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断桥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官途风云最新章节!
重新坐进了办公室,康明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还没来得及喝的茶,扫一眼这简陋的办公室,心里堵得慌。
魏双河看出康明的不愉快,可他不知道康明心里在想什么,想起前几天四弟魏四海说起康明的时候赞口不绝,也想探探这个有几分英武的小伙子:“康干部,听说在处理上下村水斗那事的时候,乡政府本来想严肃处理一批村民,可问过你的意思,你说要放过两村的村民,是不是真的?难道你不恨那些打你的村民?”
这事乡长刘志远确实对他提起过,也就不假思索地将对刘志远说的话,再对魏双河说了:“是有这回事。可当时村民并不知道打的是乡干部,也就不是蔑视乡政府的行为,而他们又不认识我,与我也无冤无仇,我为什么要恨他们?”
魏双河感到这位康干部是个宽大为怀的人,年青人有这样的胸怀,还真是不简单,可惜白白在两村挨了打,心有几分同情,就不好意思地说:“唉!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康干部,下村人欠你一份情,老魏我记下了,以后谁要是对你不敬,我下村人决不放过他。”
康明这才想到,魏双河不但是竹艺厂的厂长,还是下仙桥村的支书,他能说这话,看来在下仙桥村还是个有份量的支书:“魏老板,你这话就说得严重了,能避免一场水斗,我这点伤也算是值得了。”
魏双河感慨地说:“老弟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我上下村的村民也不是忘恩负义花脚猫,我相信上村人也是这么想的。这事只怪那场地震震垮了渡水桥,才会有这场几十年都没起过哄的水斗,唉,那桥也该修修了。”
“那为什么不修呢?”
“想啊,可修不起啊!”本来想对康明说说那渡水桥的事,想了想康明并不清楚具体情况,改了口:“哪天有空了,我带你去那里看看,并向你汇报一下历年为修桥做的事,你就知道了。”
“那好,一言为定。”
康明回到旅社里,心里一直阴沉,这让他想起了毕业时写的《湖西小型企业发展去向的探讨》那篇论文,感到用来描述这乡镇企业更加贴切,于是又花了几天时间将论文改了改,以《乡镇企业发展前途的调查与探索》为名,向县委办主编的《沧阳经济论谈》投了稿。
报告中,康明借用了毕业时调查的大量小型企业数据,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低三高两条去路的论点:起点低、管理水平低、效益低和高消耗、高竞争环境、高事故发生率,是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乡镇企业的去路问题,康明提出了要么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要么关闭一些重复建设的小厂弱厂,清理投资环境,确保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论文由于数据祥实,论证充分,又通过魏四海攀上了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秦正立的冠名,还真被《沧阳经济论谈》刊登了,排版还靠前在第二篇。
这几天,康明还为竹艺厂起草了企业管理规章和安全生产制度,那是康明将在湖西电子原件厂实习的时候抄来的,根据竹艺厂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修改,交到了魏双河手里。可康明几次去竹艺厂检查落实情况时,发现那些东西只不过被魏双河找人写在纸上,表在墙上,却没人落实到车间部门去。看来改造竹艺厂,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一天,乡政府为村民上交提留款的事开村支书会,各村的支书都到了场。康明想起要去渡水桥看看的事,就找到几个相关村的支书,提出了去看渡水桥的要求。上仙桥村支书魏永寿也是个五十来岁的人,干瘦,但有几分精神,是魏凤莲的堂叔。而迎光村支书却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潘大山,二十五六岁,浓眉大眼,看上去不象是南国温情男子,倒有几分北方大汉的气势。
潘大山一听去看渡水桥,有点不太愿意,心想这桥看了不知道多少回,没哪一回动了真个的,看来看去有什么意思?可经上仙桥村支书魏永寿和下仙桥村支书魏双河两人一番做工作,又知道是那个鼎鼎大名的康干部要去,就来了精神,一见康明就说:“康干部,闻名不如见面,我一看你就喜欢,他娘的是个男人。你等一下,我去找几个交通工具来。”说完,也不等康明表态,一阵风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潘大山带来了四个人,还牵了四匹马。康明一见马就头痛:“原来你说的交通工具是马呀,我可从来没骑过马。”
潘大山大手一挥:“没事,有他们牵着,我包你四平八稳又好玩。”
一行人骑在马上,让四个老乡牵着马上了路。康明第一次骑马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他紧紧地抓住马鬃不放手,还颠得一摇一摆的,紧张得出了一身汗。走过了那三公里的好路,到放松起来,坐姿也漂亮多了,一起一伏的感到很开心,玩心大起,要求加速,让马儿奔跑。村民无奈,坳不过坐在马上的乡干部,牵着马跑了一公里,就到了那天水斗的上江坝,这回轮到他出一身汗了。
见村民累得气喘吁吁,康明下了马,说:“这回你坐,我来牵。”村民哪敢让乡干部牵马,赶紧回绝:“那哪敢啊,哪敢让乡干部牵马,可是要折我的寿的。”康明也大气地一交栓马绳,信步向山里走去。
旧地重游,康明又有另一番心情。那天两眼里只有黑压压的村民人头,哪里顾得上看风景,这一次心情轻松,环视四周,见雨后的米仙山风景如画,禾田稻穗垂、山影重萃绿,尤其是上下仙桥村分界处的那两坐石峰,此刻高耸入云,峰腰离地十丈处,一桥飞架东西,走在桥下,大有进南天门的感觉。
潘大山有年轻赶在前面到了康明身边,介绍着:“这就是米仙桥,这石桥天然生成,很壮观吧。它的来头还不小呢,听老一辈人说,古时候这里没有稻子,农民种的都是难吃的红茹、荞麦。后来,米仙山来了一位仙人,他一眼就看上了这两坐石峰,于是在这里安家修行。他早上坐东峰看日出,下午坐西峰看晚霞,他飞来飞去倒没什么,可他身边的仙童修行还没到火候,只能在两座石峰间爬上爬下的追着师傅跑,而他骑来的那头驴一离开仙人就飞不起来,就在对面石峰上叫。仙人一看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将手里赶驴的鞭柄横在两石峰之间,化成了这座石桥。”
“那应该叫驴鞭桥呀?”
“你听我说。那仙人就是米仙,他见这么好的地方,村民吃的都是些粗粮,好象有损于他米仙的名号,就站在桥上,左手向南撒了一把稻谷,右手向北撒了一把稻谷。一见这稻谷撒下去了,可没水却长不起来,就顺手将化桥还没用到的驴鞭丢下来,化成了这条米仙江。这就是米仙桥的来历。”
听着故事,康明并不感到这故事如何美丽,到非常实在,于是说:“赶明儿我也到那桥上走一回,一边撒一把金子,看能不能长出金子来。呵呵。”
潘大山也哈哈大笑:“哈哈哈!那康干部就是金子大仙了,这桥也他妈的要改名金仙桥了。”
过了两座石峰,那路就更加难走了,说是马路,可只能断断续续看到一些路基,路面两边长满了草,还有就是一块块没能被水推走的大石头,许多地方被雨水推成了一道道深沟,还有的地方成了大水坑。越往山里走,这路就越烂,有些地方,连路基都看不到了,完全是一片荒芜之地。只有原路的中央,由于人行和这些马经常走,才踏出一条光秃秃的土路来,那也只不过是一两尺宽。
这样的烂路又走了两公里,转了个山沟,才看到那座渡水桥。
村民口里说的渡水桥,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日的宏伟构架了,那实际上已经成了一座断桥,除了两边山腰处露出一段水槽外,并有三个桥蹲支撑外,中间的水槽完全坍塌了下来,多数桥蹲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高度,有的坍塌得只余下一截墓碑一样的石块,象是在记念那年为修渡水桥流血流汗的民众。
康明爬上了桥的南头,站在高高的水槽上,才感觉到当年修这座桥的时候,那工程一定非常热闹,桥全长估计有一千米,高度达三十米,那可是纯人工一块一块石头垒上来的,使康明想起了一句当代中国伟人的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只是,这里通的不是车马人流,而是清清的泉水。
当然,现在要修筑这么一座渡水桥并不难,可钱呢?对于一个乡镇来说,那也是承受不起的巨额奖金。看着桥下的石蹲和脚下的水槽,那山势虽然陡峭,但山下地势却相对平坦,康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者不必修复原桥,而可以另辟蹊径,修成渡水涵管,那样,费用一定少得多,但到底少多少,康明心里也没底,他不是水利专家,这得找个内行的人来谋划谋划。当年为什么不修成涵管?是不是那时候的技术还没过关?或者只是为了给人一个宏伟的直观印象?这些就不得而知了,可凭康明的感觉,涵管的计划应该可行。
这时,两位魏支书也爬了上来,他们那年龄一口气爬到这样的高度,也是很吃力,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这个新来的乡干部好奇心,他们是不会费这么大劲的。魏永寿毕竟是在家干农活的,上来了还能说出话:“康干部,你看,修复这么一座桥不容易,现在的农民,早就没有当年兴修水利的劲头了。”
康明点点头:“嗯,是不容易,但也得修,或者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修起来,不解决水的问题,两村的水斗就不会停止。”
潘大山似乎对修好这渡水桥并不抱希望,早就有点不耐烦了:“好了,看也看过了,你们也难得爬到这山冲冲里来,走,到我家喝酒去,家里还留得两只腊野鸡,那一缸水酒也酿得差不多了,今晚就喝他个天昏地暗。”(未完待续)
重新坐进了办公室,康明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还没来得及喝的茶,扫一眼这简陋的办公室,心里堵得慌。
魏双河看出康明的不愉快,可他不知道康明心里在想什么,想起前几天四弟魏四海说起康明的时候赞口不绝,也想探探这个有几分英武的小伙子:“康干部,听说在处理上下村水斗那事的时候,乡政府本来想严肃处理一批村民,可问过你的意思,你说要放过两村的村民,是不是真的?难道你不恨那些打你的村民?”
这事乡长刘志远确实对他提起过,也就不假思索地将对刘志远说的话,再对魏双河说了:“是有这回事。可当时村民并不知道打的是乡干部,也就不是蔑视乡政府的行为,而他们又不认识我,与我也无冤无仇,我为什么要恨他们?”
魏双河感到这位康干部是个宽大为怀的人,年青人有这样的胸怀,还真是不简单,可惜白白在两村挨了打,心有几分同情,就不好意思地说:“唉!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康干部,下村人欠你一份情,老魏我记下了,以后谁要是对你不敬,我下村人决不放过他。”
康明这才想到,魏双河不但是竹艺厂的厂长,还是下仙桥村的支书,他能说这话,看来在下仙桥村还是个有份量的支书:“魏老板,你这话就说得严重了,能避免一场水斗,我这点伤也算是值得了。”
魏双河感慨地说:“老弟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我上下村的村民也不是忘恩负义花脚猫,我相信上村人也是这么想的。这事只怪那场地震震垮了渡水桥,才会有这场几十年都没起过哄的水斗,唉,那桥也该修修了。”
“那为什么不修呢?”
“想啊,可修不起啊!”本来想对康明说说那渡水桥的事,想了想康明并不清楚具体情况,改了口:“哪天有空了,我带你去那里看看,并向你汇报一下历年为修桥做的事,你就知道了。”
“那好,一言为定。”
康明回到旅社里,心里一直阴沉,这让他想起了毕业时写的《湖西小型企业发展去向的探讨》那篇论文,感到用来描述这乡镇企业更加贴切,于是又花了几天时间将论文改了改,以《乡镇企业发展前途的调查与探索》为名,向县委办主编的《沧阳经济论谈》投了稿。
报告中,康明借用了毕业时调查的大量小型企业数据,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低三高两条去路的论点:起点低、管理水平低、效益低和高消耗、高竞争环境、高事故发生率,是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乡镇企业的去路问题,康明提出了要么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要么关闭一些重复建设的小厂弱厂,清理投资环境,确保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论文由于数据祥实,论证充分,又通过魏四海攀上了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秦正立的冠名,还真被《沧阳经济论谈》刊登了,排版还靠前在第二篇。
这几天,康明还为竹艺厂起草了企业管理规章和安全生产制度,那是康明将在湖西电子原件厂实习的时候抄来的,根据竹艺厂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修改,交到了魏双河手里。可康明几次去竹艺厂检查落实情况时,发现那些东西只不过被魏双河找人写在纸上,表在墙上,却没人落实到车间部门去。看来改造竹艺厂,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一天,乡政府为村民上交提留款的事开村支书会,各村的支书都到了场。康明想起要去渡水桥看看的事,就找到几个相关村的支书,提出了去看渡水桥的要求。上仙桥村支书魏永寿也是个五十来岁的人,干瘦,但有几分精神,是魏凤莲的堂叔。而迎光村支书却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潘大山,二十五六岁,浓眉大眼,看上去不象是南国温情男子,倒有几分北方大汉的气势。
潘大山一听去看渡水桥,有点不太愿意,心想这桥看了不知道多少回,没哪一回动了真个的,看来看去有什么意思?可经上仙桥村支书魏永寿和下仙桥村支书魏双河两人一番做工作,又知道是那个鼎鼎大名的康干部要去,就来了精神,一见康明就说:“康干部,闻名不如见面,我一看你就喜欢,他娘的是个男人。你等一下,我去找几个交通工具来。”说完,也不等康明表态,一阵风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潘大山带来了四个人,还牵了四匹马。康明一见马就头痛:“原来你说的交通工具是马呀,我可从来没骑过马。”
潘大山大手一挥:“没事,有他们牵着,我包你四平八稳又好玩。”
一行人骑在马上,让四个老乡牵着马上了路。康明第一次骑马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他紧紧地抓住马鬃不放手,还颠得一摇一摆的,紧张得出了一身汗。走过了那三公里的好路,到放松起来,坐姿也漂亮多了,一起一伏的感到很开心,玩心大起,要求加速,让马儿奔跑。村民无奈,坳不过坐在马上的乡干部,牵着马跑了一公里,就到了那天水斗的上江坝,这回轮到他出一身汗了。
见村民累得气喘吁吁,康明下了马,说:“这回你坐,我来牵。”村民哪敢让乡干部牵马,赶紧回绝:“那哪敢啊,哪敢让乡干部牵马,可是要折我的寿的。”康明也大气地一交栓马绳,信步向山里走去。
旧地重游,康明又有另一番心情。那天两眼里只有黑压压的村民人头,哪里顾得上看风景,这一次心情轻松,环视四周,见雨后的米仙山风景如画,禾田稻穗垂、山影重萃绿,尤其是上下仙桥村分界处的那两坐石峰,此刻高耸入云,峰腰离地十丈处,一桥飞架东西,走在桥下,大有进南天门的感觉。
潘大山有年轻赶在前面到了康明身边,介绍着:“这就是米仙桥,这石桥天然生成,很壮观吧。它的来头还不小呢,听老一辈人说,古时候这里没有稻子,农民种的都是难吃的红茹、荞麦。后来,米仙山来了一位仙人,他一眼就看上了这两坐石峰,于是在这里安家修行。他早上坐东峰看日出,下午坐西峰看晚霞,他飞来飞去倒没什么,可他身边的仙童修行还没到火候,只能在两座石峰间爬上爬下的追着师傅跑,而他骑来的那头驴一离开仙人就飞不起来,就在对面石峰上叫。仙人一看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将手里赶驴的鞭柄横在两石峰之间,化成了这座石桥。”
“那应该叫驴鞭桥呀?”
“你听我说。那仙人就是米仙,他见这么好的地方,村民吃的都是些粗粮,好象有损于他米仙的名号,就站在桥上,左手向南撒了一把稻谷,右手向北撒了一把稻谷。一见这稻谷撒下去了,可没水却长不起来,就顺手将化桥还没用到的驴鞭丢下来,化成了这条米仙江。这就是米仙桥的来历。”
听着故事,康明并不感到这故事如何美丽,到非常实在,于是说:“赶明儿我也到那桥上走一回,一边撒一把金子,看能不能长出金子来。呵呵。”
潘大山也哈哈大笑:“哈哈哈!那康干部就是金子大仙了,这桥也他妈的要改名金仙桥了。”
过了两座石峰,那路就更加难走了,说是马路,可只能断断续续看到一些路基,路面两边长满了草,还有就是一块块没能被水推走的大石头,许多地方被雨水推成了一道道深沟,还有的地方成了大水坑。越往山里走,这路就越烂,有些地方,连路基都看不到了,完全是一片荒芜之地。只有原路的中央,由于人行和这些马经常走,才踏出一条光秃秃的土路来,那也只不过是一两尺宽。
这样的烂路又走了两公里,转了个山沟,才看到那座渡水桥。
村民口里说的渡水桥,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日的宏伟构架了,那实际上已经成了一座断桥,除了两边山腰处露出一段水槽外,并有三个桥蹲支撑外,中间的水槽完全坍塌了下来,多数桥蹲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高度,有的坍塌得只余下一截墓碑一样的石块,象是在记念那年为修渡水桥流血流汗的民众。
康明爬上了桥的南头,站在高高的水槽上,才感觉到当年修这座桥的时候,那工程一定非常热闹,桥全长估计有一千米,高度达三十米,那可是纯人工一块一块石头垒上来的,使康明想起了一句当代中国伟人的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只是,这里通的不是车马人流,而是清清的泉水。
当然,现在要修筑这么一座渡水桥并不难,可钱呢?对于一个乡镇来说,那也是承受不起的巨额奖金。看着桥下的石蹲和脚下的水槽,那山势虽然陡峭,但山下地势却相对平坦,康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者不必修复原桥,而可以另辟蹊径,修成渡水涵管,那样,费用一定少得多,但到底少多少,康明心里也没底,他不是水利专家,这得找个内行的人来谋划谋划。当年为什么不修成涵管?是不是那时候的技术还没过关?或者只是为了给人一个宏伟的直观印象?这些就不得而知了,可凭康明的感觉,涵管的计划应该可行。
这时,两位魏支书也爬了上来,他们那年龄一口气爬到这样的高度,也是很吃力,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这个新来的乡干部好奇心,他们是不会费这么大劲的。魏永寿毕竟是在家干农活的,上来了还能说出话:“康干部,你看,修复这么一座桥不容易,现在的农民,早就没有当年兴修水利的劲头了。”
康明点点头:“嗯,是不容易,但也得修,或者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修起来,不解决水的问题,两村的水斗就不会停止。”
潘大山似乎对修好这渡水桥并不抱希望,早就有点不耐烦了:“好了,看也看过了,你们也难得爬到这山冲冲里来,走,到我家喝酒去,家里还留得两只腊野鸡,那一缸水酒也酿得差不多了,今晚就喝他个天昏地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