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回乡扫墓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朱门最新章节!
朱举人遭刺痛,脸变青紫,厉声:“姑爷,你莫小看侄子!晚辈何时说过谎话?姑爷,我跟你赌个咒,我去京城应试,要是用了油店一文,不是涪江淹死,就是雷打火烧。”
姑爷却再次激怒侄子:“若果水不淹死你,雷不打死你呢?”
“我跳大河!”
罗玉兰反倒一笑,以缓局面,说:“你跳啥子大河,姑爷和你开玩笑。”
哪知马姑爷不领情:“嘿嘿!就怕考也考不起,淹也淹不死,看你哪么活?”
朱举人气得说不出话,手直打抖。他不想再和姑爷赌咒,争个输赢,毕竟是晚辈。
马姑爷摇晃着脑壳,似有得意,说:“好嘛!自家人不借,我找外人借去。”
马姑爷一走,罗玉兰一屁股坐在板凳上,说:“糟了,这回把马姑爷得罪了,我看你好意思去马家。”
“不去!”
“你硬是读成仙了,不食人间烟火了。”罗玉兰说着,捂住脸,跑进睡屋。
末了,朱举人依然对黄伙计说:“姑爷是拿去抽大烟,打死你也莫给。”
黄伙计笑道:“喜得好,今天你在。没你在,我当侄儿,敢不给吗!”
朱举人叹口气,说:“他再不得来了。”
果不其然,此后,无论这里发生何等大事,马姑爷再没来过,朱举人也感吃惊。
第十章回乡扫墓
清明节,朱举人开学堂先例:告假两天,回乡扫墓。
去年,清廷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大力改良教育,颁发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明文规定,小学堂学制九年,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入学年龄为七岁。初等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五年毕业。高等除加设图画和中国文学外,其余全同,四年毕业。《船山书院》易名《涪州两等学堂》,“教谕”改称“监督”。
朱举人向监督告假时,难住了对方。
监督就是原《涪州书院》教谕许德良,四十好几,精瘦,长辫杂有白发,宽额头下方,戴副深度眼镜,老夫子一个,可算继宗恩师。他微皱眉头,说:“朱教习,你必然知道,我们是县署公立学堂,川省教育改良之首创,学规颇多,教制甚严。本月,《小学堂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和《各学堂奖励章程》《任用教员章程》等已发到。我们正拟贯彻,你这……,”
朱举人哪关心这些,急于奔乡扫墓,打断监督的话:“监督先生,你不晓得,公公一生为我呕心沥血,操劳至死,我亦未让老人家在天瞑目,至今,难以心安。望监督看在公公崇儒尊孔份上,网开一面,让我奔乡尽孝。”说着,几乎声泪俱下。
监督听着,眼睛潮润起来,可依然说:“朱先生,不是许某不让你尽孝,亦非为难你,恰是你为难许某了。停学扫墓,无此先例,何况,生员多是官宦子弟,耽误尔等学业,父母知道,他们依我?如今各种章程已下,堂规处罚较严,县署已设劝学所,专管全县教育,学规很多。倘知你违规停学,我遭责难事小,而你,轻则具书悔过,重则辞掉教习。你若为此受罚,实在太可惜了。况且,你教的是高等学班,无人代替。望朱教习三思。”
朱举人默然一阵,慷慨激昂起来,说:“倘若仅为扫墓,便以辞教重罚,监督先生,恕我直言,难以理解,实在小题大做。真要重罚不可,朱某在所不惜。”
如此硬性,如此忠孝,许监督深受感动,一声长叹:“哎!朱家列祖有你一片孝心,幸甚啊!我辈望尘莫及矣。只是,你我皆为举人,应该为人楷模。”
“监督之言有理。不过,世人不知公公待我之慈之重,非同寻常。监督若能特殊处理,朱某不胜感激。”
许监督慨叹之余,念及朱教习平日教学卖力,效果上等,而且,待人接物,笃守仁义礼智,堪为师表。再者,人家笃守孝道,尚属倡导之德。许监督思之再三,破例答应。不过,监督再三招呼,对外莫说回乡扫墓,以家父病重,搪塞他人口舌。朱举人所教课程,监督亲自代之。朱举人念句“阿弥陀佛”,躬腰退出。
清明前日,大姑和朱举人三口乘三抬滑杆,顺涪江浩荡东下。到得朱门槽门,夕阳刚过房顶,屋脊两头翘角和《禹王殿》顶硫璃宝塔影子,投射在院坝东南方,塔尖影子缓缓移动,益渐细长,酷似罗盘指针。
看着“龙兴朱门”四字,继宗笑道:“朱门何时能兴?泰山过望了啊。”
堂屋神龛前,快八十的婆婆戴顶青缎“夹夹帽”,穿蓝布长棉袍,正在闭目作揖,念念有词。院坝边,大黄狗追咬着:“汪、汪、汪”。
狗声间隙,一个头发全白的讨饭老太婆喊:“发财婆婆,给点吃的嘛!”
“走开!”大姑厌恶地吼。婆婆站起龛前,瞪大姑一眼,对玉兰道:“玉兰,拿三根红苕给叫花子。”玉兰转身欲走,婆婆再道,“再给她一筒米。中午干饭不是没吃完,舀碗给她。”
婆婆一向乐善好施,去年方圆几百里遭大旱,婆婆给佃户减了租,皆喊她“活菩萨”。
过一阵,罗玉兰一手端碗冒尖的白米干饭,一手拿筒白米,吼住黄狗,把白饭倒进老太婆破碗,把白米倒进老太婆破袋。
讨饭老太感激不已,说:“保佑太太后人考起状元,升官发财!”
继宗听罢,笑了:“我还没去考哩,罔谈后人。”
大姑突然一声尖叫:“哎呀,三弟回来了。妈,重庆的老三回来了。”
重庆开米行的三爸朱永仁确实回来了。他正下滑杆,捋捋油光放亮的长辫,理伸湘云纱马褂和绸衫长袍,扯齐双袖,弹弹尘灰,拂去风尘。
然而,朱家人对他并不很热情,漂亮妈妈反而躲进屋里,仅大姑和玉兰迎上去。
“三爸。”罗玉兰微笑着招呼。
三爸看她一阵,问:“是玉兰侄媳吧?你一手字一封信,写得那么好,三爸惭愧啊。”
“献丑了,三爸。”
“想到清明要回来,没有回信。米么,不要运重庆了,加上船费,赚不到钱。”
大姑接口道:“那就算俅了。不赚钱老子才不做哩。”
三爸五十刚过,长辫开始花白,依然梳得光亮,一丝不苟。没留胡须,却有长眉,双眉向外斜立,赫然一个倒八字。继宗不大情愿地迎上去。三爸一见,不由眉头皱紧,问:
“继宗,你是大清举人,啷个还是这身穿戴?重庆举人都戴顶子穿补服,威风得很。”
“何必呢。”继宗一笑。他有品级顶子,可在家乃晚辈,只有孝敬顺从,既没穿补服,也没戴衔金雀镂花银座的顶戴。
三爸喜欢夸耀重庆,吹嘘洋人。公公讲过,三爸小时,也能读书,“四书”没读完,为凑钱修大院,公公带他做生意,结果发现,他之长处,只有生意。
三爸问他:“还在教书?读经讲经?”
继宗点点头,反问:“教经书不好?”
“侄子,再教那些,不合潮流了。如今提倡学西洋。人家泰西重工艺,重职业,教农业,教工业,教商业,轻玄学,轻伦理,讲究学以实用,用在经济上,用在富强上。眼目下,重庆就办了好些实业学堂,比如,算学堂、农学堂、经济学堂,讲究实业救国了。”
继宗一笑:“我们学堂也开了这些科。”
“侄子,你不要笑。我晓得,你把‘子曰’读多了,读迂了。但是,三爸给你讲实话,跟不上潮流要吃亏。这么说嘛,你答不答应教实业课程,比如,教农业,教蚕桑。”
“我不会教呀。”除了“四书五经”,他确实不会。
“你若答应,可以先去重庆学,我给你找学堂。学会了,回来当你的老师。教农业,教蚕桑。不管对你还是对涪州黎民,百利而无一害。”
三爸在大地方一住,确实眼界宽了。他的筹划,不仅可行,对本地确有利。涪州号称“小成都”,米粮蚕丝油菜在川省屈指可数。不过,他朱举人哪能离开四书五经?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唯一看家本事啦。何况,而今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何谓体?根本也,首脑也。人之魂灵,体之精髓,为人之基、立国之道,不能变也。而用者,乃使用、利用、实用,为体所用、为体服务,乃末也,西学为中学利用,服务也。那么,何以崇西洋而弃中学?不要孔孟圣贤,岂不数典忘祖?本末倒置?所以,修身不能少,经史不能丢,四书五经还得讲,鼎固人心之道也。
朱举人转弯抹角推脱:“我这把年纪,还去学那些么。”
“有何不可?不要舍不得‘子曰’,放下面子嘛。”
婆婆大姑三爸到西厢房的黑漆太师椅上坐下。漂亮妈妈说去煮‘幺台’,进了灶房。
此时,婆婆一坐下,马上指责三爸:“永仁,哪个像你,婆娘在屋头累,你在外头讨小,你爸爸要是没走,不遭气死才怪。伤风败俗!”
大姑知道三爸不仅有了新家室,还给朱门添了个重庆崽儿,只好劝道:“妈,生米煮成熟饭,再说也晚了。而今,大地方不像我们乡头,三妻四妾多了。”
婆婆反驳:“照你说,你男人也该讨小啦?”
“他死人敢!”大姑吼道。因为大姑厉害,马姑爷才没敢纳妾,换个人也是三妻四妾了。
婆婆继续指责三爸:“走了这么多年,不回来不说,信都少得很,今天哪么想起了?你还晓得有我这个要死不活的妈?”婆婆用手绢揩揩眼睛。
大姑仍然劝:“妈,莫说了,三弟在外面做生意不容易。”
“他不容易?乡头容易吗?他婆娘一个人拖四个娃儿,要上坡做活路,还要管娃儿妹崽。娃儿读不得书,她不着急?她不苦?看看你大哥一家,哪个像你?只图各人安逸,不管婆娘儿女。”
大概三爸没想到老人家精力还这么好,脑壳这么清醒,只笑,不答。他之返乡,一则扫墓,二是看妈,担心最后一见。
太阳隐山,暮意渐浓。牛羊归圈,鸡鸭归笼。不一阵,爸爸三妈四爸四妈和几个弟弟,或扛锄头或背背篼或牵着牛,陆续从竹林小路进院坝。原来二爸也跟在后面。
正是小春保苗时节,油菜饱籽、小麦饱浆、碗葫豆饱颗粒。不过,今春此时,庄稼饱籽期即将结束,转而成熟,春旱不再怕,“倒春寒”不会来,只要不刮大风,不打“雪蛋子”,小春丰收在望。此作物期,施粪水用不上,顶多拔点草,扯点杂苗,或者简单薅苗松土。田里活路稍多,做秧田,耙田泥,洒粪水,倘若精耕细作,再赶牛下田,深翻一次水田。总之,农活不多。然而朱家上下,该上坡下地的,该割草喂牛的,不用朱永忠指派,各就各位。长工自然干犁牛担抬重活,到得农忙再雇三五短工,一年的农活完呱了。
大姑和继宗迎至院坝。爸爸笑着招呼大姑:“大姐,回来了。马老表没来?”
“我才不要他死人来。他各人父母的墓都不去扫,只晓得抽大烟。”
庚子从东厢房跑出:“公公,我回来了。”
爸爸眼睛发热,顺势抱起扑到跟前的庚子:“长胖了,长白了。”
全家多年没聚这么多这么齐,婆婆笑眯了。人多菜多,全靠妈妈一人,夜宵吃得稍晚。
大姑问:“永孝,槽门口两头狮子是你雕的?”
“献丑了。”永孝二爸双手一拱,说。他本在外地修庙塑佛,方才赶回扫墓。
“他塑的菩萨像活人,雕的石狮子见了就怕。就像你们爸爸,学啥子像啥子,快得很。”婆婆夸道,一脸自豪。
大姑转向爸爸,说:“永忠,你莫上坡了,管好家就够了。那么多田土,再雇两个长工嘛。要不然,把田土佃完,坐着收租谷!”
三爸也劝:“对头,大哥,你们粮食吃得完?怕是几个仓都装满了。现今重庆的谷米贱得很。小河下去的米船,囤在磁器口,排好长,莫人要,求我们收,我们砍了好多价才收了!再好的米,风车一吹,也要吹出,碎米遍地,给脚踩。”
听说三爸这些年,大斗买进,小斗卖出,冒斗买进,平斗卖出,赚了不少银两,可全给小婆子拿走了,他像根吸水管,这头吸进,那头别人接走。
“叭!”婆婆突然猛拍椅圈,“老三,你还好意思说!你大哥还在种田,你婆娘儿子还在种田,你就那么整庄稼人,还有良心没有?”
“妈,”三爸辩解。
婆婆继说:“我们读书人家,讲究行善积德,你哪么学不到?整农人你就学到了。乡头把谷米撒了,都要遭骂,你还把米给脚踩,不怕遭雷打?”
爸爸幺爸看着老太太,两眼潮热。稻谷粮食,全是农人汗水浇出来的呀。
三爸赶忙辩解:“妈,我是劝大哥莫种那么多田,粮食贱得很,费力不找钱。”
“再费力还要吃饭!不种谷子,你当神仙?”婆婆气消了些,放慢话语,“我也喊他佃些田土出去,他们非要各人种,就像你们老子。”
三爸说:“继宗说要把明理带去县城,我要把大儿带去重庆,一下走两个,人少了,大哥,莫做那么多田土了,再佃些出去。”
婆婆却说:“把你婆娘也带走!莫留在屋头。”
“老三,把三弟媳带去,给重庆人看看,我们朱家选的媳妇弱不弱?”大姑也劝。
“她啥也做不来,带她去做啥嘛。”三爸苦笑。
婆婆激动起来:“走!你们都给我走!我老太婆走不动了,守老窝子,守老祖坟!哪天眼睛一闭,去找你们爸爸。”
三爸不再说话,转身打开藤条箱,里面全是买回的洋火洋碱洋油洋烟洋灯等,还说洋布放在大布包里,婆婆爸妈等都有份。
婆婆不在意,淡然道:“我还穿得几天?给玉兰做衣服。”
“有她一份。”三爸说。(未完待续)
朱举人遭刺痛,脸变青紫,厉声:“姑爷,你莫小看侄子!晚辈何时说过谎话?姑爷,我跟你赌个咒,我去京城应试,要是用了油店一文,不是涪江淹死,就是雷打火烧。”
姑爷却再次激怒侄子:“若果水不淹死你,雷不打死你呢?”
“我跳大河!”
罗玉兰反倒一笑,以缓局面,说:“你跳啥子大河,姑爷和你开玩笑。”
哪知马姑爷不领情:“嘿嘿!就怕考也考不起,淹也淹不死,看你哪么活?”
朱举人气得说不出话,手直打抖。他不想再和姑爷赌咒,争个输赢,毕竟是晚辈。
马姑爷摇晃着脑壳,似有得意,说:“好嘛!自家人不借,我找外人借去。”
马姑爷一走,罗玉兰一屁股坐在板凳上,说:“糟了,这回把马姑爷得罪了,我看你好意思去马家。”
“不去!”
“你硬是读成仙了,不食人间烟火了。”罗玉兰说着,捂住脸,跑进睡屋。
末了,朱举人依然对黄伙计说:“姑爷是拿去抽大烟,打死你也莫给。”
黄伙计笑道:“喜得好,今天你在。没你在,我当侄儿,敢不给吗!”
朱举人叹口气,说:“他再不得来了。”
果不其然,此后,无论这里发生何等大事,马姑爷再没来过,朱举人也感吃惊。
第十章回乡扫墓
清明节,朱举人开学堂先例:告假两天,回乡扫墓。
去年,清廷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大力改良教育,颁发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明文规定,小学堂学制九年,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入学年龄为七岁。初等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五年毕业。高等除加设图画和中国文学外,其余全同,四年毕业。《船山书院》易名《涪州两等学堂》,“教谕”改称“监督”。
朱举人向监督告假时,难住了对方。
监督就是原《涪州书院》教谕许德良,四十好几,精瘦,长辫杂有白发,宽额头下方,戴副深度眼镜,老夫子一个,可算继宗恩师。他微皱眉头,说:“朱教习,你必然知道,我们是县署公立学堂,川省教育改良之首创,学规颇多,教制甚严。本月,《小学堂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和《各学堂奖励章程》《任用教员章程》等已发到。我们正拟贯彻,你这……,”
朱举人哪关心这些,急于奔乡扫墓,打断监督的话:“监督先生,你不晓得,公公一生为我呕心沥血,操劳至死,我亦未让老人家在天瞑目,至今,难以心安。望监督看在公公崇儒尊孔份上,网开一面,让我奔乡尽孝。”说着,几乎声泪俱下。
监督听着,眼睛潮润起来,可依然说:“朱先生,不是许某不让你尽孝,亦非为难你,恰是你为难许某了。停学扫墓,无此先例,何况,生员多是官宦子弟,耽误尔等学业,父母知道,他们依我?如今各种章程已下,堂规处罚较严,县署已设劝学所,专管全县教育,学规很多。倘知你违规停学,我遭责难事小,而你,轻则具书悔过,重则辞掉教习。你若为此受罚,实在太可惜了。况且,你教的是高等学班,无人代替。望朱教习三思。”
朱举人默然一阵,慷慨激昂起来,说:“倘若仅为扫墓,便以辞教重罚,监督先生,恕我直言,难以理解,实在小题大做。真要重罚不可,朱某在所不惜。”
如此硬性,如此忠孝,许监督深受感动,一声长叹:“哎!朱家列祖有你一片孝心,幸甚啊!我辈望尘莫及矣。只是,你我皆为举人,应该为人楷模。”
“监督之言有理。不过,世人不知公公待我之慈之重,非同寻常。监督若能特殊处理,朱某不胜感激。”
许监督慨叹之余,念及朱教习平日教学卖力,效果上等,而且,待人接物,笃守仁义礼智,堪为师表。再者,人家笃守孝道,尚属倡导之德。许监督思之再三,破例答应。不过,监督再三招呼,对外莫说回乡扫墓,以家父病重,搪塞他人口舌。朱举人所教课程,监督亲自代之。朱举人念句“阿弥陀佛”,躬腰退出。
清明前日,大姑和朱举人三口乘三抬滑杆,顺涪江浩荡东下。到得朱门槽门,夕阳刚过房顶,屋脊两头翘角和《禹王殿》顶硫璃宝塔影子,投射在院坝东南方,塔尖影子缓缓移动,益渐细长,酷似罗盘指针。
看着“龙兴朱门”四字,继宗笑道:“朱门何时能兴?泰山过望了啊。”
堂屋神龛前,快八十的婆婆戴顶青缎“夹夹帽”,穿蓝布长棉袍,正在闭目作揖,念念有词。院坝边,大黄狗追咬着:“汪、汪、汪”。
狗声间隙,一个头发全白的讨饭老太婆喊:“发财婆婆,给点吃的嘛!”
“走开!”大姑厌恶地吼。婆婆站起龛前,瞪大姑一眼,对玉兰道:“玉兰,拿三根红苕给叫花子。”玉兰转身欲走,婆婆再道,“再给她一筒米。中午干饭不是没吃完,舀碗给她。”
婆婆一向乐善好施,去年方圆几百里遭大旱,婆婆给佃户减了租,皆喊她“活菩萨”。
过一阵,罗玉兰一手端碗冒尖的白米干饭,一手拿筒白米,吼住黄狗,把白饭倒进老太婆破碗,把白米倒进老太婆破袋。
讨饭老太感激不已,说:“保佑太太后人考起状元,升官发财!”
继宗听罢,笑了:“我还没去考哩,罔谈后人。”
大姑突然一声尖叫:“哎呀,三弟回来了。妈,重庆的老三回来了。”
重庆开米行的三爸朱永仁确实回来了。他正下滑杆,捋捋油光放亮的长辫,理伸湘云纱马褂和绸衫长袍,扯齐双袖,弹弹尘灰,拂去风尘。
然而,朱家人对他并不很热情,漂亮妈妈反而躲进屋里,仅大姑和玉兰迎上去。
“三爸。”罗玉兰微笑着招呼。
三爸看她一阵,问:“是玉兰侄媳吧?你一手字一封信,写得那么好,三爸惭愧啊。”
“献丑了,三爸。”
“想到清明要回来,没有回信。米么,不要运重庆了,加上船费,赚不到钱。”
大姑接口道:“那就算俅了。不赚钱老子才不做哩。”
三爸五十刚过,长辫开始花白,依然梳得光亮,一丝不苟。没留胡须,却有长眉,双眉向外斜立,赫然一个倒八字。继宗不大情愿地迎上去。三爸一见,不由眉头皱紧,问:
“继宗,你是大清举人,啷个还是这身穿戴?重庆举人都戴顶子穿补服,威风得很。”
“何必呢。”继宗一笑。他有品级顶子,可在家乃晚辈,只有孝敬顺从,既没穿补服,也没戴衔金雀镂花银座的顶戴。
三爸喜欢夸耀重庆,吹嘘洋人。公公讲过,三爸小时,也能读书,“四书”没读完,为凑钱修大院,公公带他做生意,结果发现,他之长处,只有生意。
三爸问他:“还在教书?读经讲经?”
继宗点点头,反问:“教经书不好?”
“侄子,再教那些,不合潮流了。如今提倡学西洋。人家泰西重工艺,重职业,教农业,教工业,教商业,轻玄学,轻伦理,讲究学以实用,用在经济上,用在富强上。眼目下,重庆就办了好些实业学堂,比如,算学堂、农学堂、经济学堂,讲究实业救国了。”
继宗一笑:“我们学堂也开了这些科。”
“侄子,你不要笑。我晓得,你把‘子曰’读多了,读迂了。但是,三爸给你讲实话,跟不上潮流要吃亏。这么说嘛,你答不答应教实业课程,比如,教农业,教蚕桑。”
“我不会教呀。”除了“四书五经”,他确实不会。
“你若答应,可以先去重庆学,我给你找学堂。学会了,回来当你的老师。教农业,教蚕桑。不管对你还是对涪州黎民,百利而无一害。”
三爸在大地方一住,确实眼界宽了。他的筹划,不仅可行,对本地确有利。涪州号称“小成都”,米粮蚕丝油菜在川省屈指可数。不过,他朱举人哪能离开四书五经?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唯一看家本事啦。何况,而今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何谓体?根本也,首脑也。人之魂灵,体之精髓,为人之基、立国之道,不能变也。而用者,乃使用、利用、实用,为体所用、为体服务,乃末也,西学为中学利用,服务也。那么,何以崇西洋而弃中学?不要孔孟圣贤,岂不数典忘祖?本末倒置?所以,修身不能少,经史不能丢,四书五经还得讲,鼎固人心之道也。
朱举人转弯抹角推脱:“我这把年纪,还去学那些么。”
“有何不可?不要舍不得‘子曰’,放下面子嘛。”
婆婆大姑三爸到西厢房的黑漆太师椅上坐下。漂亮妈妈说去煮‘幺台’,进了灶房。
此时,婆婆一坐下,马上指责三爸:“永仁,哪个像你,婆娘在屋头累,你在外头讨小,你爸爸要是没走,不遭气死才怪。伤风败俗!”
大姑知道三爸不仅有了新家室,还给朱门添了个重庆崽儿,只好劝道:“妈,生米煮成熟饭,再说也晚了。而今,大地方不像我们乡头,三妻四妾多了。”
婆婆反驳:“照你说,你男人也该讨小啦?”
“他死人敢!”大姑吼道。因为大姑厉害,马姑爷才没敢纳妾,换个人也是三妻四妾了。
婆婆继续指责三爸:“走了这么多年,不回来不说,信都少得很,今天哪么想起了?你还晓得有我这个要死不活的妈?”婆婆用手绢揩揩眼睛。
大姑仍然劝:“妈,莫说了,三弟在外面做生意不容易。”
“他不容易?乡头容易吗?他婆娘一个人拖四个娃儿,要上坡做活路,还要管娃儿妹崽。娃儿读不得书,她不着急?她不苦?看看你大哥一家,哪个像你?只图各人安逸,不管婆娘儿女。”
大概三爸没想到老人家精力还这么好,脑壳这么清醒,只笑,不答。他之返乡,一则扫墓,二是看妈,担心最后一见。
太阳隐山,暮意渐浓。牛羊归圈,鸡鸭归笼。不一阵,爸爸三妈四爸四妈和几个弟弟,或扛锄头或背背篼或牵着牛,陆续从竹林小路进院坝。原来二爸也跟在后面。
正是小春保苗时节,油菜饱籽、小麦饱浆、碗葫豆饱颗粒。不过,今春此时,庄稼饱籽期即将结束,转而成熟,春旱不再怕,“倒春寒”不会来,只要不刮大风,不打“雪蛋子”,小春丰收在望。此作物期,施粪水用不上,顶多拔点草,扯点杂苗,或者简单薅苗松土。田里活路稍多,做秧田,耙田泥,洒粪水,倘若精耕细作,再赶牛下田,深翻一次水田。总之,农活不多。然而朱家上下,该上坡下地的,该割草喂牛的,不用朱永忠指派,各就各位。长工自然干犁牛担抬重活,到得农忙再雇三五短工,一年的农活完呱了。
大姑和继宗迎至院坝。爸爸笑着招呼大姑:“大姐,回来了。马老表没来?”
“我才不要他死人来。他各人父母的墓都不去扫,只晓得抽大烟。”
庚子从东厢房跑出:“公公,我回来了。”
爸爸眼睛发热,顺势抱起扑到跟前的庚子:“长胖了,长白了。”
全家多年没聚这么多这么齐,婆婆笑眯了。人多菜多,全靠妈妈一人,夜宵吃得稍晚。
大姑问:“永孝,槽门口两头狮子是你雕的?”
“献丑了。”永孝二爸双手一拱,说。他本在外地修庙塑佛,方才赶回扫墓。
“他塑的菩萨像活人,雕的石狮子见了就怕。就像你们爸爸,学啥子像啥子,快得很。”婆婆夸道,一脸自豪。
大姑转向爸爸,说:“永忠,你莫上坡了,管好家就够了。那么多田土,再雇两个长工嘛。要不然,把田土佃完,坐着收租谷!”
三爸也劝:“对头,大哥,你们粮食吃得完?怕是几个仓都装满了。现今重庆的谷米贱得很。小河下去的米船,囤在磁器口,排好长,莫人要,求我们收,我们砍了好多价才收了!再好的米,风车一吹,也要吹出,碎米遍地,给脚踩。”
听说三爸这些年,大斗买进,小斗卖出,冒斗买进,平斗卖出,赚了不少银两,可全给小婆子拿走了,他像根吸水管,这头吸进,那头别人接走。
“叭!”婆婆突然猛拍椅圈,“老三,你还好意思说!你大哥还在种田,你婆娘儿子还在种田,你就那么整庄稼人,还有良心没有?”
“妈,”三爸辩解。
婆婆继说:“我们读书人家,讲究行善积德,你哪么学不到?整农人你就学到了。乡头把谷米撒了,都要遭骂,你还把米给脚踩,不怕遭雷打?”
爸爸幺爸看着老太太,两眼潮热。稻谷粮食,全是农人汗水浇出来的呀。
三爸赶忙辩解:“妈,我是劝大哥莫种那么多田,粮食贱得很,费力不找钱。”
“再费力还要吃饭!不种谷子,你当神仙?”婆婆气消了些,放慢话语,“我也喊他佃些田土出去,他们非要各人种,就像你们老子。”
三爸说:“继宗说要把明理带去县城,我要把大儿带去重庆,一下走两个,人少了,大哥,莫做那么多田土了,再佃些出去。”
婆婆却说:“把你婆娘也带走!莫留在屋头。”
“老三,把三弟媳带去,给重庆人看看,我们朱家选的媳妇弱不弱?”大姑也劝。
“她啥也做不来,带她去做啥嘛。”三爸苦笑。
婆婆激动起来:“走!你们都给我走!我老太婆走不动了,守老窝子,守老祖坟!哪天眼睛一闭,去找你们爸爸。”
三爸不再说话,转身打开藤条箱,里面全是买回的洋火洋碱洋油洋烟洋灯等,还说洋布放在大布包里,婆婆爸妈等都有份。
婆婆不在意,淡然道:“我还穿得几天?给玉兰做衣服。”
“有她一份。”三爸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