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高澄:陛下何故谋反?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最新章节!
公元547年,八月,邺城。
韩轨等人迫于西魏的压力,从颍川撤回来之后,高澄并没有急于再次出兵。他毕竟刚接班不久,东魏内部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现在还没到打国际战争的时候。
高欢去世已经半年有余,就算保密工作做得再好,此时也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没必要再隐瞒下去了。所以七月的时候,高澄让二弟高洋留守邺城,自己回到晋阳,正式为老爹发丧。
东魏皇帝元善见也很给面子,亲自在邺城为高欢举行哀悼仪式,追封高欢为相国、齐王,备九锡之礼。
高欢死后,空出来的军政大权如何转移自然就成为东魏国内最重要的事情。由于高家势力仍然占主导地位,高澄又是世子,所以元善见很识相,主动任命高澄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爵位也是勃海王,基本上全盘承接了高欢的地位。
高澄没敢接大丞相这个职位。他毕竟没有老爹那么大的功劳,直接搞这么大恐怕会有人不服。
双方客气几次之后,元善见最后把高澄改封为大将军,其余官爵不变。
东魏大丞相这个位置暂时空缺,等着有机会再拿出来送人情。
安葬完高欢之后,高澄回到首都邺城,晋阳的管理工作暂时交给表哥段绍负责。
大将军大丞相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现在高澄已经接替高欢正式成为东魏的第一权臣。得益于高欢苦心积虑的安排铺垫,除了侯景造反这件事之外,整个权力过渡过程还算顺利。
高澄十五岁就入朝辅政,到现在为止已经在邺城工作超过十年了,这段时间他跟皇帝元善见经常见面,两人的关系整体来讲还算融洽。所以元善见开始也没当回事,日子原来怎么过的,以后就还怎么过呗。
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高欢在世的时候,一直对当初逼走元修这件事情感到愧疚,为了弥补这个过失,他对新皇帝可谓毕恭毕敬。元善见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一二岁,还是个小孩子,但高欢始终不忘君臣之礼,不仅定期入朝向皇帝汇报工作,大小事务也一定要禀告皇帝之后才敢施行,从不专权。元善见举行法会的时候,高欢亲自手持香炉在皇帝的銮驾后面步行跟随,屏声静气,礼数极其周到。
由于高欢领头做表率,其余的官员,包括高澄在内,对待皇帝也不敢造次。整体来说,元善见当皇帝这十五年来,虽然本质也是个橡皮图章,但在面子上比西魏的元修和元宝炬要强得多。
但现在高欢不在了,再也没人能管得了高澄了,高澄跋扈的一面立刻暴露出来。他一改之前事事要禀告皇帝之后再施行的惯例,开始独断专行,还专门在皇帝身边安排人监视,元善见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汇报给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崔季舒再转报给高澄。
监视也就罢了,高澄还下令对皇帝的行为加以限制。有一次元善见在邺城城外打猎,马跑得快了点儿,后面的监卫都督拼了老命也没追上,干脆直接在后面扯着嗓子喊:“皇上皇上你别瞎跑啦,再跑大将军可要生气了哈!”元善见无奈,只好把速度降下来,慢悠悠地策马徐行,好好的打猎变成了老头遛弯。
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高澄一时兴起,端起一个大酒杯让元善见喝酒。
大臣给皇帝敬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礼数,而且喝不喝完全看皇帝心情。问题是这次高澄用的是平级官员之间的劝酒方式,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拿元善见当皇帝看。
元善见很生气,心说哪有臣子这么劝酒的,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好,这我要是喝了岂不是奇耻大辱?不行,我不喝。
高澄也很生气,心说你个傀儡皇帝装什么装,难道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不行,你一定要喝,不喝就是跟我过不去。
元善见心说反了反了,今天你敢灌我酒,明天指不定就把我赶下台自己当皇帝了。他今年只有二十四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想起这段时间高澄的所作所为,心中积攒的怒火刹那间就引爆了。他正色对高澄道:“自古没有不亡之国,大将军如此相逼,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高澄也喝多了,他见元善见居然摆出皇帝架子,也勃然大怒道:“朕朕朕,狗脚朕!那个谁,崔季舒,出来给我揍他一顿,看他还朕不朕了!”
崔季舒一看高澄酒气熏天,知道搪塞不过去,他也是个牛人,收到命令之后丝毫没犹豫,冲上来就往元善见身上招呼了三拳。
打完之后,高澄一甩衣服,转身直接回家。
元善见被打傻了,崔季舒虽然只是做个样子,并没用多大力气,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爆炸了。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个臣子敢当众殴打皇帝的,高澄这次简直是开历史之先河,恶劣程度几乎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第二天高澄酒醒之后,回想起昨天的情况,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儿过火,他没好意思亲自出面,还是派崔季舒去跟皇帝道歉。
崔季舒很无语,心说我干的这都是啥活儿啊。但高澄的命令他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元善见承认错误。
元善见虽然气得鼓鼓的,但他知道自己没资格跟高澄搅拌,所以也只能委曲求全。他向崔季舒表示自己昨天喝多了,具体发生了啥事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有些失态,还请大将军海涵。印象中崔中书好像轻轻碰了自己几下,但那是在提醒自己注意言行,所以不仅没有罪过,反倒有大大的功劳。他下令赏崔季舒布绢一百匹,以示嘉奖。
崔季舒没敢直接领,回头去请示高澄。高澄一看元善见还算识时务,于是跟崔季舒说你领一段意思意思就行了。崔季舒又回来转告给元善见。元善见一看自己赏人多少东西都要高澄同意,一股火又上来了,他让人把一百匹布绢首尾相连系在一起,直接扔给崔季舒道:这也是一段,你全收了吧。
这件事情就这么不尴不尬地过去了。但从此之后,高澄跟元善见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注定无法调和了。
高澄是欺负人那一方,而且吃定了元善见没有反抗的资本,所以一直是有恃无恐的状态。元善见则天天愤懑抑郁,他终于体会到了当年元子攸被尔朱荣霸凌的感觉。
更让他感慨的是,元子攸在逆境之中,周围还有杨侃、元徽、温子升等人坚决支持他,最终冒险翻盘手刃了尔朱荣,自己身边咋一个敢站出来的都没有呢?
元善见郁闷的时候,天天在宫里翻来覆去地念叨谢灵运几句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
他念叨这首诗是有深意的,这首诗的背景是南朝刘宋篡位东晋的时候,谢灵运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以诗言志,坚决不跟刘宋统治者合作,最终死于宋文帝刘义隆之手。元善见想用这首诗来讽喻周围的近臣,期望能找到像张良、鲁仲连、谢灵运那样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耻于与篡位者为伍的人,大家一起想办法对付高澄。
元善见其实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眼下高澄大权在握,朝野上下、宫城内外全都是高家的人,又有谁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做这种成功率小得看不见的事情?
关键时刻,一个老学究站了出来,表示支持皇帝对付高澄。
这个人名叫荀济。他并不是东魏国内的人,而是来自南梁。
荀济的辈分很老,他年轻时居住在江东,跟梁武帝萧衍还是布衣之交。荀济生性自负,他也知道萧衍素有大志,但就是不服萧衍,号称只要萧衍敢造反,自己就领兵去平叛,把萧衍气得不想理他。等萧衍当皇帝之后,有人跟他推荐荀济,萧衍道:“荀济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太喜欢唱反调瞎捣乱,不是可用之人。”
萧衍还是有一些气量的,他不用荀济,但也没想着给荀济小鞋穿。没想到荀济死性不改,明知道萧衍好佛如命,还专门写了一封谏书给萧衍,把佛教贬得一无是处。这下戳到萧衍的肺管子了,他一怒之下打算把荀济抓起来砍了。
好在萧衍的秘书朱异跟荀济关系也很好,提前通知他跑路,于是荀济逃离南梁,投奔了东魏。高澄很仰慕荀济的大名,任命他为侍读,负责陪皇帝读书。
关于启用荀济这件事,高欢起初是不同意的。高欢看人很厉害,他知道荀济才学虽高,但太喜欢无事生非了。他如果当个没权的学究,还可以成就一番文学事业,如果让他出来做官,迟早会出问题。无奈高澄一直坚持,高欢最后还是妥协了。
荀济此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官职也从侍读变成了散骑常侍。但他老毛病依旧没改。他知道元善见的心意之后,当即偷偷向元善见表了忠心,表示坚决支持皇帝,跟高澄势不两立。
在荀济的工作下,祠部郎中元瑾、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几个利益相关的王爷也先后加入了进来。元瑾是广阳王元渊的儿子,元大器是华山王元鸷的儿子,元宣洪是淮南王元敬先的儿子,元徽是原北魏丞相高阳王元雍的孙子(跟元子攸时期的那个元徽重名)。
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商量办法,最后一致觉得当前形势下,还是采用元子攸对付尔朱荣的办法最有效,也就是找借口把高澄骗进宫,趁他势单力孤的时候突然出手把他做掉。
可惜这几个人不是王爷就是老头,基本没啥战斗力,真正动手还得专业的武士来干才行。
但问题是高澄已经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对元善见监视得非常严格,宫城里的卫兵都是高家的人,根本不能用。
这几个王爷倒是可以从自己家找出一些忠于皇帝的武士,但怎么把这帮人搞到宫里来又成了新的问题。根据规定,王爷进宫时身边的随从人数非常有限,老鼠搬家式一点一点往里带又很容易暴露。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了个土办法:挖地道。
只要挖出一条连通宫城内外的地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批武士偷偷潜进宫中,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挖地道是个大工程,好在现在高澄还没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元善见可以慢慢干。但是,挖地道挖出来的土怎么办?
荀济有办法,他宣称要在宫内开学术讲座,为了让皇帝听起来方便,同时让后宫妃子们也能跟着学习,需要在宫内修建一座土山当讲台。
于是在这个借口的掩护下,几位王爷派遣心腹人员进宫开始偷偷挖地道,挖出来的土就直接堆到土山上,反正土山规模大,多点儿少点儿谁也看不出来。
计划开始阶段执行得很顺利,但挖到千秋门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出问题了。
千秋门的守军也是高澄的人,其中有个人耳朵好使,人也比较机警,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地下有挖土的声音,觉得情况可疑,立刻向上级反映,最终汇报到高澄那里。
高澄聪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肯定是元善见打算挖地道暗算我。他恼羞成怒,连夜领兵气势汹汹地闯进皇宫。挖地道的人不知道暴露了,还在热火朝天地干活,结果被抓了个现行。
元善见听说高澄领兵进宫,知道计划已经暴露了。事已至此,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的了,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房间里正襟危坐等着高澄。
高澄命令把其他人都抓起来,自己直接进到元善见的房间里,让人搬过胡床大大咧咧坐下,质问元善见道:“我高氏父子功劳这么大,对陛下这么好,陛下为啥要造反捏?这肯定是你身边的嫔妃在挑拨离间。”他也不等元善见辩解,当即命令左右去后宫,想要把胡夫人和李嫔两个重要妃子抓起来砍了。
元善见气得直哆嗦,他对高澄道:“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自古以来你听说过有皇帝造反的道理么?现在明明是你要造反,反倒倒打一耙来指责我?现在局势很清楚,只有干掉你才能保全社稷,否则必定天下大乱。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如果你真要弑君谋逆,赶紧动手吧!”
这几句话义正严辞,把高澄整没电了。古代的君臣地位不是说着玩的,魏代汉,晋代魏,以及南朝的宋、齐、梁三代,虽然本质上是篡位,但表面上都走了禅让的流程。高澄就算再跋扈,直接砍了当朝皇帝这种事情他也不敢干。
于是高澄赶紧起身给元善见道歉,也不敢追究两位嫔妃的罪名了,他当夜在宫城之中摆酒赔罪,安抚元善见的情绪。
这次计划败露,意味着元善见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绝望之下,他反倒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想怎么处置就随你吧,大不了你整死我。
高澄还真不敢拿元善见怎么样,但他也不能容忍元善见再这样瞎搞。三天之后,他下令把元善见软禁在含章堂,不再允许他跟外人私自接触。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高澄下令把参与这次计划的所有人统统抓起来,烹杀在邺城的东市。
荀济也包括在内。
荀济是高澄提拔重用的,高澄实在没想到他居然也会站在皇帝那边反对自己,感到非常痛心。高澄一直很敬重荀济的才华,很想找个借口赦免荀济的死罪。于是他派侍中杨遵彦去问一下荀济为什么要掺和这件事。结果荀济回答道:“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什么大事都没干过,不甘心,所以才打算挟天子,诛权臣。”
高澄一听这老头不是没事找事么,合着就是嫌生活太平淡,想通过干掉我来找点儿刺激啊。他还是不死心,亲自去见荀济,问他到底为什么谋反,是不是有什么委屈隐情?
只要荀济随便找一个理由,高澄都可以免去他的死罪。
结果荀济正色回答道:“我奉皇帝圣旨诛杀高澄,名正言顺,你凭什么说我是谋反?”
高澄知道多说无益,这老头已经没救了。
由于荀济年纪大,高澄最后给他留了一点儿尊严,没有直接拖着游街,而是用一辆小车载着他到达刑场,连人带车一把火都给烧了。
公元547年,八月,邺城。
韩轨等人迫于西魏的压力,从颍川撤回来之后,高澄并没有急于再次出兵。他毕竟刚接班不久,东魏内部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现在还没到打国际战争的时候。
高欢去世已经半年有余,就算保密工作做得再好,此时也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没必要再隐瞒下去了。所以七月的时候,高澄让二弟高洋留守邺城,自己回到晋阳,正式为老爹发丧。
东魏皇帝元善见也很给面子,亲自在邺城为高欢举行哀悼仪式,追封高欢为相国、齐王,备九锡之礼。
高欢死后,空出来的军政大权如何转移自然就成为东魏国内最重要的事情。由于高家势力仍然占主导地位,高澄又是世子,所以元善见很识相,主动任命高澄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爵位也是勃海王,基本上全盘承接了高欢的地位。
高澄没敢接大丞相这个职位。他毕竟没有老爹那么大的功劳,直接搞这么大恐怕会有人不服。
双方客气几次之后,元善见最后把高澄改封为大将军,其余官爵不变。
东魏大丞相这个位置暂时空缺,等着有机会再拿出来送人情。
安葬完高欢之后,高澄回到首都邺城,晋阳的管理工作暂时交给表哥段绍负责。
大将军大丞相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现在高澄已经接替高欢正式成为东魏的第一权臣。得益于高欢苦心积虑的安排铺垫,除了侯景造反这件事之外,整个权力过渡过程还算顺利。
高澄十五岁就入朝辅政,到现在为止已经在邺城工作超过十年了,这段时间他跟皇帝元善见经常见面,两人的关系整体来讲还算融洽。所以元善见开始也没当回事,日子原来怎么过的,以后就还怎么过呗。
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想错了。
高欢在世的时候,一直对当初逼走元修这件事情感到愧疚,为了弥补这个过失,他对新皇帝可谓毕恭毕敬。元善见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一二岁,还是个小孩子,但高欢始终不忘君臣之礼,不仅定期入朝向皇帝汇报工作,大小事务也一定要禀告皇帝之后才敢施行,从不专权。元善见举行法会的时候,高欢亲自手持香炉在皇帝的銮驾后面步行跟随,屏声静气,礼数极其周到。
由于高欢领头做表率,其余的官员,包括高澄在内,对待皇帝也不敢造次。整体来说,元善见当皇帝这十五年来,虽然本质也是个橡皮图章,但在面子上比西魏的元修和元宝炬要强得多。
但现在高欢不在了,再也没人能管得了高澄了,高澄跋扈的一面立刻暴露出来。他一改之前事事要禀告皇帝之后再施行的惯例,开始独断专行,还专门在皇帝身边安排人监视,元善见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汇报给中书黄门郎崔季舒,崔季舒再转报给高澄。
监视也就罢了,高澄还下令对皇帝的行为加以限制。有一次元善见在邺城城外打猎,马跑得快了点儿,后面的监卫都督拼了老命也没追上,干脆直接在后面扯着嗓子喊:“皇上皇上你别瞎跑啦,再跑大将军可要生气了哈!”元善见无奈,只好把速度降下来,慢悠悠地策马徐行,好好的打猎变成了老头遛弯。
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高澄一时兴起,端起一个大酒杯让元善见喝酒。
大臣给皇帝敬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礼数,而且喝不喝完全看皇帝心情。问题是这次高澄用的是平级官员之间的劝酒方式,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拿元善见当皇帝看。
元善见很生气,心说哪有臣子这么劝酒的,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好,这我要是喝了岂不是奇耻大辱?不行,我不喝。
高澄也很生气,心说你个傀儡皇帝装什么装,难道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不行,你一定要喝,不喝就是跟我过不去。
元善见心说反了反了,今天你敢灌我酒,明天指不定就把我赶下台自己当皇帝了。他今年只有二十四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想起这段时间高澄的所作所为,心中积攒的怒火刹那间就引爆了。他正色对高澄道:“自古没有不亡之国,大将军如此相逼,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高澄也喝多了,他见元善见居然摆出皇帝架子,也勃然大怒道:“朕朕朕,狗脚朕!那个谁,崔季舒,出来给我揍他一顿,看他还朕不朕了!”
崔季舒一看高澄酒气熏天,知道搪塞不过去,他也是个牛人,收到命令之后丝毫没犹豫,冲上来就往元善见身上招呼了三拳。
打完之后,高澄一甩衣服,转身直接回家。
元善见被打傻了,崔季舒虽然只是做个样子,并没用多大力气,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爆炸了。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个臣子敢当众殴打皇帝的,高澄这次简直是开历史之先河,恶劣程度几乎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第二天高澄酒醒之后,回想起昨天的情况,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儿过火,他没好意思亲自出面,还是派崔季舒去跟皇帝道歉。
崔季舒很无语,心说我干的这都是啥活儿啊。但高澄的命令他不敢不听,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元善见承认错误。
元善见虽然气得鼓鼓的,但他知道自己没资格跟高澄搅拌,所以也只能委曲求全。他向崔季舒表示自己昨天喝多了,具体发生了啥事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有些失态,还请大将军海涵。印象中崔中书好像轻轻碰了自己几下,但那是在提醒自己注意言行,所以不仅没有罪过,反倒有大大的功劳。他下令赏崔季舒布绢一百匹,以示嘉奖。
崔季舒没敢直接领,回头去请示高澄。高澄一看元善见还算识时务,于是跟崔季舒说你领一段意思意思就行了。崔季舒又回来转告给元善见。元善见一看自己赏人多少东西都要高澄同意,一股火又上来了,他让人把一百匹布绢首尾相连系在一起,直接扔给崔季舒道:这也是一段,你全收了吧。
这件事情就这么不尴不尬地过去了。但从此之后,高澄跟元善见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注定无法调和了。
高澄是欺负人那一方,而且吃定了元善见没有反抗的资本,所以一直是有恃无恐的状态。元善见则天天愤懑抑郁,他终于体会到了当年元子攸被尔朱荣霸凌的感觉。
更让他感慨的是,元子攸在逆境之中,周围还有杨侃、元徽、温子升等人坚决支持他,最终冒险翻盘手刃了尔朱荣,自己身边咋一个敢站出来的都没有呢?
元善见郁闷的时候,天天在宫里翻来覆去地念叨谢灵运几句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
他念叨这首诗是有深意的,这首诗的背景是南朝刘宋篡位东晋的时候,谢灵运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以诗言志,坚决不跟刘宋统治者合作,最终死于宋文帝刘义隆之手。元善见想用这首诗来讽喻周围的近臣,期望能找到像张良、鲁仲连、谢灵运那样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耻于与篡位者为伍的人,大家一起想办法对付高澄。
元善见其实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眼下高澄大权在握,朝野上下、宫城内外全都是高家的人,又有谁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做这种成功率小得看不见的事情?
关键时刻,一个老学究站了出来,表示支持皇帝对付高澄。
这个人名叫荀济。他并不是东魏国内的人,而是来自南梁。
荀济的辈分很老,他年轻时居住在江东,跟梁武帝萧衍还是布衣之交。荀济生性自负,他也知道萧衍素有大志,但就是不服萧衍,号称只要萧衍敢造反,自己就领兵去平叛,把萧衍气得不想理他。等萧衍当皇帝之后,有人跟他推荐荀济,萧衍道:“荀济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太喜欢唱反调瞎捣乱,不是可用之人。”
萧衍还是有一些气量的,他不用荀济,但也没想着给荀济小鞋穿。没想到荀济死性不改,明知道萧衍好佛如命,还专门写了一封谏书给萧衍,把佛教贬得一无是处。这下戳到萧衍的肺管子了,他一怒之下打算把荀济抓起来砍了。
好在萧衍的秘书朱异跟荀济关系也很好,提前通知他跑路,于是荀济逃离南梁,投奔了东魏。高澄很仰慕荀济的大名,任命他为侍读,负责陪皇帝读书。
关于启用荀济这件事,高欢起初是不同意的。高欢看人很厉害,他知道荀济才学虽高,但太喜欢无事生非了。他如果当个没权的学究,还可以成就一番文学事业,如果让他出来做官,迟早会出问题。无奈高澄一直坚持,高欢最后还是妥协了。
荀济此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官职也从侍读变成了散骑常侍。但他老毛病依旧没改。他知道元善见的心意之后,当即偷偷向元善见表了忠心,表示坚决支持皇帝,跟高澄势不两立。
在荀济的工作下,祠部郎中元瑾、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几个利益相关的王爷也先后加入了进来。元瑾是广阳王元渊的儿子,元大器是华山王元鸷的儿子,元宣洪是淮南王元敬先的儿子,元徽是原北魏丞相高阳王元雍的孙子(跟元子攸时期的那个元徽重名)。
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商量办法,最后一致觉得当前形势下,还是采用元子攸对付尔朱荣的办法最有效,也就是找借口把高澄骗进宫,趁他势单力孤的时候突然出手把他做掉。
可惜这几个人不是王爷就是老头,基本没啥战斗力,真正动手还得专业的武士来干才行。
但问题是高澄已经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对元善见监视得非常严格,宫城里的卫兵都是高家的人,根本不能用。
这几个王爷倒是可以从自己家找出一些忠于皇帝的武士,但怎么把这帮人搞到宫里来又成了新的问题。根据规定,王爷进宫时身边的随从人数非常有限,老鼠搬家式一点一点往里带又很容易暴露。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了个土办法:挖地道。
只要挖出一条连通宫城内外的地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批武士偷偷潜进宫中,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挖地道是个大工程,好在现在高澄还没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元善见可以慢慢干。但是,挖地道挖出来的土怎么办?
荀济有办法,他宣称要在宫内开学术讲座,为了让皇帝听起来方便,同时让后宫妃子们也能跟着学习,需要在宫内修建一座土山当讲台。
于是在这个借口的掩护下,几位王爷派遣心腹人员进宫开始偷偷挖地道,挖出来的土就直接堆到土山上,反正土山规模大,多点儿少点儿谁也看不出来。
计划开始阶段执行得很顺利,但挖到千秋门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出问题了。
千秋门的守军也是高澄的人,其中有个人耳朵好使,人也比较机警,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地下有挖土的声音,觉得情况可疑,立刻向上级反映,最终汇报到高澄那里。
高澄聪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肯定是元善见打算挖地道暗算我。他恼羞成怒,连夜领兵气势汹汹地闯进皇宫。挖地道的人不知道暴露了,还在热火朝天地干活,结果被抓了个现行。
元善见听说高澄领兵进宫,知道计划已经暴露了。事已至此,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的了,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房间里正襟危坐等着高澄。
高澄命令把其他人都抓起来,自己直接进到元善见的房间里,让人搬过胡床大大咧咧坐下,质问元善见道:“我高氏父子功劳这么大,对陛下这么好,陛下为啥要造反捏?这肯定是你身边的嫔妃在挑拨离间。”他也不等元善见辩解,当即命令左右去后宫,想要把胡夫人和李嫔两个重要妃子抓起来砍了。
元善见气得直哆嗦,他对高澄道:“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自古以来你听说过有皇帝造反的道理么?现在明明是你要造反,反倒倒打一耙来指责我?现在局势很清楚,只有干掉你才能保全社稷,否则必定天下大乱。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如果你真要弑君谋逆,赶紧动手吧!”
这几句话义正严辞,把高澄整没电了。古代的君臣地位不是说着玩的,魏代汉,晋代魏,以及南朝的宋、齐、梁三代,虽然本质上是篡位,但表面上都走了禅让的流程。高澄就算再跋扈,直接砍了当朝皇帝这种事情他也不敢干。
于是高澄赶紧起身给元善见道歉,也不敢追究两位嫔妃的罪名了,他当夜在宫城之中摆酒赔罪,安抚元善见的情绪。
这次计划败露,意味着元善见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绝望之下,他反倒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想怎么处置就随你吧,大不了你整死我。
高澄还真不敢拿元善见怎么样,但他也不能容忍元善见再这样瞎搞。三天之后,他下令把元善见软禁在含章堂,不再允许他跟外人私自接触。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高澄下令把参与这次计划的所有人统统抓起来,烹杀在邺城的东市。
荀济也包括在内。
荀济是高澄提拔重用的,高澄实在没想到他居然也会站在皇帝那边反对自己,感到非常痛心。高澄一直很敬重荀济的才华,很想找个借口赦免荀济的死罪。于是他派侍中杨遵彦去问一下荀济为什么要掺和这件事。结果荀济回答道:“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什么大事都没干过,不甘心,所以才打算挟天子,诛权臣。”
高澄一听这老头不是没事找事么,合着就是嫌生活太平淡,想通过干掉我来找点儿刺激啊。他还是不死心,亲自去见荀济,问他到底为什么谋反,是不是有什么委屈隐情?
只要荀济随便找一个理由,高澄都可以免去他的死罪。
结果荀济正色回答道:“我奉皇帝圣旨诛杀高澄,名正言顺,你凭什么说我是谋反?”
高澄知道多说无益,这老头已经没救了。
由于荀济年纪大,高澄最后给他留了一点儿尊严,没有直接拖着游街,而是用一辆小车载着他到达刑场,连人带车一把火都给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