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0六章 批斗大会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我有一座军火库最新章节!
按照文奎的指示,黄氏五兄弟的批斗大会在县城菜市场门口举行。
布告张贴出去以后,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巨石,掀起了千层巨浪。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九月初二日。上午。从黑鹰突击队调来的一千名壮士在菜市场门口了一个圆圈。
主席台上,坐着一排排大人物。都是信州府的头头脑脑,包括那些有钱有势的乡绅富豪。
黄一、黄二、黄三、黄四、黄五等五兄弟,戴着高高的纸帽,纸帽上写着“不孝亲的下场”几个字。
尹力作为批斗大会的主持者,本次表现得特别卖力。从会场布置开始,一直亲力亲为,跟进到底,连布告措辞都是亲自拟定。
文奎一走进会场,就感觉到此次批斗大会布置得十分周密细致。但凡进场观看的人,都是家中有老人的子女辈,凭票入场。进场之后还有坐位,避免人多太拥挤。
已时三刻。批斗大会正式开始。
一开始,就是黄庄村的里正黄一民控诉五兄弟不孝母亲的种种恶心。五个兄弟,互相推诿,谁都不想为孝敬母亲近一份心。结果就是七十六岁的老母亲没饭吃,没床睡,没衣穿,流落他乡讨饭,睡在村里的土地庙里。寒冷的冬天,只盖一床没有被单的破棉絮。
声声控诉!
字字血泪!
听众们听得心里生气,眼里冒火。恨不能把五兄弟撕成碎片。
黄氏五兄弟被罚跪在前台,面向观众。他们都把头压得最低,生怕被观众看到他们的真实面孔。这是真正的“抬不起头”。
“有一次,雷氏生病了,咳嗽,躺在冰冷的土地庙里几天几夜,没有一个儿子过去看上她一眼,也没有一个儿子去给她喂一口水。老天有眼,后来天气放晴了,天气暖和了,老人的病自己好啦。这样的儿子,猪狗不如呀。”
台下有人呼喊道:
“打倒黄氏五兄弟!”
“反对不尽孝道!”
......
标语口号以及呼喊的人群,都是尹力事先安排好的。先有几个人带头,然后全场呼应,一时间,声音如排山倒海一般压在黄氏五兄弟心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可以肯定,要是地上有一条缝,他们全都钻进地缝了。
批斗了黄氏五兄弟以后,又安排了三个敬孝道方面做得好的人上台发言,谈感受,谈体会。一时间,仿佛整个信州府的空气都充满了正能量。
文奎考虑到雷氏年岁已高,怕她的心脏受不了,没有让她到批斗大会现场。而反对歪风邪气、弘扬正能量的气氛,就像一股春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信州大地。
文奎对批斗大会非常满意。最后他作了总结发言。
“......以后,但凡有不忠不孝者,民众可以到官府控告。官府不可以不查。有不忠不孝行为者,并非民不告官不究也。民不告,民之错,官不究,官失职。失职者,将处以重罚!”
一场批斗大会,对信州府的社会风气起到良好作用。
尹力根据文奎的“发明创造”,创造性地把盗窃犯、抢劫犯、强奸犯等,都以批斗大会的形式,高举批判的武器,把代表邪恶的势力打压下去。
老官僚王道生不得不佩服文奎,这个年轻人实在太厉害了。他总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平常的虐母案,被他推动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批斗会开完,王道生意犹未尽。他专程来到文奎府上,要和他交流“心得体会”。
“文兄,你是怎么想用这样的招术去制服恶人的?”
文奎笑而答之:“恶人需要恶治。此所谓沉诃猛药也。对于这些顽固不化的社会毒瘤,不下狠手,怎么能割除干净?黄氏五兄弟的案子,对于全体民众都是一次警醒。”
王道生继而问道:“文兄,你对于尹力这个人怎么看?”
“孺子可教也。”文奎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曾经动了好几次念头,想除掉他,终究下不了手。”
“为何?”
“我感觉他是一个能及时纠正自己缺点的人,也是一个能审时度势的人。每走一步,他总是能小心翼翼地完成我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人如果用不好,那就是我的失职。”
王道生记得很清楚,想当初,文奎是差点被尹力整死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仇人,他居然也能知能善用。真乃明君也。
“文兄,并非我有过誉之词。普天之下,像您这么宽厚仁慈体察民情的人不多也。跟着您这样的明君干事业,我心里舒坦。”
文奎想起一句话:民意是可以引导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恶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需要教育和引导,处于善与恶之间的“中间人”。
每人个的心中,总是住着一个充满善意的天使,也住着一个嗜血的魔鬼。这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文奎来到这个世界,总是能把人性善的一面发挥到极致,甚至能把魔鬼转化的天使。
血鹰、李敢、王道生、尹力......一个个人物在文奎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般掠过。他们都是从能力超群的魔鬼,慢慢转化为普渡众生的天使。
文奎听到王道生的表扬,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淡然一笑,便置之度外。
连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慧缘都佩服文奎,何况这些官僚和土匪?
接下来,文奎自己把来到这个世界的工作方法,认真总结一番,写成了一系列可以推广运用的工作经验,然后要求各县学习贯彻,使之成为信州府较为成熟的理政规范。
一时间,信州府的民风渐渐变得更加纯朴,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信州府的成功经验,口口相传,渐渐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听罢,感觉大吃一惊。这位聪明绝顶的农民起义领袖突然灵光一闪,竟然从好事里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
按照文奎的指示,黄氏五兄弟的批斗大会在县城菜市场门口举行。
布告张贴出去以后,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巨石,掀起了千层巨浪。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九月初二日。上午。从黑鹰突击队调来的一千名壮士在菜市场门口了一个圆圈。
主席台上,坐着一排排大人物。都是信州府的头头脑脑,包括那些有钱有势的乡绅富豪。
黄一、黄二、黄三、黄四、黄五等五兄弟,戴着高高的纸帽,纸帽上写着“不孝亲的下场”几个字。
尹力作为批斗大会的主持者,本次表现得特别卖力。从会场布置开始,一直亲力亲为,跟进到底,连布告措辞都是亲自拟定。
文奎一走进会场,就感觉到此次批斗大会布置得十分周密细致。但凡进场观看的人,都是家中有老人的子女辈,凭票入场。进场之后还有坐位,避免人多太拥挤。
已时三刻。批斗大会正式开始。
一开始,就是黄庄村的里正黄一民控诉五兄弟不孝母亲的种种恶心。五个兄弟,互相推诿,谁都不想为孝敬母亲近一份心。结果就是七十六岁的老母亲没饭吃,没床睡,没衣穿,流落他乡讨饭,睡在村里的土地庙里。寒冷的冬天,只盖一床没有被单的破棉絮。
声声控诉!
字字血泪!
听众们听得心里生气,眼里冒火。恨不能把五兄弟撕成碎片。
黄氏五兄弟被罚跪在前台,面向观众。他们都把头压得最低,生怕被观众看到他们的真实面孔。这是真正的“抬不起头”。
“有一次,雷氏生病了,咳嗽,躺在冰冷的土地庙里几天几夜,没有一个儿子过去看上她一眼,也没有一个儿子去给她喂一口水。老天有眼,后来天气放晴了,天气暖和了,老人的病自己好啦。这样的儿子,猪狗不如呀。”
台下有人呼喊道:
“打倒黄氏五兄弟!”
“反对不尽孝道!”
......
标语口号以及呼喊的人群,都是尹力事先安排好的。先有几个人带头,然后全场呼应,一时间,声音如排山倒海一般压在黄氏五兄弟心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可以肯定,要是地上有一条缝,他们全都钻进地缝了。
批斗了黄氏五兄弟以后,又安排了三个敬孝道方面做得好的人上台发言,谈感受,谈体会。一时间,仿佛整个信州府的空气都充满了正能量。
文奎考虑到雷氏年岁已高,怕她的心脏受不了,没有让她到批斗大会现场。而反对歪风邪气、弘扬正能量的气氛,就像一股春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信州大地。
文奎对批斗大会非常满意。最后他作了总结发言。
“......以后,但凡有不忠不孝者,民众可以到官府控告。官府不可以不查。有不忠不孝行为者,并非民不告官不究也。民不告,民之错,官不究,官失职。失职者,将处以重罚!”
一场批斗大会,对信州府的社会风气起到良好作用。
尹力根据文奎的“发明创造”,创造性地把盗窃犯、抢劫犯、强奸犯等,都以批斗大会的形式,高举批判的武器,把代表邪恶的势力打压下去。
老官僚王道生不得不佩服文奎,这个年轻人实在太厉害了。他总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平常的虐母案,被他推动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批斗会开完,王道生意犹未尽。他专程来到文奎府上,要和他交流“心得体会”。
“文兄,你是怎么想用这样的招术去制服恶人的?”
文奎笑而答之:“恶人需要恶治。此所谓沉诃猛药也。对于这些顽固不化的社会毒瘤,不下狠手,怎么能割除干净?黄氏五兄弟的案子,对于全体民众都是一次警醒。”
王道生继而问道:“文兄,你对于尹力这个人怎么看?”
“孺子可教也。”文奎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曾经动了好几次念头,想除掉他,终究下不了手。”
“为何?”
“我感觉他是一个能及时纠正自己缺点的人,也是一个能审时度势的人。每走一步,他总是能小心翼翼地完成我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人如果用不好,那就是我的失职。”
王道生记得很清楚,想当初,文奎是差点被尹力整死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仇人,他居然也能知能善用。真乃明君也。
“文兄,并非我有过誉之词。普天之下,像您这么宽厚仁慈体察民情的人不多也。跟着您这样的明君干事业,我心里舒坦。”
文奎想起一句话:民意是可以引导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恶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需要教育和引导,处于善与恶之间的“中间人”。
每人个的心中,总是住着一个充满善意的天使,也住着一个嗜血的魔鬼。这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文奎来到这个世界,总是能把人性善的一面发挥到极致,甚至能把魔鬼转化的天使。
血鹰、李敢、王道生、尹力......一个个人物在文奎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般掠过。他们都是从能力超群的魔鬼,慢慢转化为普渡众生的天使。
文奎听到王道生的表扬,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淡然一笑,便置之度外。
连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慧缘都佩服文奎,何况这些官僚和土匪?
接下来,文奎自己把来到这个世界的工作方法,认真总结一番,写成了一系列可以推广运用的工作经验,然后要求各县学习贯彻,使之成为信州府较为成熟的理政规范。
一时间,信州府的民风渐渐变得更加纯朴,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信州府的成功经验,口口相传,渐渐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听罢,感觉大吃一惊。这位聪明绝顶的农民起义领袖突然灵光一闪,竟然从好事里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