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规矩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重生农家幺妹最新章节!
从做野菜生意开始,宁婉便打算好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意。
但是当时家里穷得只能勉强吃饱而已,就连娘有了身孕都吃不上些好点的饭食,她自然要把挣来的钱买吃的。接着做起了山货生意,吃的虽然好一点了,但宁家还是艰难得紧,因此她一边顾着大家的嘴,一边陆续为家里添置必要的东西。
直到卢二少爷送了几头野猪给宁家,家里才真正解决了吃的问题,可是宁清的亲事又在眼前了。宁婉虽然不想管宁清的事,却也不愿意拦着爹娘对女儿的心,因此也只由着爹娘给宁清置办种种的嫁妆。
现在宁清嫁了出去,家里的事情她便好重新理起来,立下好的规矩,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生意做大。
此时宁婉便笑着给爹娘讲了一个故事,“你们知道‘上当’这个词怎么来的吗?”
“上当?”爹娘当然不知道,疑惑地瞧着宁婉。
“原来有一家开了个当铺,生意十分地好,挣了很多钱。因为是一家人共同开的铺子,因此大家便都想多支些钱,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去取。因此有一个人就想出了好办法,他随意拿了一件旧东西当在铺子里,说‘自家的铺子,就往上当吧。’铺子的伙伴不敢反对,果然就往上当,给了他一大笔钱。”
“然后你们说怎么样?”宁婉见爹娘都摇头就又道:“家里都学他,拿了破旧东西去‘上当’,各自取钱,结果没多久,这铺子就关了!”
“因此就留下了‘上当’这个说法,也算得上自己骗自己吧。”
爹娘便都说:“我们再不那样傻,在自家铺子里乱取钱。”
宁婉就笑了,爹娘确实不是那样的人,他们过日子仔细着呢,但是,“我们家眼下虽然只我们三口人,但铺子又不是一时的,要长长久久的办着,将来家里人丁旺了,事情便多了。再者谁家又没有几门亲戚,不早立下规矩,大家都不方便。”
爹娘相视一回,都想到了二房和三房。当时身在其中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家真是傻透了,而且若是没有他们长年的搜刮,大房的日子也不至于如此紧巴,因此本想说现在家里的几门亲都是好人的话就没有说出口,反都点头道:“都听你的。”
宁婉便道:“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我们第一次盘账,现在我手里一共有三十两整银子,其余还有些散碎银钱。”
宁梁和于氏听了,便都惊道:“家里这些日子过得太糜费了,竟用了这么多银钱!”
不必细算便能知道,只卖金饰、绸缎和野猪肉的钱差不多正好三十两,之后为了做生意买了小毛驴和杆称等物花了些银子,余二十多两。再加上这两个多月卖山货的进账,也应该有十几二十两,但现在还只有三十两,这之间的差自然是都花用了。
宁清的压箱钱是最大的支出,宁家又陆续给她买了许多小物件,每件算起来没多少钱,但加起来亦是不少,当然还有宁家的花销,这也不少。
于氏便叹道:“清儿嫁出去了,家里平常还是省一些的好。阿胶红枣再不必买,还有飘香居的点心,我也不吃了……”又向丈夫道:“那香胰子,我们别用了,都给婉儿留着慢慢用,也能省上一些。”
“阿胶红枣还是接着吃吧,还有点心,只你一个能吃多少?”宁梁有赞同媳妇的,也有赞同幺女的,“至于香胰子,我们果真用了也白费。”
宁婉听了又好笑又好气,“爹、娘,钱是挣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先前你们省了几十年,家里可是富了?”
宁梁和于氏被幺女如此一说,面面相觑,竟再驳不回去,他们夫妻一向最会俭省的,吃舍不得吃,穿舍不得穿,就是天黑了点灯的灯油都要省着用,可日子又过成什么样?温饱之外,略有一点事体,家里便承受不住。
宁婉便将手里的钱摊出来先分成四份,“零头先不计入,留到下次盘账时再算。现在先拿出五两的银子做家用。”目光在爹娘脸上扫过,“你们谁管着呢?”
爹便向娘指了一指,“都交给你娘。”
在三家村,家里的银钱都由女人们管着,俗话说,“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是攒钱的匣子。”因此先前爹挣了钱从来都是交给娘。
宁婉便又把这一堆银子递过去,“娘,你收好。我再给你一个账本,把账记起来。”
娘赶紧摆手,“我一个大字不识,哪里会记账?”
“不用识字也能记的,”宁婉把订好的账本拿出来,用描花样的炭笔在第一页最上排的红线格子上画了一个小元宝,“这就是一两银子。”又画了几个钱叠在一处,中间穿了一根绳子,“这是一贯钱。”说着把炭笔交给娘,“只记着大数就行,日常几文钱就不必记了。”
于氏会绣花,也能描花样子,因此炭笔还是会用的,便在宁婉画的元宝后面又画了四个,因为她十分用心,因此比宁婉画的那个还要像元宝,自己看了看便十分满意,“那我也会记账了。”说着接了过去,见有两个是一两一小锭的,其余的虽然散碎,但也都是成色极好的,瞧在眼里亮闪闪,掂在手上沉甸甸,一总到心里便是喜滋滋,她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银子呢,眼睛早眯成了一条缝,“家里过日子怎么用得了这许多银子呢?”
宁婉便告诉她,“娘,这钱不是让你省着攒着的,而是要你花用的。因此以后爹再去村外买东西,只要是家里用的,便都从这里出钱。”
又向爹道:“再送了山货得的钱,不论是多是少,都要原数交到我这里,买东西从我娘那里领钱。”
宁梁听明白了,“我就是先用了卖山货的钱,回家后也从你娘这里拿钱补上,生意上的账不能差。”
“对了,就是这个意思。”
娘也听懂了,点着头说:“我们家把规矩早做起来,可不做‘上当’的傻事。”
接着宁婉又捧出一把碎银子,“这就是家里人的月钱了,”再分三堆,“爹二两,娘二两,我一两。”
爹娘都不肯了,“怎么能你最少,这生意都是你出的主意,你应该最多才是。”“就是月钱都给你也是应该的。”
宁婉原来在赵家时自然是按辈份分月钱的,现在就借用过来,没想到被爹娘驳了回来,想了一想,“也罢,我们家人口简单,也不必再分什么等,大家便都一样吧。”又指着娘的肚子说:“等将来小弟弟出世了,也要算上一份。”
娘便张大嘴,“刚生下来就有?”
“对呀,月钱就是这样的,只要是我们家的人,生下来就有。”宁婉便笑道:“至于参加做生意的人还应该有工钱,眼下我们家的人少,生意做的也还小,我还没想好怎么定下工钱,等真正买了铺子时再好好筹划一回。”
爹娘早被她又是家用又是月钱的弄得昏了,又听她条条是道地说了这么多,自然都肯听,此时都道:“我们都听你的。”
从这之后,虽然家里还没有铺面,但在这三人心里却都有了宁家铺子,再有银钱支出,便都分得明白,两边的账目十分清晰。娘让爹又给她打了个小匣子,也买了把铜锁,将家里积蓄另存到一处。就连宁婉,也将自己屋子里的两个炕柜分开,一个是放铺子的账目及东西的,一个才是她自己的。
宁清嫁了没多久,宁雪也嫁了,嫁的还是郭秋柱。
宁婉原以为这门亲事成不了,因为宁三老爷子没能再打压自己讨好郭家,郭老爷子就未必领他的情让孙子娶了宁雪。而且,因为采山菜蘑菇等,郭家不但还清了借的钱,也攒起了小家底,应该能为郭秋柱说一门差不多的亲事。
但是,她却忘记了,现在郭家的名声被郭小燕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虽然宁婉可以担保卢二少爷决没有把郭小燕所做的丢人事说出去,以他的性子再不会说这些的,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三家村郭家的孙女是个小偷,人又有点傻的传闻还是很快在十里八乡传了出去。
就连罗双儿陪嫁的棉袄曾被郭小燕抢去穿了的事也被抖了出来,罗家人听了消息特别到郭家说了一次理,男人们还要些面子,但是女人们可没客气,罗双儿的几个姨母、姑母将郭老太太、郭大娘骂了个狗血喷头。毕竟她们身为罗双儿的太婆婆和婆婆再不能装做不知道郭小燕抢了嫂子的衣裳。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爹被郭家硬拉着请去了招呼罗家人,毕竟现在三家村里最能干,最富裕、最有面子的人就是宁家大房的一家之主了。
爹在郭家喝了酒回来,告诉妻女,“罗家是真生气了,我们怎么劝也不行,一定要郭家分家,把夏柱和罗双儿分出去,再不与爱偷东西的小姑子在一个院子里住了。郭老爷子也只得点头答应,罗家又盯着郭家将钱物都分妥当了才肯走。”
原本招呼罗家女眷时也请了于氏,但是于氏身子沉重不肯去凑热闹,但她在家里仍不免好奇,“打成了这样,不分家也是不成的,但是郭家也没有多余的房子了,夏柱和罗双儿住哪啊?”
“眼下他们还住在原来的厢房,但是自己开伙。而且郭老爷子也答应,要给他们新盖房子,眼下趁着农闲先做土坯,再伐几棵树,等秋收之后就动工。”
与自己梦中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罗家气势汹汹,而郭家竟让了这么多,因此宁婉也不觉得叹了一声,“真看不出罗双儿的娘家人如此厉害呢?”
于氏便道:“也是郭家欺人太甚,哪有新嫁娘的陪嫁衣裳都让小姑子抢了,过年时只穿破棉袄的呢?”
“可不是?”爹也道:“原来郭家只当小事,现在传出去却丢人死了,不管郭老爷子出多少聘礼,就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秋柱,媒人回来传话都说,只怕再被小姑子抢了嫁妆。”
于氏便摇头道:“我瞧着秋柱的亲事难成呢,不只小燕的事,就是他自己的样子也难说亲,也不知他怎么生的如此难看,心思也不端正。”说着又告诉宁婉,“你平日里躲着秋柱些。”
宁婉一笑,“我可不怕他。”
“不是怕,”于氏告诉幺女,“先前他就与清儿说过几句不三不四的话,让清儿一个大嘴巴打了回去,你还不知道呢。”
原来还有这样一回事,宁婉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并非什么都先知先觉。
接着,郭秋柱娶宁雪的事便就水到渠成了。宁家知道的时候,两家已经迅速地在一个月之内订了亲,商定了聘礼,郭家出四贯钱,宁家三房全部陪嫁回去,因为宁雪不会数数管钱,所以这钱还要交还郭家。然后,宁三老爷子和老太太给宁雪做了一身新衣裳,终于将谋算了很久要甩出去的孙女嫁了。
两家都在村内,迎亲送亲都十分地简单,郭家虽然摆了酒,但也不甚热闹,完全与宁清的亲事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成亲之后,郭秋柱对宁雪虽然不好,但也不至于朝打暮骂的,因为他再清楚不过了,如果没有宁雪,他再娶不上媳妇的。
从做野菜生意开始,宁婉便打算好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意。
但是当时家里穷得只能勉强吃饱而已,就连娘有了身孕都吃不上些好点的饭食,她自然要把挣来的钱买吃的。接着做起了山货生意,吃的虽然好一点了,但宁家还是艰难得紧,因此她一边顾着大家的嘴,一边陆续为家里添置必要的东西。
直到卢二少爷送了几头野猪给宁家,家里才真正解决了吃的问题,可是宁清的亲事又在眼前了。宁婉虽然不想管宁清的事,却也不愿意拦着爹娘对女儿的心,因此也只由着爹娘给宁清置办种种的嫁妆。
现在宁清嫁了出去,家里的事情她便好重新理起来,立下好的规矩,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生意做大。
此时宁婉便笑着给爹娘讲了一个故事,“你们知道‘上当’这个词怎么来的吗?”
“上当?”爹娘当然不知道,疑惑地瞧着宁婉。
“原来有一家开了个当铺,生意十分地好,挣了很多钱。因为是一家人共同开的铺子,因此大家便都想多支些钱,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去取。因此有一个人就想出了好办法,他随意拿了一件旧东西当在铺子里,说‘自家的铺子,就往上当吧。’铺子的伙伴不敢反对,果然就往上当,给了他一大笔钱。”
“然后你们说怎么样?”宁婉见爹娘都摇头就又道:“家里都学他,拿了破旧东西去‘上当’,各自取钱,结果没多久,这铺子就关了!”
“因此就留下了‘上当’这个说法,也算得上自己骗自己吧。”
爹娘便都说:“我们再不那样傻,在自家铺子里乱取钱。”
宁婉就笑了,爹娘确实不是那样的人,他们过日子仔细着呢,但是,“我们家眼下虽然只我们三口人,但铺子又不是一时的,要长长久久的办着,将来家里人丁旺了,事情便多了。再者谁家又没有几门亲戚,不早立下规矩,大家都不方便。”
爹娘相视一回,都想到了二房和三房。当时身在其中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家真是傻透了,而且若是没有他们长年的搜刮,大房的日子也不至于如此紧巴,因此本想说现在家里的几门亲都是好人的话就没有说出口,反都点头道:“都听你的。”
宁婉便道:“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我们第一次盘账,现在我手里一共有三十两整银子,其余还有些散碎银钱。”
宁梁和于氏听了,便都惊道:“家里这些日子过得太糜费了,竟用了这么多银钱!”
不必细算便能知道,只卖金饰、绸缎和野猪肉的钱差不多正好三十两,之后为了做生意买了小毛驴和杆称等物花了些银子,余二十多两。再加上这两个多月卖山货的进账,也应该有十几二十两,但现在还只有三十两,这之间的差自然是都花用了。
宁清的压箱钱是最大的支出,宁家又陆续给她买了许多小物件,每件算起来没多少钱,但加起来亦是不少,当然还有宁家的花销,这也不少。
于氏便叹道:“清儿嫁出去了,家里平常还是省一些的好。阿胶红枣再不必买,还有飘香居的点心,我也不吃了……”又向丈夫道:“那香胰子,我们别用了,都给婉儿留着慢慢用,也能省上一些。”
“阿胶红枣还是接着吃吧,还有点心,只你一个能吃多少?”宁梁有赞同媳妇的,也有赞同幺女的,“至于香胰子,我们果真用了也白费。”
宁婉听了又好笑又好气,“爹、娘,钱是挣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先前你们省了几十年,家里可是富了?”
宁梁和于氏被幺女如此一说,面面相觑,竟再驳不回去,他们夫妻一向最会俭省的,吃舍不得吃,穿舍不得穿,就是天黑了点灯的灯油都要省着用,可日子又过成什么样?温饱之外,略有一点事体,家里便承受不住。
宁婉便将手里的钱摊出来先分成四份,“零头先不计入,留到下次盘账时再算。现在先拿出五两的银子做家用。”目光在爹娘脸上扫过,“你们谁管着呢?”
爹便向娘指了一指,“都交给你娘。”
在三家村,家里的银钱都由女人们管着,俗话说,“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是攒钱的匣子。”因此先前爹挣了钱从来都是交给娘。
宁婉便又把这一堆银子递过去,“娘,你收好。我再给你一个账本,把账记起来。”
娘赶紧摆手,“我一个大字不识,哪里会记账?”
“不用识字也能记的,”宁婉把订好的账本拿出来,用描花样的炭笔在第一页最上排的红线格子上画了一个小元宝,“这就是一两银子。”又画了几个钱叠在一处,中间穿了一根绳子,“这是一贯钱。”说着把炭笔交给娘,“只记着大数就行,日常几文钱就不必记了。”
于氏会绣花,也能描花样子,因此炭笔还是会用的,便在宁婉画的元宝后面又画了四个,因为她十分用心,因此比宁婉画的那个还要像元宝,自己看了看便十分满意,“那我也会记账了。”说着接了过去,见有两个是一两一小锭的,其余的虽然散碎,但也都是成色极好的,瞧在眼里亮闪闪,掂在手上沉甸甸,一总到心里便是喜滋滋,她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银子呢,眼睛早眯成了一条缝,“家里过日子怎么用得了这许多银子呢?”
宁婉便告诉她,“娘,这钱不是让你省着攒着的,而是要你花用的。因此以后爹再去村外买东西,只要是家里用的,便都从这里出钱。”
又向爹道:“再送了山货得的钱,不论是多是少,都要原数交到我这里,买东西从我娘那里领钱。”
宁梁听明白了,“我就是先用了卖山货的钱,回家后也从你娘这里拿钱补上,生意上的账不能差。”
“对了,就是这个意思。”
娘也听懂了,点着头说:“我们家把规矩早做起来,可不做‘上当’的傻事。”
接着宁婉又捧出一把碎银子,“这就是家里人的月钱了,”再分三堆,“爹二两,娘二两,我一两。”
爹娘都不肯了,“怎么能你最少,这生意都是你出的主意,你应该最多才是。”“就是月钱都给你也是应该的。”
宁婉原来在赵家时自然是按辈份分月钱的,现在就借用过来,没想到被爹娘驳了回来,想了一想,“也罢,我们家人口简单,也不必再分什么等,大家便都一样吧。”又指着娘的肚子说:“等将来小弟弟出世了,也要算上一份。”
娘便张大嘴,“刚生下来就有?”
“对呀,月钱就是这样的,只要是我们家的人,生下来就有。”宁婉便笑道:“至于参加做生意的人还应该有工钱,眼下我们家的人少,生意做的也还小,我还没想好怎么定下工钱,等真正买了铺子时再好好筹划一回。”
爹娘早被她又是家用又是月钱的弄得昏了,又听她条条是道地说了这么多,自然都肯听,此时都道:“我们都听你的。”
从这之后,虽然家里还没有铺面,但在这三人心里却都有了宁家铺子,再有银钱支出,便都分得明白,两边的账目十分清晰。娘让爹又给她打了个小匣子,也买了把铜锁,将家里积蓄另存到一处。就连宁婉,也将自己屋子里的两个炕柜分开,一个是放铺子的账目及东西的,一个才是她自己的。
宁清嫁了没多久,宁雪也嫁了,嫁的还是郭秋柱。
宁婉原以为这门亲事成不了,因为宁三老爷子没能再打压自己讨好郭家,郭老爷子就未必领他的情让孙子娶了宁雪。而且,因为采山菜蘑菇等,郭家不但还清了借的钱,也攒起了小家底,应该能为郭秋柱说一门差不多的亲事。
但是,她却忘记了,现在郭家的名声被郭小燕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虽然宁婉可以担保卢二少爷决没有把郭小燕所做的丢人事说出去,以他的性子再不会说这些的,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三家村郭家的孙女是个小偷,人又有点傻的传闻还是很快在十里八乡传了出去。
就连罗双儿陪嫁的棉袄曾被郭小燕抢去穿了的事也被抖了出来,罗家人听了消息特别到郭家说了一次理,男人们还要些面子,但是女人们可没客气,罗双儿的几个姨母、姑母将郭老太太、郭大娘骂了个狗血喷头。毕竟她们身为罗双儿的太婆婆和婆婆再不能装做不知道郭小燕抢了嫂子的衣裳。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爹被郭家硬拉着请去了招呼罗家人,毕竟现在三家村里最能干,最富裕、最有面子的人就是宁家大房的一家之主了。
爹在郭家喝了酒回来,告诉妻女,“罗家是真生气了,我们怎么劝也不行,一定要郭家分家,把夏柱和罗双儿分出去,再不与爱偷东西的小姑子在一个院子里住了。郭老爷子也只得点头答应,罗家又盯着郭家将钱物都分妥当了才肯走。”
原本招呼罗家女眷时也请了于氏,但是于氏身子沉重不肯去凑热闹,但她在家里仍不免好奇,“打成了这样,不分家也是不成的,但是郭家也没有多余的房子了,夏柱和罗双儿住哪啊?”
“眼下他们还住在原来的厢房,但是自己开伙。而且郭老爷子也答应,要给他们新盖房子,眼下趁着农闲先做土坯,再伐几棵树,等秋收之后就动工。”
与自己梦中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罗家气势汹汹,而郭家竟让了这么多,因此宁婉也不觉得叹了一声,“真看不出罗双儿的娘家人如此厉害呢?”
于氏便道:“也是郭家欺人太甚,哪有新嫁娘的陪嫁衣裳都让小姑子抢了,过年时只穿破棉袄的呢?”
“可不是?”爹也道:“原来郭家只当小事,现在传出去却丢人死了,不管郭老爷子出多少聘礼,就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秋柱,媒人回来传话都说,只怕再被小姑子抢了嫁妆。”
于氏便摇头道:“我瞧着秋柱的亲事难成呢,不只小燕的事,就是他自己的样子也难说亲,也不知他怎么生的如此难看,心思也不端正。”说着又告诉宁婉,“你平日里躲着秋柱些。”
宁婉一笑,“我可不怕他。”
“不是怕,”于氏告诉幺女,“先前他就与清儿说过几句不三不四的话,让清儿一个大嘴巴打了回去,你还不知道呢。”
原来还有这样一回事,宁婉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并非什么都先知先觉。
接着,郭秋柱娶宁雪的事便就水到渠成了。宁家知道的时候,两家已经迅速地在一个月之内订了亲,商定了聘礼,郭家出四贯钱,宁家三房全部陪嫁回去,因为宁雪不会数数管钱,所以这钱还要交还郭家。然后,宁三老爷子和老太太给宁雪做了一身新衣裳,终于将谋算了很久要甩出去的孙女嫁了。
两家都在村内,迎亲送亲都十分地简单,郭家虽然摆了酒,但也不甚热闹,完全与宁清的亲事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成亲之后,郭秋柱对宁雪虽然不好,但也不至于朝打暮骂的,因为他再清楚不过了,如果没有宁雪,他再娶不上媳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