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宇文泰:攻占弘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最新章节!
537年,八月,关中。
即使取得了小关之战的胜利,但对宇文泰而言这仅是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喘息时间,后面还有太多麻烦在等着他去处理。
东魏那边虽然损失了窦泰,但并未伤及元气,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而西魏国内的灾荒更是要命,去年基本上颗粒无收,今年依旧看不到收获的希望。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就更不要提缴纳军粮和支援国家建设了。如果任由局势发展下去,恐怕都不用高欢来打,西魏这边自己就先崩溃了。
好在还有周惠达和苏绰等人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术协助宇文泰稳定国内局势。苏绰脑子比较活络,他知道西魏的百姓已经快到了绝望的边缘,如果不做点儿什么肯定会出乱子,但眼下又实在没什么有效的安抚办法,没奈何只好请鬼神出来帮忙吧。
于是在上半年的某一天,突然有人报告说在长安西边的扶风郡槐里县发现了一枚宝玉,特来进献给朝廷。宇文泰立刻派专家去看看到底啥情况。
鉴定结果极其出人意料。专家说这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一枚神玺。神玺出现乃天降祥瑞,表明上天庇佑我大魏政权。
玺就是皇帝的御用印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那枚传国玉玺。由于这枚传国玺的地位太高,基本不会用来盖章使用,从秦至晋,皇帝日常办公用的主要是皇帝三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和天子三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统称六玺。
其它玺基本上随便做,只有传国玺代表了正统皇权,意义重大。西晋之前,传国玺只有公认的秦始皇传下来的那块,但到西晋亡国之后,传国玺流落在五胡政权之中,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东晋皇帝也一度因为手中没有传国玺,被讥笑为“白板天子”。虽然后来东晋从冉闵手中得到一枚玉玺,但玺上的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跟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一样,很有可能已经不是最初的那枚了。尽管如此,这枚玉玺依旧被南朝视为传国玺,历经东晋、刘宋、萧齐、萧梁四代,目前在梁武帝萧衍手中。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拓跋焘曾经在邺城的佛像中发现两枚玉玺,其中一枚很像传国玺,有人认为可能是前秦皇帝苻坚在失败前藏起来的。北朝的传国玺和办公六玺在东西魏分裂的时候,由元修带到了长安。
至于这个神玺,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没有任何传承和故事,完全靠专家凭空解释。
但宇文泰是聪明人,当然清楚这个伎俩背后的意义。他当即以朝廷的名义向全国宣布了这个好消息。神玺在长安附近出现,意味着上天已经表明立场,未来是属于我们这边的,不仅搞定东魏伪朝廷不在话下,将来统一全国都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眼下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大家坚持一下肯定能挺过去。
西魏开始举国庆祝,大赦天下。庆祝是为了宣传西魏朝廷的正统性,稳定老百姓的民心;大赦则是把监狱里的犯人都放出来自己想办法找吃的,因为实在没多余的粮食养活这些人了。
从此之后,中国皇帝除了传国玺和办公六玺之外又多了个神玺,后来被统称为八玺。很多时候神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传国玺,所谓神玺用来镇国,而传国玺则用来封禅礼神。
靠着神玺的精神加成,宇文泰总算在百年不遇的饥荒情况下维持住了西魏国内的局势,没出什么大的乱子。
七月份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好消息,滞留在南梁两年多的独孤如愿也带着部下回到长安。
独孤如愿去年没有跟贺拔胜一起走,表面上的托辞是怕梁武帝萧衍不同意,实际上是有些担心因为丢了荆州被朝廷治罪。现在贺拔胜已经回国将近一年了,铺垫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这才送信让独孤如愿回国。
独孤如愿回来的过程比贺拔胜要顺利不少,他跟萧衍打报告的时候只说要返回北朝,没说具体去哪里。因为他的父母都在东魏这边,萧衍误以为他要去投奔高欢,正好当时东魏跟南梁关系很好,所以萧衍很爽快就同意了。结果出发的时候,萧衍觉得不对劲,建康到邺城也没多远,怎么这帮人准备了这么多干粮行李?他赶紧问独孤如愿具体要去哪里,独孤如愿回答道:“忠臣不事二主,忠孝难以两全。我已以身许国,岂敢因儿女私情忘了君臣大义?我这次是要回关中向朝廷复命请罪。”
西魏虽然刚刚击退了东魏的进攻,但现在还是处于饥荒窘迫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独孤如愿坚持回国效命,让萧衍也颇为感动,而且他已经同意放人了,也不好再反悔,于是顺水推舟夸奖了一番,又送了很多赠别的礼物。
当时侯景正在虎牢关附近练兵,荆州一带守备没原来那么严密,独孤如愿带着杨忠和宇文虬等人很顺利地进入武关,经上洛过蓝田关到达长安。
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的,独孤如愿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向朝廷检讨,说自己没能守住荆州,亏损国威,请求朝廷治罪。皇帝元宝炬也先公后私,按照正式流程让大臣们评判一下对独孤如愿的功过赏罚。
大臣们当然知道皇帝和宇文泰的立场,装模作样议论了一番之后,给出了结论:“独孤如愿奉命远袭荆州,干掉了东魏的荆州刺史辛纂,实在是大功一件。虽然最终没能守住,但那是因为敌众我寡,后援又不及时,于情于理都可以原谅。我们一致认为独孤如愿功过可以相抵,赏罚都可以省了,让他官复原职即可。”
有这个结论就好办了。元宝炬当即正式下诏:“独孤如愿荆襄之战功劳极大,后来在敌强我弱,归路又被切断的情况下投奔南梁,表明他权宜变通能力也很强。更可贵的是,他身在南梁,不忘故国,这次排除万难回朝复命,忠义之心天人共鉴。为了表彰这种爱国精神,我决定把他升为骠骑大将军,另加侍中和开府,原来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都保持不变。”
看到儿时的好朋友对自己依旧不离不弃,宇文泰也非常高兴。
这段时间被国内的饥荒整得焦头烂额,而东魏那边又在厉兵秣马随时可能发动下一次进攻,西魏的处境可谓相当被动。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独孤如愿能够率众回归对西魏军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但再强大的精神支撑也不能当饭吃。无情的饥荒还在持续蔓延,关西大地上的草根树皮都已经被吃得精光,西魏国内军民百姓每天都饿得眼睛发蓝。
等到八月份的时候,眼看着国内最后一点儿余粮即将耗尽,再捱下去恐怕连仅有的一万多常备军都养不起了。宇文泰愁得天天睡不着觉,没办法又去找宇文深咨询对策。
宇文深的建议也很直接。现在核心问题不就是缺粮么,咱们出去抢点儿回来不就解决了?
宇文泰眼前一亮,能抢到也行啊,可是哪里有余粮可抢呢?
宇文深的建议一向都有具体的执行方案。他对宇文泰说,咱们都不用跑太远,潼关东面一百多里外就有个巨大的粮仓,里面的屯粮敞开吃都吃不完。咱们先把那里给打下来,然后直接把粮食搬回来就可以了。
宇文深说的这个粮仓就是陕州的弘农郡。
从西汉开始,弘农就是重要的漕粮存储地,相当于国家的中央粮仓,来自各地的田赋粮食都存在这里,用于保障皇室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段时间潼关以东虽然也受到一些灾荒的影响,但弘农郡里的屯粮还是非常多,足够西魏缓解目前的危局。
想法固然美好,问题是这个计划太大胆了。宇文泰虽然冒险击退了高欢的第一次进攻,但东西魏之间的实力对比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西魏现在只有一万多常备军,每天饭都吃不饱,能自保已经超出预期了,主动出击岂不是老鼠逗猫惹祸上身么?
但宇文泰乃当世枭雄,险中求胜正是他所擅长的事情。他简单权衡了一下,接受了这个建议。
反正现在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与其困守长安等死,不如趁着部队还有战斗力的时候放手一搏,没准会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宇文泰的决定也有战略上的考虑。弘农地处潼关和洛阳之间,既是扼守崤函道的重要节点,也是风陵渡和陕津渡等几个重要黄河渡口的要冲之地。之前就是因为弘农在高欢手里,东魏大军可以在黄河南北两岸来去自如,声东击西指南打北,自己的防守压力非常大。而一旦搞定了弘农,高欢就玩不出这么多花样来了。
八月十四日,宇文泰点齐手下十二名主要将领,带着能动用的所有人马,离开长安,开始了对东魏的第一次正式讨伐。
这十二名将领分别是: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每一个都是东西魏争霸过程中响当当的人物。
贺拔胜也在军中,但他地位太高,不算在将领里面。此外,宇文护依旧跟着叔叔一起出征。
到达潼关的时候,宇文泰把所有将士们都聚集起来,召开了一次隆重的战前誓师大会。
潼关之内,万众肃然,只有宇文泰雄浑高亢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前面就是敌国的领地,危机四伏,凶险莫测,一旦进去就有可能无法全身而退。但有些事情是明知有危险也要去做的,大家都很清楚当前的处境,这次出征是绝境之中的求生之举,前进尚有生机,身后已无退路,不成功,便成仁。
宇文泰依照武王伐纣的典故,当众宣读了一段简短有力的誓词:
“与尔有众,奉天威,诛暴乱。惟尔士,整尔甲兵,戒尔戎事,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尔众士其勉之。”
这种类似周诰的行文方式是苏绰倡导的,目的在于借用上古文风来提高宇文泰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要的就是那种“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觉得好厉害”的感觉。
盟誓已毕,再无犹豫。宇文泰任命于谨为先锋,离开潼关径直杀奔弘农。
小关之战失利以后,东魏的防线有所收缩,于谨的先头部队很轻松地就过了黄巷坂和阌乡县,抵达弘农的前沿阵地盘豆城。
盘豆城位于皇天塬上,负责守卫这里的是东魏将领高叔礼,戍卒大概有一千多人。
高叔礼仰仗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坚守不出,打算跟西魏部队顽抗到底。
多年之后,于谨终于又有了发挥战斗力的舞台,小小的盘豆城岂能对他构成阻碍?他带领部队一个急攻,高叔礼就被打崩溃了,窘迫之下只好主动投降,一千多戍卒全部被俘。
西魏大军越过盘豆城,沿着黄河南岸长驱直入,于八月二十五日杀到弘农郡的治所陕城之下。
陕城位于陕县,而陕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县内有一个比潼关所在的麟趾塬更有名的塬,叫做陕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据传周武王在立国之后的第三年病逝,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他的叔叔周公和召公辅政。当时周朝天下很不太平,所以周公和召公做了个简单的分工,陕塬东边的地盘由周公管理,陕塬西边的地盘由召公管理。分陕而治后,周公专心领兵平叛,开疆辟地;召公则专心处理朝政,发展生产。后来的陕西,即是因位于陕塬以西而得名。
目前在陕城镇守的是东魏的陕州刺史李裔和大将高干。
李裔就是当年偷开定州城门投降杜洛州,导致刺史杨津被俘的那个长史。但他这段黑历史不仅没有被追究,后来还升官了,不久前刚刚接替刘贵担任陕州刺史。
用这种人镇守如此重要的地方,明显是高欢用人不当了。
西魏大军到达陕城的时候,正好赶上天降大雨,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有人建议等雨停了再打。
宇文泰断然拒绝。咱们打得就是时间差,再磨蹭磨蹭等高欢的援兵到了就麻烦了。他严令各个部队不得耽搁,即刻冒雨攻城。
宇文泰手下这帮猛人的战斗力极强,李裔和高干拼尽全力也就守了一天多的时间。八月二十七日,陕城被攻破,李裔还没来得及投降,就被斩杀于乱军之中。高干见事不好,打算从北面的陕津渡口过黄河逃跑,结果被贺拔胜领人追上抓了活的。
高欢的确没预料到宇文泰居然敢主动出击,就在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宇文泰已经用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弘农。
不出宇文深所料,弘农的仓库打开之后,里面粮食堆积如山,场面极其震撼。西魏将士们已经太久没吃过饱饭了,此刻感觉进入天堂一样,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是真的。
宇文泰也没想到这次战果居然如此之大。他决定亲自带领大军在弘农郡驻扎,掩护运粮部队争分夺秒把粮食运往关中。
537年,八月,关中。
即使取得了小关之战的胜利,但对宇文泰而言这仅是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喘息时间,后面还有太多麻烦在等着他去处理。
东魏那边虽然损失了窦泰,但并未伤及元气,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而西魏国内的灾荒更是要命,去年基本上颗粒无收,今年依旧看不到收获的希望。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就更不要提缴纳军粮和支援国家建设了。如果任由局势发展下去,恐怕都不用高欢来打,西魏这边自己就先崩溃了。
好在还有周惠达和苏绰等人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术协助宇文泰稳定国内局势。苏绰脑子比较活络,他知道西魏的百姓已经快到了绝望的边缘,如果不做点儿什么肯定会出乱子,但眼下又实在没什么有效的安抚办法,没奈何只好请鬼神出来帮忙吧。
于是在上半年的某一天,突然有人报告说在长安西边的扶风郡槐里县发现了一枚宝玉,特来进献给朝廷。宇文泰立刻派专家去看看到底啥情况。
鉴定结果极其出人意料。专家说这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一枚神玺。神玺出现乃天降祥瑞,表明上天庇佑我大魏政权。
玺就是皇帝的御用印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那枚传国玉玺。由于这枚传国玺的地位太高,基本不会用来盖章使用,从秦至晋,皇帝日常办公用的主要是皇帝三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和天子三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统称六玺。
其它玺基本上随便做,只有传国玺代表了正统皇权,意义重大。西晋之前,传国玺只有公认的秦始皇传下来的那块,但到西晋亡国之后,传国玺流落在五胡政权之中,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东晋皇帝也一度因为手中没有传国玺,被讥笑为“白板天子”。虽然后来东晋从冉闵手中得到一枚玉玺,但玺上的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跟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一样,很有可能已经不是最初的那枚了。尽管如此,这枚玉玺依旧被南朝视为传国玺,历经东晋、刘宋、萧齐、萧梁四代,目前在梁武帝萧衍手中。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拓跋焘曾经在邺城的佛像中发现两枚玉玺,其中一枚很像传国玺,有人认为可能是前秦皇帝苻坚在失败前藏起来的。北朝的传国玺和办公六玺在东西魏分裂的时候,由元修带到了长安。
至于这个神玺,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没有任何传承和故事,完全靠专家凭空解释。
但宇文泰是聪明人,当然清楚这个伎俩背后的意义。他当即以朝廷的名义向全国宣布了这个好消息。神玺在长安附近出现,意味着上天已经表明立场,未来是属于我们这边的,不仅搞定东魏伪朝廷不在话下,将来统一全国都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眼下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大家坚持一下肯定能挺过去。
西魏开始举国庆祝,大赦天下。庆祝是为了宣传西魏朝廷的正统性,稳定老百姓的民心;大赦则是把监狱里的犯人都放出来自己想办法找吃的,因为实在没多余的粮食养活这些人了。
从此之后,中国皇帝除了传国玺和办公六玺之外又多了个神玺,后来被统称为八玺。很多时候神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传国玺,所谓神玺用来镇国,而传国玺则用来封禅礼神。
靠着神玺的精神加成,宇文泰总算在百年不遇的饥荒情况下维持住了西魏国内的局势,没出什么大的乱子。
七月份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好消息,滞留在南梁两年多的独孤如愿也带着部下回到长安。
独孤如愿去年没有跟贺拔胜一起走,表面上的托辞是怕梁武帝萧衍不同意,实际上是有些担心因为丢了荆州被朝廷治罪。现在贺拔胜已经回国将近一年了,铺垫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这才送信让独孤如愿回国。
独孤如愿回来的过程比贺拔胜要顺利不少,他跟萧衍打报告的时候只说要返回北朝,没说具体去哪里。因为他的父母都在东魏这边,萧衍误以为他要去投奔高欢,正好当时东魏跟南梁关系很好,所以萧衍很爽快就同意了。结果出发的时候,萧衍觉得不对劲,建康到邺城也没多远,怎么这帮人准备了这么多干粮行李?他赶紧问独孤如愿具体要去哪里,独孤如愿回答道:“忠臣不事二主,忠孝难以两全。我已以身许国,岂敢因儿女私情忘了君臣大义?我这次是要回关中向朝廷复命请罪。”
西魏虽然刚刚击退了东魏的进攻,但现在还是处于饥荒窘迫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独孤如愿坚持回国效命,让萧衍也颇为感动,而且他已经同意放人了,也不好再反悔,于是顺水推舟夸奖了一番,又送了很多赠别的礼物。
当时侯景正在虎牢关附近练兵,荆州一带守备没原来那么严密,独孤如愿带着杨忠和宇文虬等人很顺利地进入武关,经上洛过蓝田关到达长安。
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的,独孤如愿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向朝廷检讨,说自己没能守住荆州,亏损国威,请求朝廷治罪。皇帝元宝炬也先公后私,按照正式流程让大臣们评判一下对独孤如愿的功过赏罚。
大臣们当然知道皇帝和宇文泰的立场,装模作样议论了一番之后,给出了结论:“独孤如愿奉命远袭荆州,干掉了东魏的荆州刺史辛纂,实在是大功一件。虽然最终没能守住,但那是因为敌众我寡,后援又不及时,于情于理都可以原谅。我们一致认为独孤如愿功过可以相抵,赏罚都可以省了,让他官复原职即可。”
有这个结论就好办了。元宝炬当即正式下诏:“独孤如愿荆襄之战功劳极大,后来在敌强我弱,归路又被切断的情况下投奔南梁,表明他权宜变通能力也很强。更可贵的是,他身在南梁,不忘故国,这次排除万难回朝复命,忠义之心天人共鉴。为了表彰这种爱国精神,我决定把他升为骠骑大将军,另加侍中和开府,原来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都保持不变。”
看到儿时的好朋友对自己依旧不离不弃,宇文泰也非常高兴。
这段时间被国内的饥荒整得焦头烂额,而东魏那边又在厉兵秣马随时可能发动下一次进攻,西魏的处境可谓相当被动。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独孤如愿能够率众回归对西魏军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但再强大的精神支撑也不能当饭吃。无情的饥荒还在持续蔓延,关西大地上的草根树皮都已经被吃得精光,西魏国内军民百姓每天都饿得眼睛发蓝。
等到八月份的时候,眼看着国内最后一点儿余粮即将耗尽,再捱下去恐怕连仅有的一万多常备军都养不起了。宇文泰愁得天天睡不着觉,没办法又去找宇文深咨询对策。
宇文深的建议也很直接。现在核心问题不就是缺粮么,咱们出去抢点儿回来不就解决了?
宇文泰眼前一亮,能抢到也行啊,可是哪里有余粮可抢呢?
宇文深的建议一向都有具体的执行方案。他对宇文泰说,咱们都不用跑太远,潼关东面一百多里外就有个巨大的粮仓,里面的屯粮敞开吃都吃不完。咱们先把那里给打下来,然后直接把粮食搬回来就可以了。
宇文深说的这个粮仓就是陕州的弘农郡。
从西汉开始,弘农就是重要的漕粮存储地,相当于国家的中央粮仓,来自各地的田赋粮食都存在这里,用于保障皇室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段时间潼关以东虽然也受到一些灾荒的影响,但弘农郡里的屯粮还是非常多,足够西魏缓解目前的危局。
想法固然美好,问题是这个计划太大胆了。宇文泰虽然冒险击退了高欢的第一次进攻,但东西魏之间的实力对比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西魏现在只有一万多常备军,每天饭都吃不饱,能自保已经超出预期了,主动出击岂不是老鼠逗猫惹祸上身么?
但宇文泰乃当世枭雄,险中求胜正是他所擅长的事情。他简单权衡了一下,接受了这个建议。
反正现在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与其困守长安等死,不如趁着部队还有战斗力的时候放手一搏,没准会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宇文泰的决定也有战略上的考虑。弘农地处潼关和洛阳之间,既是扼守崤函道的重要节点,也是风陵渡和陕津渡等几个重要黄河渡口的要冲之地。之前就是因为弘农在高欢手里,东魏大军可以在黄河南北两岸来去自如,声东击西指南打北,自己的防守压力非常大。而一旦搞定了弘农,高欢就玩不出这么多花样来了。
八月十四日,宇文泰点齐手下十二名主要将领,带着能动用的所有人马,离开长安,开始了对东魏的第一次正式讨伐。
这十二名将领分别是: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每一个都是东西魏争霸过程中响当当的人物。
贺拔胜也在军中,但他地位太高,不算在将领里面。此外,宇文护依旧跟着叔叔一起出征。
到达潼关的时候,宇文泰把所有将士们都聚集起来,召开了一次隆重的战前誓师大会。
潼关之内,万众肃然,只有宇文泰雄浑高亢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前面就是敌国的领地,危机四伏,凶险莫测,一旦进去就有可能无法全身而退。但有些事情是明知有危险也要去做的,大家都很清楚当前的处境,这次出征是绝境之中的求生之举,前进尚有生机,身后已无退路,不成功,便成仁。
宇文泰依照武王伐纣的典故,当众宣读了一段简短有力的誓词:
“与尔有众,奉天威,诛暴乱。惟尔士,整尔甲兵,戒尔戎事,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尔众士其勉之。”
这种类似周诰的行文方式是苏绰倡导的,目的在于借用上古文风来提高宇文泰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要的就是那种“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觉得好厉害”的感觉。
盟誓已毕,再无犹豫。宇文泰任命于谨为先锋,离开潼关径直杀奔弘农。
小关之战失利以后,东魏的防线有所收缩,于谨的先头部队很轻松地就过了黄巷坂和阌乡县,抵达弘农的前沿阵地盘豆城。
盘豆城位于皇天塬上,负责守卫这里的是东魏将领高叔礼,戍卒大概有一千多人。
高叔礼仰仗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坚守不出,打算跟西魏部队顽抗到底。
多年之后,于谨终于又有了发挥战斗力的舞台,小小的盘豆城岂能对他构成阻碍?他带领部队一个急攻,高叔礼就被打崩溃了,窘迫之下只好主动投降,一千多戍卒全部被俘。
西魏大军越过盘豆城,沿着黄河南岸长驱直入,于八月二十五日杀到弘农郡的治所陕城之下。
陕城位于陕县,而陕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县内有一个比潼关所在的麟趾塬更有名的塬,叫做陕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据传周武王在立国之后的第三年病逝,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他的叔叔周公和召公辅政。当时周朝天下很不太平,所以周公和召公做了个简单的分工,陕塬东边的地盘由周公管理,陕塬西边的地盘由召公管理。分陕而治后,周公专心领兵平叛,开疆辟地;召公则专心处理朝政,发展生产。后来的陕西,即是因位于陕塬以西而得名。
目前在陕城镇守的是东魏的陕州刺史李裔和大将高干。
李裔就是当年偷开定州城门投降杜洛州,导致刺史杨津被俘的那个长史。但他这段黑历史不仅没有被追究,后来还升官了,不久前刚刚接替刘贵担任陕州刺史。
用这种人镇守如此重要的地方,明显是高欢用人不当了。
西魏大军到达陕城的时候,正好赶上天降大雨,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有人建议等雨停了再打。
宇文泰断然拒绝。咱们打得就是时间差,再磨蹭磨蹭等高欢的援兵到了就麻烦了。他严令各个部队不得耽搁,即刻冒雨攻城。
宇文泰手下这帮猛人的战斗力极强,李裔和高干拼尽全力也就守了一天多的时间。八月二十七日,陕城被攻破,李裔还没来得及投降,就被斩杀于乱军之中。高干见事不好,打算从北面的陕津渡口过黄河逃跑,结果被贺拔胜领人追上抓了活的。
高欢的确没预料到宇文泰居然敢主动出击,就在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宇文泰已经用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弘农。
不出宇文深所料,弘农的仓库打开之后,里面粮食堆积如山,场面极其震撼。西魏将士们已经太久没吃过饱饭了,此刻感觉进入天堂一样,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是真的。
宇文泰也没想到这次战果居然如此之大。他决定亲自带领大军在弘农郡驻扎,掩护运粮部队争分夺秒把粮食运往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