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海娜小说网 www.hainazuche.com,最快更新穿越农家种田忙最新章节!
自前几天大儿子和二儿子去山里和山民将换货的买卖谈妥了之后,又留了两日将家里田里的肥料都撒下去,家里暂时农活也没啥了,三个儿子带着侄子,四人一道又去了常怀码头。王氏这几天心情很是畅快,走路都带风似的。其实不止王氏,家里的老老小小心情都很好,只是王氏尤为高兴罢了。
早上吃完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散了,各自干自个的事儿,家里几个女人们开始将布料自拿出来忙碌起来。屋外天气正好,索性就都来到屋檐下的廊上做活了。想到后日要缝集市,趁着这两天再多做一些,顺便去找田掌柜问问寄卖的衣服怎么样了。几人裁剪的裁剪,缝制的缝制,穿线的穿线,忙的很是起劲儿。
晌午老爷子从外面儿回来了,告诉老伴儿盖房子的人手已经找好了。河对面的河东村的郭大壮就是专门帮人起屋修墙的,已经和人谈好了价钱,房梁和墙体的木材家里前两年在南山上伐了一些已经备好,人力和其他材料都是对方的,家里只需要管晌午一顿饭。李家是逃难来的,河西村是没有宗亲的,否则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肯定有人来帮忙的。老爷子又考虑到几个儿子在码头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也不少,比起房的小工多了多,合计一下觉得还是全包给郭大壮合算。
王氏仔细算了一下,眼下家里手头也有20多两银子,北面儿三间屋子都拆了重新建,准备起三间半青砖瓦房应是够的。说干就干,也不犹豫,估摸着算了一下,一个月的工期要准备哪些食材。
九月初一早上一大早,李家一家人都起来了,各个脸上喜色难掩,今天可是自家新房动土的日子。李明锦和李明辉正逢沐休在家,也早早的起来准备帮忙。自昨晚回到家,就听到娘婶婶几个人在说盖房子的事情,据说是盖半青砖的,地基用山上的碎石头垫,下半墙用青砖,上半墙用实木,屋顶铺青瓦。李明锦在脑子里边想象了一下房子的成像,应该很不错的,能起青砖房,虽然是一半青砖,但是在这乡下也代表了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怪不得家里人都很兴奋。
晋朝的风俗,动土开工讲究要用六畜之首的猪头祭祀的。辰时正中,李家的门外放起了鞭炮,郭大壮带着手下的小工在摆好猪头和瓜果,酒水的香案前拜了三拜,因着老爷子怕几个儿子耽误活计,就去了封信没放回来,这回祭祀就带着三个孙子拜了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郭大壮就带着工人们开始拆北面的旧房子了。李大贵带着赵氏和儿媳妇刘氏一早也过来帮忙了。李家的几个媳妇,就只有林氏和刘氏是当地人,刘氏到底隔了一层,暂且不说,林氏的娘家倒是过来了一趟,李家现下还没分家,这盖新房子,也是跟自家女儿有大关系的。林氏的老娘周氏不无感慨,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当年村里逃难来的李家人现下竟能盖青砖瓦房了,更不要说还送了两个孙子去了学堂,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眼红的紧。
河西村的人早就在嘀咕李家挣大钱的事儿,这也难怪,李家去集市上卖成衣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只是想到都是手面活,挣上大钱确也不易,而后又想到李家几个儿子都在常怀做活。想着是不是做着什么利大的活计,不过这些都是猜测。这不还是双抢的时候,李家老四的媳妇刘氏和村里的妇人串门子闲聊的时候说漏了嘴,才知道李家老二李继兴尽然在码头上管事。村里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呢。管事的能没有油水吗?说不定那些布料都是私下里弄的,那些成衣可不都是能无本得利的买卖么。不管村里人心思如何转悠,李家依然过着自己的日子,只要明面上没有来说,就装糊涂听不明白。
周氏也向自家闺女打听过这事儿,没道理自己的女婿有这么大的能耐,岳家一点光都沾不得啊,可是闺女的回答是:确实是一个管事,不过也就是一个月有2两得月钱,别的也就没了。至于说布料,和山民换货什么的,倒不是林氏不愿意帮衬自己,没有哪个女人出嫁了不想帮衬娘家的。实在是怕自家老娘一嚷嚷一个村都知道了,别说这生意还没稳定下来,就算是稳定下来,一家吃独食,在河西村是定会被排挤的。李家是外来户,好不容易在河西村在扎根下来,当年河西村收留一大家人就是人情。如果村里人真找来要帮忙,不答应那就是忘本。可是眼前家里。。。想到儿子,想到女儿,林氏狠了狠瞒了周氏。想着到时候家里这个买卖顺当了之后,叫丈夫也能帮自己的哥哥找点活做。
周氏听了闺女的回答,明显是不信的,不过她也不是个糊涂人,也没再多说,想着以后多来李家走动走动,怎么说这李家老二还是自己女婿呢。
李明锦和李明辉沐休回家,家里人的大人和小孩子都很开心,不时的问着书院里面儿的生活,不过最开心的莫属明秀了,哥哥一回来,就会教自己认字。李明锦则是被自家胞弟的好学和学习能力惊倒了。李明锦是占着穿越的先天优势,明辉说实话就是小聪明,但是要说有天才潜质的人非明秀莫属了。基本上东西不用教第二遍,就能记住,关键人家还特别的好学,一个字认识了,会联想着到词语,立马问关联的另外一个字怎么写。李明锦有时候都被弟弟问住了,主要是简体字自己倒是会写,可是繁体字真没有把握,只能马上去书上翻找,就着弟弟好学提问的劲儿,李明锦表示自己学习的进度更快了,苏秀才表示更惊讶了。
李明锦也知道,眼下自己是没有能力让弟弟跟着去上学的,家里需要钱的地方实在多,但是挣钱是要时间的,又不忍心弟弟被耽搁,只能在学堂里边更加用功的多学习,苏秀才显然很满意自己的学生这么好学,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对李明锦进行指导。每逢沐休回来,李明锦都是很有耐心的教着弟弟新学的东西,同时解答着弟弟的提问。李家人看着兄弟俩,倒也没说什么。
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来天左右,李家的三家新房终于盖好了,比原先定的一个月时间提前了好几天,主要是因为村里有不少人来帮忙,特别是二媳妇的娘家林家老两口带着两个儿子在李家前后干了有十来天的活。虽然也知道是为着什么,老爷子和王氏是很承林家和村里来帮忙的人家的情的。林氏看娘家会来事儿,面上心里都是很得意的,唯只有小王氏和孙氏心里有点黯然。
看着面前坐落的三件青砖瓦房,老爷子心里的激动只有老伴儿王氏最清楚。李家当年也是富足之家,一朝天下大乱,就被打进了泥沼里啊。多想无用,王氏忍回了眼眶里的湿意,笑着对老伴儿说道:
“他爷,都过去了,眼下日子又好过起来了,咱家儿子孙子都争气咧,没丢李家人的脸。”
“爹,您没事儿吧。”李继旺担心的问道。因着和山民商定好了换货的时间,李继旺前几天就从常怀回来了,还带回了不少东西,送到迎送坡换回来不少皮货和药材,想着今天上完梁,赶明儿就赶紧把东西带回常怀,东家有艘船这两天要停靠常怀码头。
“是啊,都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看到老伴儿和儿子都察觉到自己的失态,安慰着自己,李大富再没去多想。点起挂在门口的鞭炮,上梁的仪式开始了。
爆竹声中,李大贵抬了一个箩筐到门口,里面儿装着糕点和糖果,边说了一句吉利话,边抓起一把糖就往门口撒了起来,门口拥簇的人群随着李大贵撒糖的动作方向,捡着地方的糖果。场面很是喜庆。
上完梁之后,院子里开起来了席面儿,乡下都是流水席,不过在席间是要随份子的。一般家家户户都是来吃的,份子钱就要看情分深浅了。三文两文的的有,九文十文的也有,至亲的一般都是给百十文钱的。
河西村有百来户人家,热热闹闹了一天,送走了客人,李家一大家子终于送了一口气,晚上几个媳妇都去灶间洗刷整理去了,李继旺去村里挨家挨户的送桌椅板凳了,乡下办流水席光靠自己家的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都是相互借着用的。老爷子和王氏,坐在桌上算着帐,老爷子拿着笔一笔一笔的画着,今天白天席面上人家随的礼,都要是要一笔一笔记着的,以后好参照还回去的。明秀几个小的则趴在桌边看着爷爷奶奶,暗自不知道乐什么。
王氏则是在算着起房子开始的花费,给郭大壮结掉了工钱3两银子,材料15两银子,总共花了18两银子,这段时间饭菜的花费花了2两银子,还好蔬菜都是自家的,省了一笔开支,今天的席面又花了2两银子。总共花了22两。这段时间家里卖成衣收入了2两银子,田掌柜的成衣铺里寄卖的衣服拿回了分成3两银子,今天席面儿收到了326文钱,加上家里原先的25两银子,还剩下不到十两,钱可真经不得用啊。
因着新房子还要散散潮气,暂时不能住人,老爷子决定放一个月凉一凉,李继旺第二天一大早就担了两大担子货物,找了一辆牛车去了常怀。
自前几天大儿子和二儿子去山里和山民将换货的买卖谈妥了之后,又留了两日将家里田里的肥料都撒下去,家里暂时农活也没啥了,三个儿子带着侄子,四人一道又去了常怀码头。王氏这几天心情很是畅快,走路都带风似的。其实不止王氏,家里的老老小小心情都很好,只是王氏尤为高兴罢了。
早上吃完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散了,各自干自个的事儿,家里几个女人们开始将布料自拿出来忙碌起来。屋外天气正好,索性就都来到屋檐下的廊上做活了。想到后日要缝集市,趁着这两天再多做一些,顺便去找田掌柜问问寄卖的衣服怎么样了。几人裁剪的裁剪,缝制的缝制,穿线的穿线,忙的很是起劲儿。
晌午老爷子从外面儿回来了,告诉老伴儿盖房子的人手已经找好了。河对面的河东村的郭大壮就是专门帮人起屋修墙的,已经和人谈好了价钱,房梁和墙体的木材家里前两年在南山上伐了一些已经备好,人力和其他材料都是对方的,家里只需要管晌午一顿饭。李家是逃难来的,河西村是没有宗亲的,否则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肯定有人来帮忙的。老爷子又考虑到几个儿子在码头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也不少,比起房的小工多了多,合计一下觉得还是全包给郭大壮合算。
王氏仔细算了一下,眼下家里手头也有20多两银子,北面儿三间屋子都拆了重新建,准备起三间半青砖瓦房应是够的。说干就干,也不犹豫,估摸着算了一下,一个月的工期要准备哪些食材。
九月初一早上一大早,李家一家人都起来了,各个脸上喜色难掩,今天可是自家新房动土的日子。李明锦和李明辉正逢沐休在家,也早早的起来准备帮忙。自昨晚回到家,就听到娘婶婶几个人在说盖房子的事情,据说是盖半青砖的,地基用山上的碎石头垫,下半墙用青砖,上半墙用实木,屋顶铺青瓦。李明锦在脑子里边想象了一下房子的成像,应该很不错的,能起青砖房,虽然是一半青砖,但是在这乡下也代表了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怪不得家里人都很兴奋。
晋朝的风俗,动土开工讲究要用六畜之首的猪头祭祀的。辰时正中,李家的门外放起了鞭炮,郭大壮带着手下的小工在摆好猪头和瓜果,酒水的香案前拜了三拜,因着老爷子怕几个儿子耽误活计,就去了封信没放回来,这回祭祀就带着三个孙子拜了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郭大壮就带着工人们开始拆北面的旧房子了。李大贵带着赵氏和儿媳妇刘氏一早也过来帮忙了。李家的几个媳妇,就只有林氏和刘氏是当地人,刘氏到底隔了一层,暂且不说,林氏的娘家倒是过来了一趟,李家现下还没分家,这盖新房子,也是跟自家女儿有大关系的。林氏的老娘周氏不无感慨,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当年村里逃难来的李家人现下竟能盖青砖瓦房了,更不要说还送了两个孙子去了学堂,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眼红的紧。
河西村的人早就在嘀咕李家挣大钱的事儿,这也难怪,李家去集市上卖成衣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只是想到都是手面活,挣上大钱确也不易,而后又想到李家几个儿子都在常怀做活。想着是不是做着什么利大的活计,不过这些都是猜测。这不还是双抢的时候,李家老四的媳妇刘氏和村里的妇人串门子闲聊的时候说漏了嘴,才知道李家老二李继兴尽然在码头上管事。村里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呢。管事的能没有油水吗?说不定那些布料都是私下里弄的,那些成衣可不都是能无本得利的买卖么。不管村里人心思如何转悠,李家依然过着自己的日子,只要明面上没有来说,就装糊涂听不明白。
周氏也向自家闺女打听过这事儿,没道理自己的女婿有这么大的能耐,岳家一点光都沾不得啊,可是闺女的回答是:确实是一个管事,不过也就是一个月有2两得月钱,别的也就没了。至于说布料,和山民换货什么的,倒不是林氏不愿意帮衬自己,没有哪个女人出嫁了不想帮衬娘家的。实在是怕自家老娘一嚷嚷一个村都知道了,别说这生意还没稳定下来,就算是稳定下来,一家吃独食,在河西村是定会被排挤的。李家是外来户,好不容易在河西村在扎根下来,当年河西村收留一大家人就是人情。如果村里人真找来要帮忙,不答应那就是忘本。可是眼前家里。。。想到儿子,想到女儿,林氏狠了狠瞒了周氏。想着到时候家里这个买卖顺当了之后,叫丈夫也能帮自己的哥哥找点活做。
周氏听了闺女的回答,明显是不信的,不过她也不是个糊涂人,也没再多说,想着以后多来李家走动走动,怎么说这李家老二还是自己女婿呢。
李明锦和李明辉沐休回家,家里人的大人和小孩子都很开心,不时的问着书院里面儿的生活,不过最开心的莫属明秀了,哥哥一回来,就会教自己认字。李明锦则是被自家胞弟的好学和学习能力惊倒了。李明锦是占着穿越的先天优势,明辉说实话就是小聪明,但是要说有天才潜质的人非明秀莫属了。基本上东西不用教第二遍,就能记住,关键人家还特别的好学,一个字认识了,会联想着到词语,立马问关联的另外一个字怎么写。李明锦有时候都被弟弟问住了,主要是简体字自己倒是会写,可是繁体字真没有把握,只能马上去书上翻找,就着弟弟好学提问的劲儿,李明锦表示自己学习的进度更快了,苏秀才表示更惊讶了。
李明锦也知道,眼下自己是没有能力让弟弟跟着去上学的,家里需要钱的地方实在多,但是挣钱是要时间的,又不忍心弟弟被耽搁,只能在学堂里边更加用功的多学习,苏秀才显然很满意自己的学生这么好学,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对李明锦进行指导。每逢沐休回来,李明锦都是很有耐心的教着弟弟新学的东西,同时解答着弟弟的提问。李家人看着兄弟俩,倒也没说什么。
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来天左右,李家的三家新房终于盖好了,比原先定的一个月时间提前了好几天,主要是因为村里有不少人来帮忙,特别是二媳妇的娘家林家老两口带着两个儿子在李家前后干了有十来天的活。虽然也知道是为着什么,老爷子和王氏是很承林家和村里来帮忙的人家的情的。林氏看娘家会来事儿,面上心里都是很得意的,唯只有小王氏和孙氏心里有点黯然。
看着面前坐落的三件青砖瓦房,老爷子心里的激动只有老伴儿王氏最清楚。李家当年也是富足之家,一朝天下大乱,就被打进了泥沼里啊。多想无用,王氏忍回了眼眶里的湿意,笑着对老伴儿说道:
“他爷,都过去了,眼下日子又好过起来了,咱家儿子孙子都争气咧,没丢李家人的脸。”
“爹,您没事儿吧。”李继旺担心的问道。因着和山民商定好了换货的时间,李继旺前几天就从常怀回来了,还带回了不少东西,送到迎送坡换回来不少皮货和药材,想着今天上完梁,赶明儿就赶紧把东西带回常怀,东家有艘船这两天要停靠常怀码头。
“是啊,都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看到老伴儿和儿子都察觉到自己的失态,安慰着自己,李大富再没去多想。点起挂在门口的鞭炮,上梁的仪式开始了。
爆竹声中,李大贵抬了一个箩筐到门口,里面儿装着糕点和糖果,边说了一句吉利话,边抓起一把糖就往门口撒了起来,门口拥簇的人群随着李大贵撒糖的动作方向,捡着地方的糖果。场面很是喜庆。
上完梁之后,院子里开起来了席面儿,乡下都是流水席,不过在席间是要随份子的。一般家家户户都是来吃的,份子钱就要看情分深浅了。三文两文的的有,九文十文的也有,至亲的一般都是给百十文钱的。
河西村有百来户人家,热热闹闹了一天,送走了客人,李家一大家子终于送了一口气,晚上几个媳妇都去灶间洗刷整理去了,李继旺去村里挨家挨户的送桌椅板凳了,乡下办流水席光靠自己家的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都是相互借着用的。老爷子和王氏,坐在桌上算着帐,老爷子拿着笔一笔一笔的画着,今天白天席面上人家随的礼,都要是要一笔一笔记着的,以后好参照还回去的。明秀几个小的则趴在桌边看着爷爷奶奶,暗自不知道乐什么。
王氏则是在算着起房子开始的花费,给郭大壮结掉了工钱3两银子,材料15两银子,总共花了18两银子,这段时间饭菜的花费花了2两银子,还好蔬菜都是自家的,省了一笔开支,今天的席面又花了2两银子。总共花了22两。这段时间家里卖成衣收入了2两银子,田掌柜的成衣铺里寄卖的衣服拿回了分成3两银子,今天席面儿收到了326文钱,加上家里原先的25两银子,还剩下不到十两,钱可真经不得用啊。
因着新房子还要散散潮气,暂时不能住人,老爷子决定放一个月凉一凉,李继旺第二天一大早就担了两大担子货物,找了一辆牛车去了常怀。