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端砚以子石为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重生之惊艳风水师最新章节!
伍月错愕不已,我明明没有碰到你的东西啊,中间还隔着好几厘米呢。
见这位中年女摊主正叉着腰,口沫横飞,伍月不由得眉心一蹙,愣了片刻。
为的,是这个女人漏财的面相。这女摊主发如枯草、脸色青白、两颊无肉、眉尾散乱,面露有刻薄之相,不旺夫家,极易漏财。下巴尖若刀削、鼻翼尖薄、鼻孔外露、口大牙黄且牙齿尖疏、印堂有许多杂纹,无一不是书中所写漏财的面相特点。两个鼻孔一大一小,代表财库不平衡,可能是收入忽高忽低,正好与她的身份相合。
更重要的是她的山根塌陷,而山根在走势正应着41岁,这一年最易漏财。
伍月偷偷用天眼一瞧,1954年生人,正是41岁。再细看,她眉梢嘴角,微微下垂,今日运势不济。伍月心里一动,难道这漏财要应在自己身上?
周围人见伍月愣在那里,都以为她是被吓着了,纷纷替伍月说话:“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又没弄坏你东西。“
也有与她熟识的人:“老张家的,算了,你别吓着人家孩子。“也有打抱不平的人:“咳,你对个孩子那么凶干什么呀?还想讹人家呀。“
更有位大婶见到伍月想到自家孩子,迸发母爱把伍月护在身后说:“孩子,没事别怕,她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走吧。“
就连那女摊主的老公也出来拉了拉自家婆娘说:“别跟人家小孩儿这样,又没踩着什么,让人家走吧。“
不得不说,九十年代的人们还没有那么冷漠,小村小镇的居民们也都真是淳朴。
那女人本来是因为天热气闷,加上没有生意所以烦燥,被伍月一踩,就把火都撒了出来,自然也存了点儿敲别人一笔的心思。可是东西根本碰都没有碰着,明显不占理的女人,见有人打抱不平,也就熄了气焰。只是对着自家男人撒泼抱怨:“每回都算了算了,怪不得人家每次都只敢从咱们的摊子上跨过去。我怎么嫁了你这么窝囊的男人?“
伍月暗暗叹了口气,那男人倒是个老实人,只可惜,娶了这样一个刻薄无福的女人。那被放在摊子边上的一块方砚台分明就是难得的古砚,青光比方才的古画足足浓郁一倍。
伍月斜跨一步,绕过挡在身前的大婶走向摊子,清清嗓子,怯生生的对两位摊主说:“对不起啊,我本来是想买一块砚台,练字用的,不小心踩到你们铺的布了,对不起。阿姨,我买一块砚台你别生气了好吗?“
这又礼貌又乖巧还有几分胆怯的样子,让大家伙看了都觉得又可爱又可怜。身后那位大婶轻轻的拍拍伍月的肩膀安慰说:“孩子,你要不想买就不买,没事的啊。“伍月回头扬起小脸报以一笑,“我真的是需要砚台,才想买的。“
那位泼辣的女摊主,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更何况又有生意可做,干笑了两声问道:“你,你想要那块儿啊?“。
伍月轻轻抓抓头发,故意又把所有的砚台看了一遍,指着那方古砚说:“嗯,就要那一块吧。多少钱啊?“
那方砚台看上去平平无奇,一点儿不像古物且连任何花纹装饰也没有,加上前头的插曲,那中年女人也不太好意思多要“十...五.......十块钱。“十五两个字还没出口,被丈夫用手肘提醒了一下,改成了十块钱。
“可是我只有五块钱。“伍月故技重施,在背包夹层摸出一张五元的纸币,成功买下这方古砚。
临走伍月不忘回头,笑着对刚才帮着自己的大婶挥手告别,道了几声:“谢谢“才捧着砚台,绕去了古砚斋。
这古砚斋,名为古砚斋,但店中却什么古物都有,唯独没有砚台。
店主是一位姓沈的老人,因为酷爱古砚,将店名定为了古砚斋,但从不出售古砚,反而在店里设了专人负责收购,几位古玩鉴定师也会有偿帮人鉴定其它各种'古董'的真伪。历来以鉴定专业、态度良好、童叟无欺,闻名于远近。
对于这方砚,除了宝光,伍月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便决定去古砚斋,弄个明白。
二层的小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门口黑色的牌匾上,古砚斋三个金色的大字龙飞凤舞。一进大门便隐隐觉得有一股墨香,正面几排货架上摆着各类器物,西边有两个屋子,其中一个门口有人排队,应该是在鉴定真伪。
不等人招呼,伍月就走到东首柜台前面,直接对当班的伙计说:“大哥哥,我有一方砚台,想让你们看一下,你带我上二楼去可以吗?“她知道沈老定下的规矩:凡拿着砚台上门的,都必须带上楼去,找鉴宝师傅好好鉴定一下。
古砚斋童叟无欺之名倒也名副其实,虽然对小伍月手里的砚台不屑一顾,甚至觉得这小孩像是在过家家,那年轻的伙计还是按规矩把她带上了二楼,要换了其它店面,像伍月这个年纪,还不得被赶出去?
不过这伙计也没有把她带到雅室,只在楼梯口找了座位让她坐下,打算随意找个鉴宝的学徒应付一下。那伙计在古砚斋呆了两年,自问也有些眼力,不看伍月的年纪,单说那方砚,也知道不会是什么古物,自然就不愿跑去打扰的鉴宝师傅了。
“小妹妹,你这砚台是新的也就几十年。“果然,古玩这一行,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看资历的。这年轻的学徒空着手过来,拿在手里过了过眼,轻轻敲了敲,就得出了结论。
“额,那个,您再帮我仔细看看吧。“这也太敷衍了。
“再看也一样,小姑娘,你快带着你的砚台回家吧啊。“活脱一副哄小孩的脸孔声气。
唉,年纪小就是不被重视啊,当然也是这砚台看上去太普通了。伍月无奈,只好拿起砚台,下楼前不甘心的又问了一句:“你真的确定这个砚台没什么特别的吗?“。
话音刚落,一个沧桑而响亮的声音传来:“小谭,是又有人送砚台来了吗?“话未说完,走廊转出一位身穿深蓝色唐装的老人,两鬓斑白,一缕山羊胡子也是灰白之色,圆圆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可是人却很精神,一对有些凹陷的眼睛十分明亮,话气也亲切和蔼:“噢,是位小朋友啊。你,是来送砚台的?“
“老爷爷您好,我是想让您再看一下这个。“伍月一眼认出就这位老人正是沈老,把手中的砚台递到老人面前。。
沈老听了在伍月手中看了一眼,回身问自己的徒弟:“你刚才看过了?为什么不去雅室?古砚斋的规矩都忘了?“接着转头对伍月说:“孩子跟我来。“
小谭上前扶住老人,向雅室走去,被师傅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训斥,他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暗暗腹诽,愤愤的瞪了伍月几眼。被伍月华丽丽的无视了。
与小谭不同,沈老对这方粗糙的砚台看得很仔细。几分钟后,放下了手里的放大镜,拿出块硬木刮,在砚台上刮了几下,刮开了砚上的封泥,露出青紫色的原貌。把小谭“师傅我看这就是一方普通的新砚,您没必要...“的话噎在了喉咙里。
老人小心冀冀的捧着砚台,激动不已:“端砚,这是一方上好的子石端砚啊。“
端砚起于唐初,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一度被列为贡品。素来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严冬还是酷暑,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因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又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所谓子石砚者,是以上等端石制作的砚台,更是砚中的极品,向来是文人与藏家魂牵梦绕的珍玩。宋文忠公欧阳修《砚谱》品评名砚九种,为首一句便写道:“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历代开采不断,致其石源几近枯竭,“子石砚”也成为名贵的传说。
沈老一生收藏古砚,也只有一块儿残破的清初云纹寿字子石方砚。
伍月错愕不已,我明明没有碰到你的东西啊,中间还隔着好几厘米呢。
见这位中年女摊主正叉着腰,口沫横飞,伍月不由得眉心一蹙,愣了片刻。
为的,是这个女人漏财的面相。这女摊主发如枯草、脸色青白、两颊无肉、眉尾散乱,面露有刻薄之相,不旺夫家,极易漏财。下巴尖若刀削、鼻翼尖薄、鼻孔外露、口大牙黄且牙齿尖疏、印堂有许多杂纹,无一不是书中所写漏财的面相特点。两个鼻孔一大一小,代表财库不平衡,可能是收入忽高忽低,正好与她的身份相合。
更重要的是她的山根塌陷,而山根在走势正应着41岁,这一年最易漏财。
伍月偷偷用天眼一瞧,1954年生人,正是41岁。再细看,她眉梢嘴角,微微下垂,今日运势不济。伍月心里一动,难道这漏财要应在自己身上?
周围人见伍月愣在那里,都以为她是被吓着了,纷纷替伍月说话:“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又没弄坏你东西。“
也有与她熟识的人:“老张家的,算了,你别吓着人家孩子。“也有打抱不平的人:“咳,你对个孩子那么凶干什么呀?还想讹人家呀。“
更有位大婶见到伍月想到自家孩子,迸发母爱把伍月护在身后说:“孩子,没事别怕,她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走吧。“
就连那女摊主的老公也出来拉了拉自家婆娘说:“别跟人家小孩儿这样,又没踩着什么,让人家走吧。“
不得不说,九十年代的人们还没有那么冷漠,小村小镇的居民们也都真是淳朴。
那女人本来是因为天热气闷,加上没有生意所以烦燥,被伍月一踩,就把火都撒了出来,自然也存了点儿敲别人一笔的心思。可是东西根本碰都没有碰着,明显不占理的女人,见有人打抱不平,也就熄了气焰。只是对着自家男人撒泼抱怨:“每回都算了算了,怪不得人家每次都只敢从咱们的摊子上跨过去。我怎么嫁了你这么窝囊的男人?“
伍月暗暗叹了口气,那男人倒是个老实人,只可惜,娶了这样一个刻薄无福的女人。那被放在摊子边上的一块方砚台分明就是难得的古砚,青光比方才的古画足足浓郁一倍。
伍月斜跨一步,绕过挡在身前的大婶走向摊子,清清嗓子,怯生生的对两位摊主说:“对不起啊,我本来是想买一块砚台,练字用的,不小心踩到你们铺的布了,对不起。阿姨,我买一块砚台你别生气了好吗?“
这又礼貌又乖巧还有几分胆怯的样子,让大家伙看了都觉得又可爱又可怜。身后那位大婶轻轻的拍拍伍月的肩膀安慰说:“孩子,你要不想买就不买,没事的啊。“伍月回头扬起小脸报以一笑,“我真的是需要砚台,才想买的。“
那位泼辣的女摊主,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更何况又有生意可做,干笑了两声问道:“你,你想要那块儿啊?“。
伍月轻轻抓抓头发,故意又把所有的砚台看了一遍,指着那方古砚说:“嗯,就要那一块吧。多少钱啊?“
那方砚台看上去平平无奇,一点儿不像古物且连任何花纹装饰也没有,加上前头的插曲,那中年女人也不太好意思多要“十...五.......十块钱。“十五两个字还没出口,被丈夫用手肘提醒了一下,改成了十块钱。
“可是我只有五块钱。“伍月故技重施,在背包夹层摸出一张五元的纸币,成功买下这方古砚。
临走伍月不忘回头,笑着对刚才帮着自己的大婶挥手告别,道了几声:“谢谢“才捧着砚台,绕去了古砚斋。
这古砚斋,名为古砚斋,但店中却什么古物都有,唯独没有砚台。
店主是一位姓沈的老人,因为酷爱古砚,将店名定为了古砚斋,但从不出售古砚,反而在店里设了专人负责收购,几位古玩鉴定师也会有偿帮人鉴定其它各种'古董'的真伪。历来以鉴定专业、态度良好、童叟无欺,闻名于远近。
对于这方砚,除了宝光,伍月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便决定去古砚斋,弄个明白。
二层的小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门口黑色的牌匾上,古砚斋三个金色的大字龙飞凤舞。一进大门便隐隐觉得有一股墨香,正面几排货架上摆着各类器物,西边有两个屋子,其中一个门口有人排队,应该是在鉴定真伪。
不等人招呼,伍月就走到东首柜台前面,直接对当班的伙计说:“大哥哥,我有一方砚台,想让你们看一下,你带我上二楼去可以吗?“她知道沈老定下的规矩:凡拿着砚台上门的,都必须带上楼去,找鉴宝师傅好好鉴定一下。
古砚斋童叟无欺之名倒也名副其实,虽然对小伍月手里的砚台不屑一顾,甚至觉得这小孩像是在过家家,那年轻的伙计还是按规矩把她带上了二楼,要换了其它店面,像伍月这个年纪,还不得被赶出去?
不过这伙计也没有把她带到雅室,只在楼梯口找了座位让她坐下,打算随意找个鉴宝的学徒应付一下。那伙计在古砚斋呆了两年,自问也有些眼力,不看伍月的年纪,单说那方砚,也知道不会是什么古物,自然就不愿跑去打扰的鉴宝师傅了。
“小妹妹,你这砚台是新的也就几十年。“果然,古玩这一行,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看资历的。这年轻的学徒空着手过来,拿在手里过了过眼,轻轻敲了敲,就得出了结论。
“额,那个,您再帮我仔细看看吧。“这也太敷衍了。
“再看也一样,小姑娘,你快带着你的砚台回家吧啊。“活脱一副哄小孩的脸孔声气。
唉,年纪小就是不被重视啊,当然也是这砚台看上去太普通了。伍月无奈,只好拿起砚台,下楼前不甘心的又问了一句:“你真的确定这个砚台没什么特别的吗?“。
话音刚落,一个沧桑而响亮的声音传来:“小谭,是又有人送砚台来了吗?“话未说完,走廊转出一位身穿深蓝色唐装的老人,两鬓斑白,一缕山羊胡子也是灰白之色,圆圆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可是人却很精神,一对有些凹陷的眼睛十分明亮,话气也亲切和蔼:“噢,是位小朋友啊。你,是来送砚台的?“
“老爷爷您好,我是想让您再看一下这个。“伍月一眼认出就这位老人正是沈老,把手中的砚台递到老人面前。。
沈老听了在伍月手中看了一眼,回身问自己的徒弟:“你刚才看过了?为什么不去雅室?古砚斋的规矩都忘了?“接着转头对伍月说:“孩子跟我来。“
小谭上前扶住老人,向雅室走去,被师傅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训斥,他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暗暗腹诽,愤愤的瞪了伍月几眼。被伍月华丽丽的无视了。
与小谭不同,沈老对这方粗糙的砚台看得很仔细。几分钟后,放下了手里的放大镜,拿出块硬木刮,在砚台上刮了几下,刮开了砚上的封泥,露出青紫色的原貌。把小谭“师傅我看这就是一方普通的新砚,您没必要...“的话噎在了喉咙里。
老人小心冀冀的捧着砚台,激动不已:“端砚,这是一方上好的子石端砚啊。“
端砚起于唐初,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一度被列为贡品。素来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严冬还是酷暑,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因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又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所谓子石砚者,是以上等端石制作的砚台,更是砚中的极品,向来是文人与藏家魂牵梦绕的珍玩。宋文忠公欧阳修《砚谱》品评名砚九种,为首一句便写道:“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历代开采不断,致其石源几近枯竭,“子石砚”也成为名贵的传说。
沈老一生收藏古砚,也只有一块儿残破的清初云纹寿字子石方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