
皇帝想请假都很困难,并且成了普遍的现象。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他立下的规矩自然能够承受,明成祖朱棣也能勉为其难扛得住。以后朱家的儿孙大多生于皇宫,长于妇人之手,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罪。
1498年弘治皇帝在位期间,有一天夜里宫中失火,弘治皇帝一宿没睡,打算取消次日的朝会,想好好休息一下,结果翰林学士一致不同意,弘治皇帝再三请求,都快用哀求的语气,翰林大学士经过讨论才同意。弘治皇帝获得休班一天的福利,百官却没有那么幸运,仍然要到午门行朝见礼。
因为电视剧和学者断章取义的影响,后人对明朝的皇帝存在很大的成见,认为明朝的皇帝大多不愿意上朝,比如嘉靖皇帝二十五年不愿意早朝,万历皇帝二十年躲在深宫等等,明朝皇帝抗拒早朝绝非他们懒惰,而是难以忍受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繁重规矩。
不光是皇帝感到身心疲惫,有些大臣也深感厌恶,比如大鸿儒李贽实在看不惯明朝的繁文缛节,已经官至姚安知府,索性挂印辞官归隐。朱元璋立下的“三次朝会”的规矩,虽然强化对群臣的管理,但造成后代儿孙不堪繁重,所以明朝才会出现大量不愿上朝的皇帝。
但这时候的恶果并没有显现出来,朱棣也没有对此进行改革和优化,眼下,燕王朱棣要担忧的,是自己进奉天尽量的坐上皇位合法性。
每个伟大的开国皇帝建立王朝的时候,都会非常耐心的整顿朝政和社会风气,并立下一大堆的规矩,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王朝延绵万世,为万事立下祖宗家法。大明王朝的一大出名形象,就是奇葩多。奇葩的皇帝外加奇葩的官员,三个世纪里层出不穷,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放在明朝年间,公认最奇葩的,却是下面这几条规矩。
这几条奇葩规矩的效果,那就不是给野史添个乐的事儿,甚至叫明朝官员们叫苦连天,堪称是“官不聊生”。但是,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辉煌岁月,多少国富民强的历史记忆,这些“官不聊生”的奇葩规矩,却也是实实在在立大功。
奇葩规矩1:拦截百姓要杀头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几乎三十年如一日严打贪污腐败,悲惨获罪的官员,动辄一个大案数目上万。不过,就算这些获罪官员们落了死罪,却也同样有活命机会——劳动改造。当时仅在南京周围服苦役的贪官,总数就有数万之多。虽然受尽苦累,却总算能以此赎罪。但倘若明初官员们犯一个错,那铁定连劳动改造的机会都没有,百分百就是死:拦截进京百姓!
这事为何如此严重?得瞧瞧朱元璋开国时的法令:不管地方上出现了廉洁奉公的好官,还是冒出蝇营狗苟的贪官败类,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与学子们,就可以联名来到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情况。好官会受到奖励,贪官则立刻法办。倘若哪个心怀鬼胎的贪官,敢沿途拦截这些百姓进京?那就要“治罪,予以斩首!”——敢不叫朕倾听民声?分分钟杀你头。
而在朱元璋编订的《大诰》里,因为拦截进京百姓而掉脑袋的官员,几乎是一翻一大群。好些顶风作案的官员,连坐牢的程序都省了,直接就当场法办。虽说手段太狠,但明初畅通的民间声音,乃至那“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反贪成果,却是这凶狠一刀,结结实实杀出来的。
奇葩规矩2:御史一不留神就陪绑
明朝反贪的一大神器,就是御史制度。这些肩负巡按大权的都察院御史们,别看品级只有七品,却拥有考核地方官员揭发贪污腐败的大权,一亮相就叫贪官们直哆嗦,不过如此威风的御史们,其实也一肚子苦水:这工作提心吊胆呢,简直一不留神就陪绑!
以明宣宗年间的谕令说:御史的任命,需要由都察院的都御史们来保举,必须经过严格考核。然后“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只要是御史出了问题,推荐人也一道办罪。所谓有监察大权的都察院,从此一个御史出事,基本是一群人陪绑。
发展到十六世纪,御史们考核官员,更是万万错不得。典型明穆宗年间的右佥都御史吴时来,平日素来以清廉敢言着称,可就因举荐的官员犯了事,还是在隆庆四年(1570)悲催降了职。为避免陪绑,官小权大的御史们,自然变得万分紧张,工作时恨不得瞪圆眼睛,拿出民间野史里“铁面御史”的劲头,紧盯一切蝇营狗苟。
奇葩的陪绑制度,换来零容忍的监察考核,佑护着明朝行政,几个世纪良性运转。
奇葩规矩3:强盗人数,挂钩官员饭碗
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嘉靖皇帝在位晚期时,大明朝各地治安严重恶化,许多省份地区,竟到了盗贼泛滥的地步。虽说嘉靖帝晚年时严打倭寇,打的沿海总算太平,但内地省份的盗贼,依然此起彼伏。杀人越货的恶性案子年年一堆,江西等省还多次发生官库官粮被焚烧打劫的丢人事。那各级地方官呢?却是常见茫茫然,饶是朝廷屡下严令,却还是糊弄依旧。只要强盗没杀到自己头上,相关执法部门,常见装聋作哑。
隆庆年间,为这糟心的强盗问题,好些有识之士也痛心疾首,有些言官还建议,要加大对强盗的惩治力度,甚至要对强盗实行凌迟酷刑。但忍够了内阁首辅高拱却明白:这事情的关键,不在治强盗,而是要治地方上这群懒官——必须给他们来个“数字化管理”。
于是,高拱定的奇葩规矩出炉了:从此以后,只要地方州县出现十名强盗,当地的掌印巡捕官就要降级,出现三十名强盗,就要把掌印巡捕官罢官。出现七十名强盗,当地的兵备也要罢官。倘若敢瞒报?当地的府州县官员全要论罪,一抓抓一串。江西安义知县曾知经就撞到枪口上,他的治下有四十多强盗闹事,虽说江西当地的抚按官说情,还是被高拱大手一挥革了职,给全国懒官来了个现身说法。
自此以后,各地地方官全似打了激灵,火爆的捕盗除恶行动,在江西等“强盗重灾区”一气铺开,大批作恶多年的惯匪恶盗落网,一片太平的大明朝,从此进入经济繁荣的“隆万中兴”——抓强盗?那就要先动一动官员的饭碗。
奇葩规矩4:每年九月,司法官员提心吊胆
自从明朝天顺年间起,每年的九月,就是司法官员打哆嗦的日子,只因一个特殊活动:朝审。
朝审,即从明朝天顺年间起,每年九月霜降时,朝廷会集三法司和各级官员,对已经判死刑的京师死囚们,进行两天极其严格的会审。一旦发现冤案,就立刻启动重审。是为中国古代司法史上,一项里程碑般的错案追责制度。
当然,因为朝审的工作量太大,每次错案追责,牵涉的动静更大。所以折腾到明朝成化年间时,朝审也一度停摆。但到了明朝隆庆年间时,这项叫司法官员们高度紧张的程序,也终于再度重启,且流程比天顺年间更正规:不再是两天流水账般的审判,而是提前一个月,内阁大臣就要调阅所有卷宗,三法司要进行仔细审核,审查时每一个死囚都有权陈述,有冤者诉说自己冤情,每个步骤,都是动真格。
于是,仅仅是明朝隆庆四年(1570)九月的朝审,审查470名死囚犯,查出139桩冤案。且制造冤案的相关官员,也全数受到惩罚,仅因是年“朝审”落马的官员,数目就有百人之多。艰辛的审判过程,蒙冤者们凄苦的情景,以亲历朝审的内阁首辅高拱话说,简直是“至今每一念及,尤甚哀亲衿焉”。
明王朝这一场隆万中兴,并非只因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革新,更因这个奇葩规矩带来的,对司法公正的极力维护。
奇葩规矩5:新任地方官不许写奏折
明朝中期以后,大明官员一个比贪污更严重的毛病,就是“做表面文章”。
对这毛病,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尤其痛心疾首: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平日里就知道高谈阔论,别说是没能力做实际政务,就是好些有实干能力的人物,平日也热衷于刷声望博眼球。就算做地方官,也是为官一任,诗词文章写一堆,正经事一点不干。甚至明朝中期,还为此闹出过“种树”的笑话:某个边防要地,历任官员都提议要栽种树木改善国防,每一任官员,都写了大堆精彩的奏折,可一晃三十年过去,该种的树木,却是一棵也没见着。
以张居正的怒斥说:“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就靠高谈阔论,什么事能办成?
于是,也就有了张居正改革时代,着名的《考成法》,可单靠考核哪里管用?张居正也不动声色,立了一个新规矩:如果各地新任地方官,到任后就给朝廷上奏折,那么这一年的考核,就先来个不合格!
这事有这么重要?这恰是当时地方官的通病,所谓做官,就要博好名声。地方上埋头干三年,都不如写几篇妙笔奏折,在清流里出名来得实惠。所以就要从源头上,把这个口子给堵上:少写奏章,少装样子,多干实在事。
于是,在这轰轰烈烈的“张居正改革”里,有这奇葩规矩管着,各级官员再没了二心,只能老老实实做事。昔日懒散成风的明朝官场,变成了“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景象。高速运转的效率,将“隆万中兴”时代的明王朝推向了强国巅峰。
所谓强大,大至治国,小至家庭生活,重要一条,当从“治懒”开始。治懒的奇葩规矩,任凭岁月流转,却足以警醒今人。
朱元璋是这样的,朱棣自然也不例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算的上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英明的帝王了,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不高,因此谈起这个帝王的时候,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是朱元璋的出身。不过,虽然朱元璋出身不高,文化水平也比不上其他的帝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朱元璋的英明。
不过底层出身的经历还是对朱元璋的执政有一定的影响的,他制定了一个规矩,对于他制定的这个规矩,大臣和妃子都有苦难言,但是百姓却拍手称赞。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由于刚刚结束了动乱,百姓的生活非常的艰难。
朱元璋曾经在底层生活过,因此自然对百姓的疾苦能够感同身受,为了尽快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英明的政策。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发现,在皇宫中以及世家大族之中,生活非常的奢靡。
其后有一次在马皇后过生辰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后宫嫔妃以及当朝大臣全部叫来参加皇后的宴席,众人本以为皇帝的生辰宴肯定是非常豪华的,但是后来菜上来之后,众人却全部惊讶了,皇后的生辰宴居然只有四菜一汤,而这四菜一汤也是非常普通的家常菜。
在菜上齐之后,朱元璋就问众位大臣和妃子是否明白自己只让御膳房上了四菜一汤的用意,众人一时之间都猜不透皇帝的想法,因此就不吭声。而此时朱元璋则说:“民间的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朕的臣子却大吃大喝,朕非常的不爽。”
一听皇帝这么说,众人都不敢吭气,其后朱元璋还颁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今后不论是众卿请客,还是后宫妃子过生日,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若有人胆敢违反,定当严惩不怠。”
这道命令一出,让素来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妃子和大臣可谓是相当的痛苦,不过和妃子大臣不同的是,民间的百姓对于朱元璋的这一命令却拍手称赞。
明朝是封建皇权达到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凭着布衣之身,历经十数年,先后驱除蒙元,挫败张士诚和陈友谅,最终成为与汉高祖刘邦齐名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做皇帝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苦农民,年轻时为了生存下去,替人家放过牛羊,出家做过和尚,对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极深的切身体会。他做上皇帝后,一方面想要保住老朱家万世富贵,一方面想让儿孙后代能够勤政,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明朝皇帝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明朝规定所有京城地区的官吏必须参加早朝,要赶在天亮之前候在宫门,等到“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百官排好队伍依次进入宫殿。仅仅排队入殿一事,便能体现出明太祖朱元璋的规矩有多苛刻。
朱元璋要求百官按照文武不同站成两队,文官站在东侧,武官站在西侧,再按照级别大小,从北向南排列。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但朱元璋不以为然,他还要求监察御史负责点名,朝会过程中若是有人咳嗽吐痰,或者衣冠不整,或者走路时步调不一致,都属于失礼失态的行为。一旦被御史台发现,则会呈报皇帝听候处罚。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帝会从后殿进入前殿,群臣行跪拜之礼后,四品以上的官吏开始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听完要作出相应的批复。早中晚三次朝会以早朝最重要,一年四季天天如此,黎明前开始到辰时左右结束。
群臣早朝结束后,匆匆忙忙地赶回去吃口早饭,再为下一场午朝做准备,住在皇宫附近的官吏还好,那些住在城郊地段的大臣光来回奔波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明朝的朝会议事的工作量非常大,硬性规定:每天各部要整理出185件国事拿到朝堂奏议。按照三省六部制的原则,朱元璋一天要和大臣讨论1110件事项,试问古往今来的帝王,还有比明朝更勤奋的吗?
皇帝想请假都很困难,并且成了普遍的现象。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他立下的规矩自然能够承受,明成祖朱棣也能勉为其难扛得住。以后朱家的儿孙大多生于皇宫,长于妇人之手,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罪。
1498年弘治皇帝在位期间,有一天夜里宫中失火,弘治皇帝一宿没睡,打算取消次日的朝会,想好好休息一下,结果翰林学士一致不同意,弘治皇帝再三请求,都快用哀求的语气,翰林大学士经过讨论才同意。弘治皇帝获得休班一天的福利,百官却没有那么幸运,仍然要到午门行朝见礼。
因为电视剧和学者断章取义的影响,后人对明朝的皇帝存在很大的成见,认为明朝的皇帝大多不愿意上朝,比如嘉靖皇帝二十五年不愿意早朝,万历皇帝二十年躲在深宫等等,明朝皇帝抗拒早朝绝非他们懒惰,而是难以忍受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繁重规矩。
不光是皇帝感到身心疲惫,有些大臣也深感厌恶,比如大鸿儒李贽实在看不惯明朝的繁文缛节,已经官至姚安知府,索性挂印辞官归隐。朱元璋立下的“三次朝会”的规矩,虽然强化对群臣的管理,但造成后代儿孙不堪繁重,所以明朝才会出现大量不愿上朝的皇帝。
但这时候的恶果并没有显现出来,朱棣也没有对此进行改革和优化,眼下,燕王朱棣要担忧的,是自己进奉天尽量的坐上皇位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