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野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红楼之瑚不归最新章节!
秋闱过后,便是新年了。
新年对贾瑚来说,只是早上给长辈磕头,接过长辈的红包,晚上和长辈一起守夜,也没别的不同——他依然不能练武,不能写字,每天的任务还是背书。
幸运的是,他的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了,可以自己看书了。新年的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整个府里都在忙碌着,贾瑚大闲人一个,就溜进祖父的书房,打算找些书来消磨时间。
手指从一排排书册滑过,贾瑚犹记得去年第一次来这里找书的情景。
他问祖父:“若要读史,该读何书?”
贾代善眼里似乎闪过一丝讶异,“瑚儿怎么想到要读史书呢?”他以为像贾瑚这样刚刚启蒙的小孩子,会找一些有意思的书看,比如《山海经》——他幼年时就极喜欢。
贾瑚沉默了半刻,读史使人明智——他本来是想这么说的,又觉得这样似乎不像是个小孩子说的话。思考片刻,贾瑚才开口:“母亲在给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曾问母亲是何人所写,母亲说是宋人所书。当我问什么是“宋”的时候,母亲只说是从前的朝代,待我学了史就明白了。”其实贾瑚是想知道,这个“宋”,是他想的那个“宋”吗?
在贾瑚的前世,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国学的东西,只大概知道中国启蒙的课本是三、百、千和《琼林幼学》等,这些在这里都有。据说《红楼梦》映射的朝代是清朝,贾瑚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可能。一来真实的清朝并没有什么四王八公,二来这里没有辫子头和旗装,也没听人说过什么满人、汉人这一类词。在贾瑚开蒙的时候,刘氏就说过本朝国号为周,这肯定了贾瑚的猜测。
那么问题来了,周?是夏商周的那个周吗?可是《三字经》又是宋人写的,前面的历史大致是一样的,只是到元之后,就没有了。贾瑚对此感到很困惑。
这些困惑,也许看了史书就明白了。
“所以瑚儿是想知道朝代变迁吗?”贾代善眯起了眼,下了定论:可造之才,有些好高骛远。
这个问题有点大啊。贾瑚咽了咽口水,他知道自己有时候表现的不像个孩子,但是再怎么聪明,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求放过~
贾瑚仰头,天真地问,“祖父,什么是朝代的变迁?是书里说的‘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吗?”
“哦?瑚儿的《三字经》记得很牢啊。你还知道什么吗?”贾代善考校道。
贾瑚为难地想了想,眉头纠结成一团,总不能让我把有关历史的都背一遍吧?应该不是,他开口道:“‘载治乱,知兴衰’?”对,“瑚儿想读史书,是因为史书‘载治乱’,读了之后‘知兴衰’。”
真是一个完美的借口!
贾瑚有些兴奋,贾代善闻言却把脸沉了下来,“胡闹!”
贾瑚焉了,不明所以,有些委屈地看着他。
看到贾瑚不知所措的样子,贾代善才醒悟过来。面前的不是军营里的糙汉,而是一蒙童。
他脸色放松了些,声音仍不失威严,“瑚儿,《三字经》只记得牢是不够的,还要把它放到心里。”
语重心长地说完上面的话,贾代善突然问,“——‘为学者’后面是什么?”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贾瑚一边背着,一边思考有何深意。当背到这些承前启后的句子,贾瑚才羞愧地发现,自己果然是没把它放在心上。
读书也是有讲究的,什么时候该读什么书,《三字经》早已注明。现在他小学还没终呢,就要读史了。贾瑚明白祖父是让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还没学会走呢,就想着跑。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其中却让贾瑚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古代读书人的三观,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这些看似不如四书五经重要的启蒙书籍塑造的。贾瑚仗着有现代人更广阔的眼界,不屑于接受它们的洗脑,却在这里跌了个跟头,才晓得它们的厉害。现在只是读书随心所欲,不遵教诲,被祖父看了出来,日后要是自己哪里让人看出对皇家的不敬,岂不是更糟糕?何止是糟糕,甚至会连累家族!
所以,过了这么久,他还是“三观不正”?而且,真讨厌封建君主制啊。
贾瑚心情有些微妙。
他对自己说,你还要把自己藏得更深,最好当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古人——直到你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贾瑚乖乖向祖父认错,最后找了几本启蒙的书。
自那之后,在贾代善的书房学习时,贾瑚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之外,还默记上面自己的注释。有些和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也一定指出来,和贾代善“辩论”,而不是憋在心里,默默地划上叉叉。
贾瑚一点就通,贾代善暗自高兴,觉得这孩子有悟性。接下来的几天,在读书时,贾瑚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也引起了贾代善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章、诗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他们管“断句”叫“句读”。
某日,贾瑚新学了一首诗。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瑚想起从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件趣事,问道:“祖父,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句读(即断句)呢?”
贾代善示意他继续。
贾瑚根据模糊的记忆,说:“我想,它也可以这么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代善失笑。他问:“每句都押韵吗?”
“不严格押韵。——可是它是词的形式。”
“的确,这样的诗用词的格式来句读,也别有一般风趣。但是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写的,那个时候词还没有被文人认可,一直到宋,才是词人独领风骚的时候。现在虽然说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科举考核的时候也只要求写诗。如果说,对于治国经纶,诗词都是小道,那么词曲更是小道中的小道了,这样的句读呢,有意思是有意思,也可借此与朋友在谈笑间取乐,却难登大雅之堂。”
“那么,难道就没有人读错吗?”
贾代善很奇怪,“什么会有人读错呢?大家都是这样读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先生没教过这首诗,熟读唐诗的人,也可以看出它押的韵,进而明白句读啊。”
“那要是像我这样的蒙童,认得几个字,却没有先生教,不知道句读,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连读书人都不算上,何须为此费心呢?”
“天下人都想读书,难道解决他们读书的困难不值得费心吗?”
贾瑚口气大得很,贾代善却不相信句读存在什么困难。
“哪里就到这地步了!不明句读,难道不会请教先生吗?若是请不起先生,又何必花钱去买看不懂、不会读的书籍?”
贾瑚无语,强说道:“要是能推行标点符号,那些即使不知道句读的人,不也可以看书吗?这难道不是件好事?”
贾代善好奇地问:“什么是标点符号?”
贾瑚就粗略地说用此来明句读的功能,只是提出这么一个概念,现代的标点符号,却是没有说出来的。
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贾代善才说,“也许有用,却没必要。读书人读书靠句中的意思就能断句,标点符号是多此一举。”
贾瑚很沮丧,前辈们推广标点符号明明很成功啊,怎么到他这里就行不通了?
见自己看好的孙子失落地低着头,贾代善安慰他说:“瑚儿,你这年纪,能想出这样与人方便的法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你可不要深入琢磨,因此玩物丧志,误了读书的大事。”
“是。”贾瑚闷声说道。
过了没几天,贾瑚才想到,好像前辈们举得都是“标点符号利于明晰文意”的大旗,而且举得是一个没有标点符号,很容易引起歧义的例子啊。肿么到我这里就变成了“多此一举”了?
一定是我举得例子不对!贾瑚泪奔。
不过,他还没有学到论语呢。这件事贾瑚也就埋在了心里,一直到今天。
贾瑚的手指在一排《论语》的各种版本上流连,琢磨着要不要告诉祖父自己提前看了论语。不过祖父要是误会自己是为了佐证“标点符号论”就不美妙了。贾瑚遗憾地想,看来这件事还是等自己长大了,再不经意地提起更好。
没忘记正事,贾瑚找到放着史书的地方,一本本地翻过去。
贾瑚的视线最终定格在手中这本《开国记事》,上面记载了本朝开国始末的一些大事。贾瑚发现,历史在元后拐了弯。本来是朱元璋坐拥天下,国号明,这里朱元璋只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将领,登上帝位的另有其人,国号也变成了周。
看来这里是周取代了朱家明朝。
“大周自开国到现在,已有七十载,周成祖开国,天下未定,传位于周英宗,一直到周英宗的晚年,天下初步太平,封四王八公。”
贾瑚看着书上的一段话,陷入了沉思。
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王的封号,代表的未尝不是英宗的心愿。皇帝想要天下平定,却没有朱氏皇帝好战的精神,从英宗晚年开始,就没打过什么大战,边界上的守将,和周边的小国时有摩擦,却没打起来,维持着和平的假象。西域小国、东南的倭寇、北边的蒙古,都不是好相与的,迟早有一天会打起来。
记得《红楼梦》里探春远嫁好像就是因为南安王爷打了败仗?
贾瑚心中计较着。
且不论他计较了什么,把看过的书放回原处,贾瑚拿着另一本《千家诗》出去了。
晚上守夜,欣赏过皇城的烟火,贾瑚就睡了。除夕过后,照常读书,并无其他可叙之事。
刘氏的预产期也就在正月里,整个年大房都是小心翼翼地,就怕她出事。贾赦也担心这个提前来到的贾琏,可能会把贾瑚夭折的时间也提前,把院子里盯得紧紧的,就连除夕守夜的时候神经也是紧绷着,元宵节也罕见地没有出门。
正月二十,刘氏发动了。
秋闱过后,便是新年了。
新年对贾瑚来说,只是早上给长辈磕头,接过长辈的红包,晚上和长辈一起守夜,也没别的不同——他依然不能练武,不能写字,每天的任务还是背书。
幸运的是,他的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了,可以自己看书了。新年的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整个府里都在忙碌着,贾瑚大闲人一个,就溜进祖父的书房,打算找些书来消磨时间。
手指从一排排书册滑过,贾瑚犹记得去年第一次来这里找书的情景。
他问祖父:“若要读史,该读何书?”
贾代善眼里似乎闪过一丝讶异,“瑚儿怎么想到要读史书呢?”他以为像贾瑚这样刚刚启蒙的小孩子,会找一些有意思的书看,比如《山海经》——他幼年时就极喜欢。
贾瑚沉默了半刻,读史使人明智——他本来是想这么说的,又觉得这样似乎不像是个小孩子说的话。思考片刻,贾瑚才开口:“母亲在给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曾问母亲是何人所写,母亲说是宋人所书。当我问什么是“宋”的时候,母亲只说是从前的朝代,待我学了史就明白了。”其实贾瑚是想知道,这个“宋”,是他想的那个“宋”吗?
在贾瑚的前世,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国学的东西,只大概知道中国启蒙的课本是三、百、千和《琼林幼学》等,这些在这里都有。据说《红楼梦》映射的朝代是清朝,贾瑚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可能。一来真实的清朝并没有什么四王八公,二来这里没有辫子头和旗装,也没听人说过什么满人、汉人这一类词。在贾瑚开蒙的时候,刘氏就说过本朝国号为周,这肯定了贾瑚的猜测。
那么问题来了,周?是夏商周的那个周吗?可是《三字经》又是宋人写的,前面的历史大致是一样的,只是到元之后,就没有了。贾瑚对此感到很困惑。
这些困惑,也许看了史书就明白了。
“所以瑚儿是想知道朝代变迁吗?”贾代善眯起了眼,下了定论:可造之才,有些好高骛远。
这个问题有点大啊。贾瑚咽了咽口水,他知道自己有时候表现的不像个孩子,但是再怎么聪明,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求放过~
贾瑚仰头,天真地问,“祖父,什么是朝代的变迁?是书里说的‘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吗?”
“哦?瑚儿的《三字经》记得很牢啊。你还知道什么吗?”贾代善考校道。
贾瑚为难地想了想,眉头纠结成一团,总不能让我把有关历史的都背一遍吧?应该不是,他开口道:“‘载治乱,知兴衰’?”对,“瑚儿想读史书,是因为史书‘载治乱’,读了之后‘知兴衰’。”
真是一个完美的借口!
贾瑚有些兴奋,贾代善闻言却把脸沉了下来,“胡闹!”
贾瑚焉了,不明所以,有些委屈地看着他。
看到贾瑚不知所措的样子,贾代善才醒悟过来。面前的不是军营里的糙汉,而是一蒙童。
他脸色放松了些,声音仍不失威严,“瑚儿,《三字经》只记得牢是不够的,还要把它放到心里。”
语重心长地说完上面的话,贾代善突然问,“——‘为学者’后面是什么?”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贾瑚一边背着,一边思考有何深意。当背到这些承前启后的句子,贾瑚才羞愧地发现,自己果然是没把它放在心上。
读书也是有讲究的,什么时候该读什么书,《三字经》早已注明。现在他小学还没终呢,就要读史了。贾瑚明白祖父是让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还没学会走呢,就想着跑。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其中却让贾瑚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古代读书人的三观,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这些看似不如四书五经重要的启蒙书籍塑造的。贾瑚仗着有现代人更广阔的眼界,不屑于接受它们的洗脑,却在这里跌了个跟头,才晓得它们的厉害。现在只是读书随心所欲,不遵教诲,被祖父看了出来,日后要是自己哪里让人看出对皇家的不敬,岂不是更糟糕?何止是糟糕,甚至会连累家族!
所以,过了这么久,他还是“三观不正”?而且,真讨厌封建君主制啊。
贾瑚心情有些微妙。
他对自己说,你还要把自己藏得更深,最好当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古人——直到你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贾瑚乖乖向祖父认错,最后找了几本启蒙的书。
自那之后,在贾代善的书房学习时,贾瑚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之外,还默记上面自己的注释。有些和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也一定指出来,和贾代善“辩论”,而不是憋在心里,默默地划上叉叉。
贾瑚一点就通,贾代善暗自高兴,觉得这孩子有悟性。接下来的几天,在读书时,贾瑚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也引起了贾代善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章、诗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他们管“断句”叫“句读”。
某日,贾瑚新学了一首诗。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瑚想起从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件趣事,问道:“祖父,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句读(即断句)呢?”
贾代善示意他继续。
贾瑚根据模糊的记忆,说:“我想,它也可以这么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代善失笑。他问:“每句都押韵吗?”
“不严格押韵。——可是它是词的形式。”
“的确,这样的诗用词的格式来句读,也别有一般风趣。但是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写的,那个时候词还没有被文人认可,一直到宋,才是词人独领风骚的时候。现在虽然说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科举考核的时候也只要求写诗。如果说,对于治国经纶,诗词都是小道,那么词曲更是小道中的小道了,这样的句读呢,有意思是有意思,也可借此与朋友在谈笑间取乐,却难登大雅之堂。”
“那么,难道就没有人读错吗?”
贾代善很奇怪,“什么会有人读错呢?大家都是这样读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先生没教过这首诗,熟读唐诗的人,也可以看出它押的韵,进而明白句读啊。”
“那要是像我这样的蒙童,认得几个字,却没有先生教,不知道句读,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连读书人都不算上,何须为此费心呢?”
“天下人都想读书,难道解决他们读书的困难不值得费心吗?”
贾瑚口气大得很,贾代善却不相信句读存在什么困难。
“哪里就到这地步了!不明句读,难道不会请教先生吗?若是请不起先生,又何必花钱去买看不懂、不会读的书籍?”
贾瑚无语,强说道:“要是能推行标点符号,那些即使不知道句读的人,不也可以看书吗?这难道不是件好事?”
贾代善好奇地问:“什么是标点符号?”
贾瑚就粗略地说用此来明句读的功能,只是提出这么一个概念,现代的标点符号,却是没有说出来的。
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贾代善才说,“也许有用,却没必要。读书人读书靠句中的意思就能断句,标点符号是多此一举。”
贾瑚很沮丧,前辈们推广标点符号明明很成功啊,怎么到他这里就行不通了?
见自己看好的孙子失落地低着头,贾代善安慰他说:“瑚儿,你这年纪,能想出这样与人方便的法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你可不要深入琢磨,因此玩物丧志,误了读书的大事。”
“是。”贾瑚闷声说道。
过了没几天,贾瑚才想到,好像前辈们举得都是“标点符号利于明晰文意”的大旗,而且举得是一个没有标点符号,很容易引起歧义的例子啊。肿么到我这里就变成了“多此一举”了?
一定是我举得例子不对!贾瑚泪奔。
不过,他还没有学到论语呢。这件事贾瑚也就埋在了心里,一直到今天。
贾瑚的手指在一排《论语》的各种版本上流连,琢磨着要不要告诉祖父自己提前看了论语。不过祖父要是误会自己是为了佐证“标点符号论”就不美妙了。贾瑚遗憾地想,看来这件事还是等自己长大了,再不经意地提起更好。
没忘记正事,贾瑚找到放着史书的地方,一本本地翻过去。
贾瑚的视线最终定格在手中这本《开国记事》,上面记载了本朝开国始末的一些大事。贾瑚发现,历史在元后拐了弯。本来是朱元璋坐拥天下,国号明,这里朱元璋只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将领,登上帝位的另有其人,国号也变成了周。
看来这里是周取代了朱家明朝。
“大周自开国到现在,已有七十载,周成祖开国,天下未定,传位于周英宗,一直到周英宗的晚年,天下初步太平,封四王八公。”
贾瑚看着书上的一段话,陷入了沉思。
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王的封号,代表的未尝不是英宗的心愿。皇帝想要天下平定,却没有朱氏皇帝好战的精神,从英宗晚年开始,就没打过什么大战,边界上的守将,和周边的小国时有摩擦,却没打起来,维持着和平的假象。西域小国、东南的倭寇、北边的蒙古,都不是好相与的,迟早有一天会打起来。
记得《红楼梦》里探春远嫁好像就是因为南安王爷打了败仗?
贾瑚心中计较着。
且不论他计较了什么,把看过的书放回原处,贾瑚拿着另一本《千家诗》出去了。
晚上守夜,欣赏过皇城的烟火,贾瑚就睡了。除夕过后,照常读书,并无其他可叙之事。
刘氏的预产期也就在正月里,整个年大房都是小心翼翼地,就怕她出事。贾赦也担心这个提前来到的贾琏,可能会把贾瑚夭折的时间也提前,把院子里盯得紧紧的,就连除夕守夜的时候神经也是紧绷着,元宵节也罕见地没有出门。
正月二十,刘氏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